《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山海經證真》(總第18期)浙東沿海:寧波、台州、溫州等地

很多人研究《山海經》,卻不知道一開頭位置就有問題。且看全文分析。

又東次四經之首,曰北號之山,臨於北海。

有木焉,其狀如楊,赤華,其實如棗而無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瘧。

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

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譽亦食人。

【按,本節共八山,都是在浙東。顯然是對“南次二”的補充,南次二為西北-東南方向,從桐柏山經大別山到黃山,又到太湖南岸的天目山,再轉到會稽山,從會稽山向南到浙西,進入閩北寧德三都澳三沙灣水系,再往南到閩江流域,從福州閩江口提及臺灣大屯火山。南次三則為珠江流域,從雲南上源經廣西到廣東,又進入閩南的九龍江流域,並與南次二的閩江流域相接。此前發佈的“南次二”從會稽山之後的夷山、僕勾之山、鹹陰之山3山皆推斷為浙東,顯然是錯誤的,現予以更改正,分別調整為武夷山系洞宮山脈百山祖1856米、浙西武夷山系仙霞嶺山脈的白馬山、九龍山。而原來誤認為的雁蕩山、南雁蕩山等真正的浙東山脈即此東次四山系,詳見下文。

“北海”即杭州灣,站在寧波一帶的南岸,水域在北,水勢浩大,海水經常倒灌,這裡是全國最著名的感潮河段,形成舉世聞名的錢塘潮奇觀。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北海:杭州灣

“北號之山”即寧波慈溪栲栳山。“食水”即栲栳山北麓的山溪,如今當地水網密佈,有天然有人工,有待實地考察確認。未知慈溪之名是否得於一條名為“慈”之溪流?若有,即慈溪母親河,當即此食水。“食水”之名多見於各山系之首,其實是當地古人食用水源,如《國語 鄭語》所謂“食溱溈”。全國新石器時代的眾多考古發現也證實了古代人類聚落選址的親水性。】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北號之山:慈溪栲栳山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無草木。

蒼體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展水,其中多鱃魚,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

【按,旄山應即四明山。蒼體之水即蔭潭溪,展水即曹娥江。】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旄山:四明山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東始之山,上多蒼玉。

有木焉,其狀如楊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實,其名曰芑,可以服馬。

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

其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䊧。

【按,東始之山即天台山,東延至舟山群島尤其普陀山,故曰東始。

泚水即剡溪-剡江-奉化江-甬江。】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東始之山:天台山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天台山餘脈普陀山在東海上,最早日出,確有東始之義


又東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無草木。

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於鬲水。

其中多薄魚,其狀如鱣魚而一目,其音如歐,見則天下大旱。

【按,女烝之山即括蒼山脈北支脈中的金華磐安大盤山。石膏水即東陽江,鬲水即今衢江。】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女烝之山:括蒼山脈大盤山


又東南二百里,曰欽山,多金玉而無石。

師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皋澤,其中多鱃魚,多文貝。

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穰。

【按,欽山即括蒼山。師水即永安溪,皋澤即 靈江、台州灣 。】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欽山:括蒼山


又東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

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餘如之澤。

其中多䱻魚,其狀如魚而鳥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

【按,子桐之山即雁蕩山。西流之水應即源出西雁蕩山的金坑峽一溪九瀑,當今築有水庫,古代有無澤潭不得而知。】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子桐之山:西雁蕩山


又東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

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

【按,整個東四次部分僅此一處為向東北方向,即由西雁蕩山向北雁蕩山。剡山即北雁蕩山。無較大河流發源,因而此處沒有提及河流。】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剡山:北雁蕩山


又東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

有獸焉,其狀如牜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鉤水出焉,而北流注於勞水,其中多鱃魚。

【按,太山即南雁蕩山。將太山定為太姥山則無北流之水。鉤水即飛雲江上游一支,現地圖上有二支,皆未標名稱。勞水即飛雲江。南雁蕩山主峰明王峰俗稱為“大尖”,正合“太山”之涵義。】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太山:南雁蕩山“大尖”明王峰


凡東次四經之首,自北號之山至於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1]

【按,本系列“東次四”原書雖列東山,實屬南山序列。如同南次二,在山東中部,歸入南山肯定不合理,其系列之首與東山經尾相接於泰山附近,故應屬東山序列。可見西漢劉歆當年所校之古本,並未有今所見“南西北東中”之標題及分卷,可知今所見分卷及分部乃劉歆等人所為,然由於其時並不知曉原書所言之地理分佈實情,故而出現如上所述之錯亂,至於數十字乃至上百字之“錯簡”,則往往可見,前人如袁珂在註解中已經指出一些,今日之讀者不可不察。故予以東南互換,可見以西北——東南走向穿太湖、南京、淮南、鄭州的分界線將東山系列與南山系列分開,而不再像之前那樣錯雜糾纏在一起。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東次四 示意圖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東山、南山全部山系 示意圖 紅色南山、藍色東山

而且,通過持續的研究我們逐漸對《山海經》反映出來的古代地理學知識和觀念有了更加具體和清晰的認識,那就是,古人對地理的認識水平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透露出驚人的精細。比如“海外南經”的結尾是連雲港錦屏山,“海外東經”的開頭是連雲港雲臺山,中間距離十公里左右,當時是海灣,如今正是連雲港市主城區所在。再比如,南次二經結尾是閩江流域,而南次三經結尾是福建第二大流域九龍江水系,更不用說還有神奇的臺灣大屯火山噴發的記錄,所以說《山海經》是古人留給我們後代的無價之寶。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東南互換之後,東山在太湖以北,南山在太湖以南

南山、東山二系列互換表格如下:

《山海經》開頭一節位置就錯了,劉歆乾的?(總第18期)

東南互換是為了糾正漢朝劉歆校書時候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