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把宋江徹底看透,宋江剛上山他就離開,最終得善終逍遙一生

在很多人看來,水滸傳中的第一梟雄非宋江莫屬,因為宋江在文不成、武不就的情況下處心積慮,步步為營,成功登上了梁山泊的頭把交椅,壓服了一百零八將。但是事實上,在宋江剛剛登上梁山之時,就有一個人發現了宋江的野心,他就是入雲龍公孫勝。

這個人把宋江徹底看透,宋江剛上山他就離開,最終得善終逍遙一生

熟悉水滸的朋友們對入雲龍公孫勝不會陌生,他初登場於水滸第十四回目,後因不滿搜刮民財的生辰綱,而與晁蓋等人謀劃劫取並一同上了梁山,開水滸寨後與吳用共為軍師,但在宋江受招安後不久回到薊州出家,從此隱居在山林泉石之中。

水滸對於公孫勝的描寫是極其神化的。他的智勇,他的法術都是以一言片語便簡而概之的。就像人們形容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一樣,公孫勝好像遊戲開局就有一個滿級的號,無所不能。這是大部分讀者對公孫勝的一個表面的模糊的印象,那麼真實的公孫勝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對於公孫勝的武力值,在水滸世界裡一直是一個bug的存在。小說前期智取生辰綱,作者花了大手筆寫了其運用智謀劫了生辰綱,其間細節環環相扣,好似一個環節出錯就會滿盤皆輸。

這個人把宋江徹底看透,宋江剛上山他就離開,最終得善終逍遙一生

可是在後來的回目裡公孫勝又是無敵的存在了,比如按120回中公孫勝的本事,一招手就能召喚神龍,召喚大鵬鳥,就這本事劫生辰綱自己一個人去就行了!還找什麼劉唐三阮陪自己演戲呢?所以公孫勝早早退出梁山,恐怕也是作者的故意為之吧。否則按其武力值,別說內部草莽,外敵大遼也是膽戰心驚吧…………

公孫勝有兩次出走梁山。第一次發生在宋江及其家人上山後,他以看見宋江父子團聚思念老母為由下山,這一走五六個月遲遲不歸、音信全無。後來戴宗、李逵找到公孫勝家之後, 公孫勝讓母親閉門謝客,謊稱自己不在家,這不正是不願意上山的表現嗎?

這裡我們提出一個疑問,一個人會無故在自己事業的上升期放棄自己的事業嗎?答案是否定的。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一定是有某個人或者某件事迫使他如此。公孫勝亦是如此。而此時宋江上山,不由得與之相聯繫。宋江作為一個在朝廷裡呆過很長時間的人,他的理念早已被忠君保國浸透,他的忠已經到了“愚”的地步。

這個人把宋江徹底看透,宋江剛上山他就離開,最終得善終逍遙一生

宋江曾說:“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衷心不負朝廷”可見一斑,

所以,公孫勝如果繼續跟著宋江,最終也不過是招安成一個小官而已,而公孫勝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在朝堂上當個國師之類的官,根本不用和宋江一起累死累活。

但是,從公孫勝走上劫生辰綱這條與朝廷對立的死路,我們就能發現,公孫勝很討厭當時醃臢的朝廷氛圍,不願為宋朝挺效力。

這個人把宋江徹底看透,宋江剛上山他就離開,最終得善終逍遙一生

然而,公孫勝不願為宋朝賣力,但是其卻看出來宋江對宋朝的愚忠,二者理念背離,這是其第一次下山的原因。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公孫勝的高瞻遠矚。

其第二次下山是在擒王慶之後,公孫勝先是陪伴宋江回去受賞,之後再次離去,如他所說“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寡情薄意。今來仁兄功成名遂,只得曲允。”這解釋了他為何二上梁山,他已經做到了他的忠義,但畢竟和宋江不是一路人,所以才再次離去,成為梁山第一個離開的人,也是少數沒有參加徵方臘的好漢之一,最終雲遊四海,過起了自己的逍遙日子,得以善終。

說到公孫勝的理想,不由想到他的前人張角和後輩洪秀全。 公孫勝是一個極富革命理想的人,他劫取生辰綱並不是和劉唐三阮等人一樣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他是為了獲取革命的資本。他的理想並不是和晁蓋主導的梁山一樣毫無目標、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樣過著打家劫舍的日子;

這個人把宋江徹底看透,宋江剛上山他就離開,最終得善終逍遙一生

也不是像宋江那樣一門心思想著被招安走投降路線。也許是道教長久以往的教誨,他想和張角洪秀全等人一樣,以自己教派的意志作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可是在梁山上他雖被稱為四哥,但是他的權利確實極少的。

梁山被劃分為以盧俊義和宋江為首的兩個集團,二者的權力集團越來越鞏固,他只是個空有名頭卻不能過問正事的掛名者罷了。也只有在梁山集團遇到對付不了的法師時才會請自己這個四哥上場擺平。

這個人把宋江徹底看透,宋江剛上山他就離開,最終得善終逍遙一生

也許也是對於梁山的失望,讓其在被招安之後早早的離去。在其日後生涯的遊歷時光裡,他也可能會為自己的理想抱負無人理解而感到嘆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