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導讀:

大約在二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弓箭就已經出現(1963年,山西朔縣舊石器遺址中發現石制箭鏃,經過鑑定,距今二萬八千年)。

《山海經》中記載有後裔射日的故事,後裔所使用的武器就是弓箭,《勢備篇》中認為弓箭為後裔所發明。

“裔做弓弩,以勢象之”

《周易.繫辭下》中認為弓箭的發明人是黃帝、堯帝等古之聖人。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無論發明者是誰,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弓箭從原始社會人類的狩獵工具到古代戰場的必備武器,一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箭如雨下

要想了解中國古代弓箭的發展史,箭鏃無疑是最直接且具有說服力的研究對象。


1、弓、箭與箭簇

“軍器有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古代原始的弓箭由弓臂、弓弦、箭桿組成,簡單而便捷,頗具殺傷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不斷髮展,弓箭逐漸增加了弓片、弓把、弦拖等部位。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箭主要由箭鏃、箭桿、箭羽、栝組成,箭最具有殺傷力的部位就是前段的鋒刃,主要由竹、木、骨、石、青銅、鐵等材料製成,稱為箭鏃。箭鏃因為材質有利於長期保持,在考古中多有發現。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完整的箭鏃包括前鋒、刃、脊、關、翼、後鋒、本、喉、胡等部位。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箭鏃

原始的弓箭由單跟的木材或者竹材製作成弓身,再裝上植物纖維或者動物的筋皮充為弓弦。完備的弓箭主要由幹、角、筋、膠、絲、漆製作而成,《考工記.弓人為弓》記載:

“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鏃,又稱為“矢”“鏑”。隨著不同時期對應的生產力不同,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的生活習俗不同。箭鏃的製作的材質各有不同,其製造方法主要有磨製、打製、澆築、失蠟、鎏金等方法,古人們用這些方法制作出了石質、骨質、木質、鋁製、青銅、鐵質、錫質、竹質等箭鏃。

“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釋名.釋兵》


2、先秦時代的箭鏃材質

一、舊、新石器時代

在山西朔縣舊石器遺址中發現的石質箭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箭鏃,該枚箭鏃長約2.8釐米,用薄燧石長石片製作而成,加工精細,前鋒銳利。

伴隨著箭鏃的發現,考古也發現了大量的石球、砍砸器具、刮削器具,可以推斷這段時期的箭鏃一般使用直接打擊、間接打擊法、壓制法、磨製法進行了製作

石質箭鏃的考古發現較多,分佈範圍也較為廣泛,各地幾乎都有出土。通過對這些箭鏃進行分析,在新石器時代的石質箭鏃出現了有鋌和無鋌兩類:有鋌的石質箭鏃還有圓鋌和扁鋌兩種,無鋌的石質箭鏃有有翼和無翼兩類。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新石器時代骨質箭鏃

除了石質箭鏃,骨質箭鏃也時有發現,其製作方法與石質箭鏃類似,都是用打擊或磨製法進行製作。而竹木類的箭鏃在舊、新石器時代無考古發現,究其原因,主要是竹木類的材質不利於保持,但我們可以通過古籍一窺究竟。

“陳音曰: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越絕書》

“斷竹,續竹,飛工,逐肉”《彈歌》

這些古籍中可以發現最初的弓箭箭鏃是用竹木削尖而發現,雖然未曾考古發現竹木箭鏃,但經過推理竹木質的箭鏃應該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的舊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的箭鏃,材質上主要以石質和骨質為主,輔之以其他材質,其形式由簡單的三角形扁體向三刃前鋒並有尾鋌過度,形式開始多樣化。鋌的出現,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因為鋌有利於箭簇與箭桿的結合,射出去之後,殺傷力明顯增強。

值得一題的是:新時代後期,銅質的箭鏃已經開始出現,樣式為仿石質箭鏃。

二、夏商周時期

這個時期射箭運動逐漸成熟,弓箭前段的箭鏃的材質也有所改變,是一個銅石並用的時期。生產工藝的進步,也使這段時期的箭鏃不再以打擊、磨製為主,而是與打製並存。

通過對這段時期的考古進行梳理:

石質的箭鏃形式較石器時代有所增多,出現了有鋌並帶有倒刺得石質箭鏃骨質的箭鏃三菱狀開始增多,圓柱形、扁平形、錐狀形的箭鏃交叉出現並使用;‘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夏商周時期銅質箭鏃

銅質的箭鏃多為青銅所制,均為有鋌箭鏃,主要以雙翼為主,為了增加殺傷力大多數的箭鏃都帶有倒刺;也出現過鋁製以及其他形制的箭鏃,但均非主流。

這段時期,青銅的箭鏃沿襲石質箭鏃而成為主流開始了弓箭作為兵器獨立發展的歷史。帶鋌雙翼的銅鏃使得弓箭的殺傷力更加進步。箭鏃翼的部位出現了發展,帶鋌雙翼筒鏃鏃體中間有了明顯的起脊,兩側雙翼扁平,翼德邊緣呈刃狀,翼德中間部位出現了明顯的血糟,翼末倒刺從平緩到尖銳,使銅鏃的穿透力得到了加強,敵人在中箭後受到的創傷面積增加,箭支的拔出難度也隨之增加。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青銅箭鏃

而且到了西周時期,銅鏃的兩翼夾角更大,兩翼出現鏤空,翼尾或倒刺更加銳利。在對戰中,敵人中箭後被放血更多,致傷或致殘率較石鏃更大。

雖然在這一時期,骨質箭鏃、石質箭鏃、竹木箭鏃仍然在大量使用,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段時間因為國家開始出現,社會貧富分層。雖然一些偏遠地區依然以原始落後的骨質及石質箭鏃為主。但武器被掌握在國家手上,箭鏃的製造逐漸向青銅製靠攏,行成以打製生產為主的成規模的箭鏃製造

三、春秋戰國時期

石質及其他箭鏃的考古發現明顯減少,青銅的制式箭鏃逐漸成為主流。木製的箭鏃主要用於祭祀及娛樂,鐵質的箭鏃開始步入人們的視眼。

根據考古發現,鐵質的箭鏃主要發現在秦國以及楚國等大國的領地之內,其他地區發現的箭鏃以青銅為主,輔之以其他類型的箭鏃。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青銅箭鏃

秦、楚國因為鑄造水平較高,經濟較為發達,所以能使用鐵質進行箭鏃的製造,而其他鑄造水平低,經濟落後的地區依然沿用青銅箭鏃。

站在戰爭的角度分析,這是因為這段時間因為車戰的發展,戰爭規模的擴大以及防護裝備的完善,弓箭迫切需要比之前更加鋒利,穿透力更強。這段時期的箭鏃已經呈三翼,並菱形,個體較小,雙翼前部的弧度加大,後部內收,形成窄形。

3、秦漢時期

生產力的發展使得這段時期的箭鏃製作是走向了標準化和規範化,從兵馬俑發掘的8400件箭鏃中可以看出,秦時期的箭鏃以青銅為主(8400件箭鏃僅4件鐵質)。而漢朝以鐵質箭鏃為主(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發現箭鏃441件,僅70件銅鏃)。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兵馬俑

在秦兵馬俑中出土的箭鏃均以椎體三菱箭鏃為主,鏃首重而鋌加長,鏃首與鋌的重量大致相當,這樣箭的重心位於箭桿的中部,符合重心的原理,有利於箭在飛行的過程之中保持平衡,增加穿透力。

秦漢時期雖然已經進入早期鐵器時期,但是從收集到的考古報告分析,這一時期弓箭所用箭鐵依然以青銅箭鐵為主,相比春秋戰國鐵質箭鏃數量逐漸增多,而石質、骨質以及木質箭嵌逐漸減少,幾乎很少用。只有在一些邊疆地區有少量發現。這是生產力的進步,是科技發展的一種外在表現。

4、兩晉唐宋及明清時期

從漢末到唐宋時期,是從青銅器到鐵器過渡的一個時期。到了唐宋時期,鐵器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鐵質箭鏃也佔據了主要地位。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鎏金箭鏃

這一段時期,青銅箭鏃的考古發現已經極為少有,骨質及其他箭鏃的發現也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的邊緣地區,在製造工藝以及樣式上基本沿襲秦漢時期的樣式。雖有改進,但僅限於鋌與翼在生產工藝上的微調。

鐵質箭鏃在形式上有了極大的改變,生產工藝逐趨成熟。鏃體呈四菱錐形,鋌呈細遠柱形。柳葉形的鏃尖開始出現。

而且弓用箭和弩用箭呈現出明顯的分化不同:弩用箭有三停箭、木羽箭、點鋼箭、風羽箭、樸頭箭,弓用箭有鳴鈴飛號箭、鳴鴉箭、鳥龍鐵脊箭、火箭、鐵骨麗錐箭、點鋼箭、木樸頭箭。

弓用箭主要用於被用於穿甲、施教、戲射鳴號等不同場合;而弩用箭則用於戰爭場合,它們的特點是射入深,殺傷力極大。箭鏃的製造因各自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箭鏃所需的材質以滿足各類弓箭需求為主。

在唐宋時期,中國箭鏃的種類、製造工藝已經逐漸趨於定型明清時代箭鏃的變化在更多的是體現在弓箭功能上的不同。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響箭: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明代箭的種類依其用途有馬箭、令箭、球箭、響箭、火箭、步箭、穿耳箭等。

清代箭的種類據《清會典》、《皇朝禮器圖編》記載總計有近三十種。依鍊形和質料分為四種: 鈚箭、梅針箭、骲箭、哨箭。鈚箭箭鏃體寬薄,梅針箭體細而尖, 骲箭箭鏃為骨質,哨箭鐵鏃骨骹,其用途可分為戰箭、獵箭、教閱箭、信號箭四類。


結語:

製造技術是人類生產力進步的直接體現。

箭鏃的製造可以看出一個地區製造水平的高低,因為箭鐵作為一種戰場的消耗品、王公貴族涉獵的必須器具、以及平民百姓狩獵娛樂的工具,它反映的是一個社會製造水平的整體概況。

《考工記》及其他古籍上均詳細的記載了中國各時期各種工具的製造材質、方法以及材質比例。通過考古上的發現及這些古籍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

箭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發生變化,其進化歷程是

由石質及骨質箭鏃逐步向青銅箭鏃過度,再由青銅箭鏃向鐵質箭鏃變化的一個過程,且每一個時代都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徵。

從箭鏃材質變化看箭支的演變與發展

遮天蔽日的箭雨

石質箭鏃、骨質箭鏃沿用時間最長,蚌箭箭鏃在中國歷史長河如流星劃過。青銅箭鏃的出現到棄用標誌著青銅器時代的結束。鐵質箭鐵從出現一直沿用至今,雖本質未變,但其成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生著變化。


全文完。

圖源自網,侵立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