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知道被救小孩是誰嗎?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少年成名,也有人大器晚成,在我國曆史上出現過許多神童,他們天資優異,與同齡人有很大差別。比如戰國時期12歲拜秦相的甘羅,三國時期曹操之子曹衝,曹衝稱象的故事流傳至今,詩人王勃從小便能寫詩作賦,在古典文集《兒世說》、《幼童傳》中記載了許多有關神童的故事。在歷史上的神童很多,他們往往有著比較驚人的表現。

在《詩經》上最有名的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君子當學問精深品德高尚,顯然,司馬光正是這樣一位君子,學問方面從《資治通鑑》中可見一斑,至於品德要數他最為人所熟知的"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小時候和一群孩子們一起玩耍,突然一個孩子掉進大水缸裡,其他的孩子們都跑去叫大人幫忙,危機時刻司馬光拿起一塊大石頭,把水缸砸破,把那孩子救了出來。

比較巧的是,在司馬光這件事發生之後,司馬光的父親就升官了,之後更是一路平步青雲,直接做到了封疆大臣,司馬光事蹟能夠如此廣為流傳,其中也少不了父親身份的推動。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光所救出的小孩,複姓上官,名為尚光,也即和司馬光一樣,兩人的名字中都帶有光字。由此,在筆者看來,上官尚光這個名字,很可能也是因為他出生在光山縣一帶,所以才得名的,這也符合他和司馬光成為小時候玩伴的情況。

根據《宋史》等史料的記載,宋仁宗寶元元年,司馬光在成年後為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也即在北宋歷史上,司馬光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大臣。

時光荏苒,上官尚光也逐漸長大成人,但是在他的心中,卻還一直記著這件事。為此,他大興土木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也算是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這位上官尚光的詳細信息我們已經無從考證,因為他從未出現在正史的記載中,但是現在在光山縣居住的上官家族的家譜中有詳細記載,而且在那裡上官家族的後代都很清楚這個故事,後人為了紀念兩位先輩,還把自己居住的西龍堤改名為上官崗和尚光崗。

至於在上學時老師為何對上官尚光和後面的故事避而不講?那只是因為那時候小朋友們年紀尚小,理解能力有限,加之這個故事在史書中也只是寥寥幾句而已,老師們更在意的是傳承像司馬光這樣的中華傳統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