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為什麼要在即位第二天殺光給他辦祕密差事的人?

凌星36


不知道在《雍正王朝》裡面那一處明說了雍正繼位之後殺光了給他辦秘密差事的人?

如果是那樣,粘杆處的人不是死了一撥又一撥了。圖裡琛,李衛,鄔思道,不是死過十次八次了麼?

陰謀論不足以治國,這是鄔思道的原話,也是事實。總是以一種陰謀家的態度去推度歷史是不科學的,也是站不住腳的。況且,雍正皇帝本身又不是一名昏君,在《雍正王朝》立,他也不是一名濫殺無辜的皇帝。

像年羹堯,飛揚跋扈,擁兵自重,干涉朝廷人事,貪汙納賄,你說該殺不該殺,換做是現在,只怕也被法律判處死刑若干次了。

像隆科多,就算有擎天保駕之功,但是貪汙索賄,推立弘時起二心,危急雍正統治,你說他該殺不該殺?

而對於雍正繼位後,沒有再出現的雍王府舊人,像高無庸等,就推斷說被雍正殺害了,是不是缺乏有力的證據證明啊?

在雍王府,除了高福背叛被胤禛殺死,好像沒有第二人被他殺啊。鄔思道,也被很多人說成是雍正要殺害的謀臣,除了以陰謀論來推斷,真是一點點證據都沒有。

請問,鄔思道是幫助雍正繼位的首席,雍正用得著自毀長城去殺一個小小的鄔思道麼?況且,之後在李衛處,田文鏡處,甚至在年羹堯處,都還為雍正出謀劃策,難道,鄔思道與雍正的君臣之道沒有一點點信任可言嗎?

不要總以陰謀論的觀點佔據理性分析的高地,帝王之術固然存在,但是並非帝王之術都是陰謀。

如果翻閱一下事實,有一個人可能是《雍正王朝》裡面鄔思道的寫照。這個人就是雍王府的舊人戴鐸,著名的《戴鐸十啟》是雍正繼位奪嫡的綱領性文件,可謂是雍正當初奪嫡的真正謀士,胤禛也是採用了戴鐸的建議,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戴鐸這人有個缺點,就是嘴不把門兒,時刻以胤禛心腹謀臣自居,以圖將來得到雍正大用。這恰恰最為雍正多忌諱,所以在雍正繼位後不久就把戴鐸給收拾了。

雍正害怕鄔思道的地方,大約就怕鄔思道如同戴鐸一樣,拿著皇帝的信任四處招搖,反而造成對皇帝不好的影響。

如此說來,李衛,田文鏡,張廷玉,鄔思道,胤祥等人,幾乎都是實心為雍正辦事的人,他又怎麼會無緣無故打開殺戮呢?更何況高無庸這樣忠心耿耿的人。

只要他還是皇帝,就一定會有秘密差事要辦,就需要有人去辦。當今世界,美國這麼橫,這麼講公平正義,為什麼還有竊聽門事件?都殺了嗎?殺了誰還會去辦事?

雍正不傻,也不是暴君昏君不講理的皇帝,相信我,他不會濫殺無辜。


青燈問史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在繼位第二天就殺光了為他辦秘密差事的人,連被雍正倚為心腹、貴為雍王府總管的高勿庸也在劫難逃,鄔思道如果不是使用了手段,大概也會是這個下場。



《雍正王朝》作為一部經典的影視劇,好就好在它對於細節的把握上做到了滴水不漏,電視劇裡,通過鄔思道對十三阿哥胤祥的規勸,告訴觀眾雍正在繼位第二天殺光了所有辦秘密差事的人。

其實雍正最大的秘密無非是利用詭計擠掉了根紅苗正的太子,自己做了皇帝。

太子第二次被廢徹底失去了奪嫡的資格,而造成這一事件的幕後黑手正是雍正,雍正借高福之手將太子寫給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以要挾眾官員的信件交給八爺胤禩,而八爺黨不知是計,轉而將信寄給康熙皇帝。

雍正這一石三鳥之計,既不獲罪於康熙,又促成太子被廢,還遺禍給八爺黨。

而這件事之後,高福就被雍正派去的高勿庸滅口了,而高勿庸在雍正繼位的第二天也被秘密處死。



很多網友質疑雍正的做法,處死高福尚可理解,因為高福背主在先,但是高勿庸卻一直忠心耿耿的為雍正辦事,雍正剛繼位正是百廢待興急需用人之際,為何頻出昏招殺掉了自己倚為心腹的高勿庸等人?

難道是因為雍正倉促繼位之際智商不在線?



之所以會有這種疑問,恐怕跟不瞭解當時雍正繼位之初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有人還舉唐朝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之後依然重用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的例子來證明雍正的錯誤。

但是玄武門政變之後的形勢跟雍正繼位之初的形勢迥然不同,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誅殺,李世民徹底的除去了絆腳石。

可雍正繼位時面臨什麼樣的局面呢?大將軍王胤禵陳兵西北,八爺黨煽亂於內,朝野內外也都在議論雍正得位不正。



這個時候只要有居心叵測的人將雍正陷害太子的事捅出來,必定會朝野震動,那麼腹背受敵的雍正,其繼位的合法性也就受到質疑,更甚者雍正不忠不孝的罪名一旦坐實,那麼千方百計得來的皇位也會坐不安穩。

狠如狼狡如狐的雍正怎麼會坐視這種情況發生?雖然剛繼位急需自己的班底,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要自己的皇位穩固,那麼就有一大批忠於皇室忠於先皇帝康熙的老臣會堅定的站在自己一邊,成為自己鞏固皇權最大的助力。

相反,如果自己的秘密被洩露出來,這些人也就不再支持自己,甚至倒戈逼宮。



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消除這一隱患除掉這些知曉秘密的人,這也是損失最小的方案。因為誰也不能保證他們會不會為利益而被八爺胤禩收買。

所以原先辦秘密差事的舊人就不得不死,雖也跟雍正多疑猜忌的性格有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勢所趨,他們註定成為雍正固權奪位道路上的棄子。


大雅視界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雍正殺光給他秘密辦差的人,雖然《雍正王朝》中沒有演繹出來,但從鄔思道的口中說出,確實是讓人比較信服的,而且雍正府中的高勿庸的確是再也沒有出現,但沒有出現並不代表真如鄔思道所言,就一定是被殺了。


高勿庸在"粘杆處"的地位

高勿庸這群為雍正秘密辦差的人,是“粘杆處”的人。“粘杆處”這個特務組織,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已經創立,雍正表面上與世無爭,一副我對皇位沒興趣的樣子,整高福天閉門不出,以煉製丹藥為樂,幾乎瞞過了所有人,但暗地裡卻廣招江湖人士,同時還訓練自己的家奴,到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雍正王朝》中,高福因為做了出賣雍正的事情,就被高勿庸他們殺死,鄔思道直言是自己害死了高福。


鄔思道與高勿庸的區別所在

雍正之所以有殺鄔思道的想法,其實原因在於,鄔思道和高勿庸這群人不一樣!一個是自己請來的老師,以禮待之;一個是自己的忠心奴才,任憑差遣!一個是有思想有想法的,而另一個完全是聽自己的命令行事!在雍正心裡,根本沒有把鄔思道當成自己的奴才,不是自己的奴才又知道自己這麼多事,你說雍正會放心嗎?

史書上記載:雍正當上皇帝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也同時為了答謝這些人,在內務府之中專門設立“粘杆處”,裡面的“粘杆侍衛”地位最高,是有功勳的特務頭子擔任,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雍正府邸的包衣奴才。

《雍正王朝》中的高勿庸在“粘杆處”地位只高不低。更為重要的是,雍正當上皇帝之後,把“粘杆處”的總部設在了自己之前的府邸雍親王府,後來雍正把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聽這名字就覺得即神秘又牛叉。


為什麼高勿庸沒有再出現過?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高勿庸之所以沒有出現,其實還是在暗地裡為雍正服務,監視朝中大臣,搜刮情報,就像鄔思道所說的“陰謀詭計”和“正大光明”兩條道路,高勿庸顯然在“陰謀詭計”上更合適這條路。

康熙的貼身奴才李德全和圖裡琛這兩人,早已被雍正收買了,而且還是死心塌地的那種。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不然雍正即位後不可能再繼續把他們留在自己的身邊,一明一暗,為雍正所用。


燈下螢火學歷史


在《雍正王朝》裡實際上並沒有具體交待雍正奪嫡當夜回潛邸的真實目的,也沒有給出是否真的在第二天將潛邸給他辦過秘密差事的人都殺光?


的確原著《雍正皇帝》裡,是殺掉了辦秘密差事的人的那個邏輯。但是在電視劇種,這一切實際上都是從鄔思道謀身的角度,以及坎兒的例子予以推理的,始終都是以鄔思道的憂慮之辭來展現的。

唯一給人產生這種感覺的,就是高勿庸後來不見蹤影。按道理來講,高勿庸作為雍王府幾十年來的管家,最終結局是應該交待一下的,但是這人莫名失蹤了。

但是以高勿庸為代表的這一批在潛邸幹過秘密差事的人真的都被殺了嗎?會不會有另外一種可能?


雍正進宮之後,身邊的人似乎都沒有帶進宮來。而起用的都是康熙的舊人,比如李德全、圖理琛、張五哥,等等。他們這些人似乎非常順利地就接班了此前高勿庸這樣的角色。

可是有一個最大的不合理就出現了。如果說,同樣要辦秘密差事,對於雍正而言,他是更願意相信高勿庸還是更願意相信圖理琛呢?

雖然鄔思道說“天子行的是正大光明之道”,但實際上康熙在的時候,各種秘密情報機構那就不在少數。不然康熙如何把握晚年飄飄欲墜朝局?不然康熙如何對戶部欠款的事情一清二楚?


所以圖理琛真的能接手高勿庸的差事麼?然而對於雍正而言,高勿庸是決計不能帶進宮裡去的。帶進宮,有兩大劣勢。

首先,不利於團結宮裡的舊有勢力。畢竟康熙是留著一個巨大的情報體系的。這個體系能不能被自己所用,關鍵看自己是否對他們“大度”。

其次,把高勿庸帶進宮,實際上就是自縛手腳。自己原有的情報系統將完全失去作用,困跡紫禁城內。

那麼高勿庸如果沒有被殺,他會去哪裡了呢?

十三爺給鄔先生送行的時候,鄔先生提醒道,“天子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十三爺表示“四哥難道也會是這樣的人?”鄔先生則說道“雍王府進進出出的人少了很多。”的確少了很多,但是真正涉及核心機密的人又能有幾個?少了並不意味著是死了。


的確這一路走來,死的絕對不止坎兒一個,應該有很多人。但是能夠活著走到最後的,又有哪個不是鐵桿親信呢?更何況胤禛即位之後,就真的不需要他們了嗎?所以“少了”並不等於“死了”。

李衛的出路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初胤禛放出去的只有李衛一個嗎?顯然不是,而應該是胤禛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在不同批次、不同數量地外放一些自己的嫡系人馬。而年羹堯、李衛只是比較出色的那一類。


而更多的人可能只是埋在了秘密部門和職位上,他們身份、職務或許高低不同。但是背後都有同一個秘密背景。否則,雍正即位以後,如何能夠非常詳細地掌握年羹堯的消息?如何能夠掌握鄔思道和李衛的消息?

圖理琛在雍正前期的重要性不會太大,這是客觀規律決定的。

很顯然雍正並沒有實際動用圖理琛那個粘杆處的力量來監控他們。至少在前期沒有深入磨合的情況下,圖理琛還不能真正地替雍正做這些秘密差事。而且很大程度上,圖理琛這個粘杆處在劇中實際上更像是象徵意義的存在。


幾乎很多關鍵問題上,圖理琛其實都失職了。這是不是意味著前期的圖理琛,只是領導了一個假“粘杆處”?

那真正掌握這個粘杆處的人是誰呢?很顯然便是那高勿庸,而且真正的指揮部應該還在雍王府。



炒米視角


《雍正王朝》裡雍正剛剛登基內有八阿哥胤禩八爺黨黨羽遍佈,外有十四阿哥虎視眈眈。年羹堯雖然表明上一直忠心耿耿但是首鼠兩端的性格在潛邸時期就已經顯現。在雍親王府裡替他辦差的奴才們幾乎知道他在九子奪嫡時,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洶湧的運籌謀劃。包庇先帝罪妃鄭春華僅僅這一則就夠雍正喝一壺的了,如果其奪嫡過程被八爺黨等有心人抓住了把柄,四處宣揚做文章,自己不穩當的皇位,很可能屁股還沒做熱,就很可能要退位讓賢。


所以雍正決定狡兔死,走狗烹,在登基的當天夜裡他沒有留在被十三爺保護起來,十分安全的皇宮,而是徑直回了自己的雍親王府。小說裡這一段描寫的非常明確,雍正準備好了一桌好飯,招待眾人,決定在酒酣之際動手,畢竟高福的無意背叛,這是雍正不能接受的。但是鄔思道感人肺腑的一番話說動了雍正的惻隱之心,所以雍正放走了鄔思道。

電視劇中的處理手法明顯要比小說高明,並沒有明確的指出雍正要卸磨殺驢。導演和編劇通過十三爺和鄔思道送別時,明日雍親王府裡辦秘密差事的人的命運如何,自有驗證。一句話配上幾聲烏鴉叫的渲染,將最是無情帝王家,“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淒涼呈現給了觀眾。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是收斂了鋒芒的十三爺,不知去向的高無庸等等事情都似乎在驗證這我們不太相信的事實。



電視劇《雍正王朝》把雍正推的太高,他似乎沒有缺點,愛民如子(攤丁入畝),疼愛兄弟(如果八爺不逼宮,感覺他都能活到乾隆朝),任用賢能(王文昭,尹繼善,劉墨林)。年羹堯那麼作死,雍正一直捨不得殺他,似乎雍正要得罪天下人也要保下他。要不是李衛和張廷玉開口,年羹堯恐怕還能守挺長時間的城門洞。


所以電視劇《雍正王朝》在雍正登基第二天是否殺光了給他辦差事的人。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又不願意相信的。他的原因自然是讓自己的皇位更穩定,新政權更牢固,龍椅更安穩。這些奴才都是定時炸彈,如果哪天被抓住了把柄,雍正必然是首當其衝的。當然這些不能擺在檯面上的事情,電視劇並沒有表現,而是通過渲染和襯托的方式給觀眾想象分析的餘地,這也是《雍正王朝》經久不衰,越看越有趣的原因之一。


紅雨說歷史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韓信被殺前的哀嚎,同樣也是歷代帝王行事風格的寫照。《雍正王朝》中的胤禛,做法無非是效仿先輩們,並非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如果他不這麼做,反而是帝王中的另類了!


帝王們除掉曾為自己效力的人,無非兩個原因,一是怕臣子居功自傲無法控制,二是怕自己曾經的隱私洩漏於世,影響自己的光輝形象。《雍正王朝》的的胤禛,對曾經辦秘密差事的人下手,無疑是第二種原因。



從整個劇情來看,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異常激烈,皇權的每個競爭者都無所不用其極。大阿哥為了扳倒太子,買通了胤礽身邊的太監,暗中對他進行魘鎮(通過迷信手段讓對方失去神志或性命);三阿哥投康熙所好,一門心思做文章功夫;八阿哥收買朝臣打造賢王形象;十四阿哥另起爐灶展示自身能力。在這其中,互相派出耳目對其他人進行刺探和臥底,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胤禛雖然表面以孤臣自居,但想必也不能免俗。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雍正王朝》裡有一個最關鍵的人物,最後杳無蹤跡,他就是雍親王府原來的管家高無庸。

作為雍親王府的總管,在胤禛登基後,本來勢必要跟著飛黃騰達的,最起碼也會在皇宮裡有一席之地。但我們奇怪的發現,胤禛繼位成為雍正皇帝之後,所用的太監總管還是康熙朝的老人李德全,高無庸從此消失無蹤。

高無庸的下落,必然如同鄔思道所說的那樣,已經被雍正滅口了。因為他所做的事,正是“替四爺辦秘密差事”。而所謂的秘密差事,無非是替胤禛刺探他的政敵,除掉對方的暗樁等等罷了。這些事情必須要有人做,而在胤禛成為皇帝后又不能被別人知道,而在帝王們看來,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所以除掉他們也就正常不過了!



就連鄔思道,也是深通明哲保身之道,最後承諾“半隱”,將自己置身於雍正心腹大臣的眼皮底下監控起來,才逃得了性命!

當然,歷史上的帝王,也並非都如影視劇中一般做法,李世民大帝帶著心腹幹掉了哥哥和弟弟,最後在玄武門之變中出力的眾人,基本都得了善終,也間接證明了李世民的胸懷:做了就做了,還怕別人說嗎?


李飛叨


只有死人才不會說話!


胤衡財經


《雍正王朝》是少有的電視劇超過原著的經典之一,其深度堪比紅樓、水滸。

不過《雍正王朝》也有一個不合情理的地方,算無遺策鄔思道就是最大的bug。什麼事都被他算準,所有人都在他算計中,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所以,雍正即位後就早早地讓他退二線了,免得淪落到“雍傲天”、《甄嬛傳》、《琅琊榜》、《康熙王朝》的層次。

以前論述過,說雍正即位後怕洩露髒活就要滅口鄔思道,就跟劉備登基後怕洩露陰謀詭計,就要殺諸葛亮一樣,銳志得不可理喻。

為什麼《雍正王朝》裡鄔思道在雍正繼位後要跑?在此不贅述。

常言道,你撒一個謊,就要用三個謊來圓它。在《雍正王朝》裡的表現就是,讓鄔思道退居二線,你要扯淡雍正為了滅口;為了讓這個淡更圓,你還要繼續扯鄔思道離別時給胤祥說,〖府裡專一替四爺辦秘密差事的 恐怕就。。。〗。當然了,據說原著中是“慶功宴後一個不留”。很多人根據此,推斷出高毋庸也被滅口。不少人被唬得一愣一愣的,都說雍正心狠手辣腹黑什麼的。



事實上,雍正要滅口給他辦秘密差事的人,不是因為他心狠,而是因為他腦參。咱們都知道,現實中爭個科長,都各種陰謀、陽謀使上了,局長使用的陰招就更多了,再往上就更不用說了,到了皇帝那級別,不想當傀儡不想被殺,睡覺都得睜隻眼。即便如此能享受正常死亡待遇的皇帝連一半都不到。

拿《雍正王朝》裡的例子來說,就是老八聯合隆科多、四旗主、弘時密謀調兵逼宮,僅差一點,雍正就被廢殺了。


所以,皇帝都要廣設耳目,刺探消息,把大臣摸清楚,一有風吹草動,提前準備好。諸葛亮在《將苑》裡就說過,“人無耳目則亡,無腹心則亡,無爪牙則亡”。沒有東廠、錦衣衛之類的特務機構,皇帝會很快被大臣當傻子耍。


那些原來給雍正做秘密差事的人,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百戰老兵,業務熟練,手段高明,感情深,忠誠度高;是自己可以依賴的重要資本。現在倒好,一登基即位就把他們全殺了?這不是銳志,還是什麼?

你說因為他們做過太多髒活,雍正怕他們洩露出去,所以要滅口。以前秘密活再髒,能比得過,殺父、逼母、改遺詔篡位、偷陳家人當自己兒子,更聳人聽聞?雍正沒做過,不一樣傳出去嗎,人也不辯真假,照單全收。傳出去,也一點也沒影響他坐皇帝啊。沒了耳目,打探不出隆科多要逼宮的消息,雍正可是要領盒飯的。

崇禎以前沒當皇帝培養過,剛上臺殺了魏忠賢這條惡狗,情有可原。雍正可是“六部當差,外省民間闖蕩”幾十年的皇阿哥,連這點頭大眼小都拎不清,實在不能讓人信服。

拿歷史上著名的李世民來說,他跟屬下發動軍事政變,殺兄殺弟逼父,這程度不比雍正跟人在組織程序內“文鬥”髒多了。也沒見他把房玄齡、杜如酶、尉遲敬德等人殺人滅口了啊,反倒一個個加官進爵。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多去了。


具體到《雍正王朝》裡,康熙第二次要廢太子,他的幾個手下急了,去找太子密謀發動政變,囚禁康熙。這也比雍正做的那些“髒”多了,按鄔思道的邏輯,那成功了就更應該滅口了。那他們乖乖受罰估計只是丟官,頂多蹲號子,你造反成功了卻要掉腦袋,圖啥呢?

可大家都要跟太子孤注一擲,因為大夥都明白。那點虛名算什麼,成大事的誰沒有一堆見不得光的事,太子以後可能因為以後爭權奪利殺他們,但絕不會因為這點破事滅他們的口 。

都說鄔思道跑是怕雍正滅口,其實他跑了兩次——所以我說第一次跑是退居二線——從雍正身邊離開之後,還要幫田文鏡破知府破不了的案,幫年羹堯打將軍打不了的仗。第二次從田文鏡那跑是因為,官紳馬上要聯合鬧事了,你讓鄔思道給田文鏡解決了吧,那太假了,解決不了吧,那有損他神機妙算的形象,所以讓他徹底消失了。

所以,雍正為什麼要殺高毋庸,殺辦秘密差事的人,因為為了情節需要,所以雍正要暫時得下病——急性短暫性智力障礙。

當然了,劇中也沒明說高毋庸被殺,很可能李德全管宮裡,讓他繼續留守潛邸。畢竟殺高毋庸這個淡太扯了,比這更扯的只有鄔思道勸胤祥拼死辭掉鐵帽子王,這是想把胤祥往死裡坑啊,在此不贅述了。


待我施為地煞變


這是小說,文學作品的東西。與正史,是兩回事。因而不值得認真討論。

但雍正王府的舊人,斷不會殺了。他們有的通過一些途徑做官。有的還是從事原來包打聽的角色,收集上報情報的總部,還是原來的雍王府。

不過,這些八隻是包打聽,沒有朱明朝時的錦衣衛,可捕人殺人的權力。


安平144796971


皇上即位後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也是光明正大之臣。在潛邸時用的一些手下人雖然小有才具,但始終是陰謀為體,登不得大雅之堂。況且不是所有人都有鄔先生那般的智慧和好運氣,故逃脫不了被清理的悲慘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