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2013年,吳天明導演的優質文藝片《百鳥朝鳳》在大銀幕上和觀眾見面了。

電影通過了老一代的民間嗩吶藝人焦三爺和徒弟遊天鳴對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承,來弘揚那個時代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以及兄弟情,感人肺腑。

其實,在我的生活中,就有這樣一位民間秦腔藝術的傳承者,就是我的母親。

她18歲唱秦腔,默默支持和發展著陝西民間的秦腔文化,到現在已經整整過去40年了,她將秦腔唱到了“骨子”裡,將生活過成了現實中的“百鳥朝鳳”!

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父母在演奏秦腔

01,為秦腔而生

渭水流經千年,流逝的是歲月,高築兩岸的積澱,皆是陝西赤誠的傳統風土。

著名的作家賈平凹在《秦腔》一書中說過,八百里秦川,農民視為生命的,除了白酒,長線辣子,大葉捲菸,羊肉泡饃之外,還有一味最為濃厚的——秦腔!

渭水之濱,秦腔是陝西人的“根”,不管身在何地,只要“吼”上一嗓子,那便是妥妥的陝西人了,我想,這大概就是秦腔所能帶給陝西人濃濃的鄉愁吧。

在我的身邊,不乏愛秦腔,唱秦腔的,然而,能將對於的熱愛膜拜到了信仰的高度,用一生去追隨和堅守的卻鳳毛麟角,我的母親便是那茫茫黃土煙塵中最獨特的一個存在。

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1962年,母親出生在陝西長安一個普通的家庭。

外公外婆都是當時商品糧戶口,母親姊妹五個,從小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愛好。

母親喜歡唱戲,喜歡上學,然而,外公卻認為,讀書是男孩子的事情,女孩子只要嫁給一個好“婆家”就是最好的“歸宿”了。

於是,兩個舅舅上了學,母親便早早的輟了學,這對當時倔強好強的母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母親還不到20歲便獨自一人去了新疆學習秦腔,勤奮好學,在秦腔方面頗有天資的母親順利的進入到了藝術團,延續了她的“秦腔”夢。

命運總是在無形中,悄然的侵蝕,改變著周邊的一切。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她遇到了一生的知己——拉板胡的父親。

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02,“秦腔”成為了最好的紅娘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唱戲來我拉胡......”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沒有網絡,交通也不方便,我的父母便是通過“秦腔”這個紅娘走到一起的,算是那個年代獨闢蹊徑的“自由戀愛”了。

爸爸是拉二胡的,媽媽是唱秦腔的,他們在藝術團相識,一見如故。

然而,現實的阻力還是很大的。

媽媽家境優越,外公外婆也憑藉著多年的生意,在當地也頗有威望。

而父親只是陝西一個窮縣城的小夥子,只有一技特長,卻不能支撐起一個需要經濟基礎的婚姻家庭。

在被外公“輟了學”之後,母親便決定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父親回到陝西后,她不遠千里和父親用信件聯絡,琴瑟和鳴。

最終,家庭還是拗不過兩個孩子,父母結了婚,共同從事著民間的婚喪嫁娶活動的演出,

用自己的真誠和堅守來譜寫出生命的樂曲——

關於秦腔,關於人生!

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爸爸媽媽的結婚照,當時是黑白兩寸照片

03,民間藝人的“工匠精神”

回望歷史,“工匠精神”深扎於我國幾千年了,到了現在,代表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的文化內涵。

我國的工匠精神有豐滿的精神價值結構,大如“天人合一”宇宙觀下形成的“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到如“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的價值認知。

不管是一段感人的秦腔,還是一曲動人的嗩吶,都是對於一個人德行的認可和對於藝術的尊敬。

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我父母的工作和焦三爺是一樣的,陝西民間的喪喜活動,都少不了要聘請專業的樂人來吹奏,以慰逝者。

秦腔禮儀文化,從先秦時期就已經有所記載,距離現在3000多年,也是中華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不亞於京劇和豫劇。

在城市,這樣的風俗已經漸行漸遠,而在農村,這樣的傳承和風俗依舊存在。

而民間藝人的作用就是將儀式用樂和非儀式用樂結合起來,承載其中。

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我的父母將這樣的愛好和職業融合起來,每一場活動,都有他們的參與,在縣城都算是“小有名氣”。

即使沒有活動,他們也會在家裡隨時隨地開始“演出”。

“昨天的《八件衣》這塊有點問題,你和我再練一下!”

“你剛才拉的那個音高了,再合一遍!”

......

無數次的摸索和學習,母親都是業界的佼佼者,在在陝西秦腔大賽中多次拿獎奪魁。

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媽媽在劇團的決賽(照片翻拍)

04,堅守的是秦腔,也是傳承

所謂“五里不同鄉,十里不同俗”,秦腔沒有絕對固定的曲目。

在地域文化偏差的當下,秦腔藝人只有相互的探討和學習中提升和完善,才能夠遊刃有餘的安排和編排適合唱的曲目。

經典的秦腔,吼出來的豪邁,即使到了今天,從母親的口中唱出來,仍然是餘音嫋嫋,不絕於耳。

細細聽來,更像是一首教育子女的絕唱。

歌頌孝道文化的《三孃教子》,歌頌民族英雄的《智取威虎山》,歌頌保家衛國的《洪湖赤衛隊》,歌頌忠孝之心的《朱春登哭墳》......

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爸媽的拉板胡唱戲照片

曾經,也有很多著名的劇院和藝術團開出高額的市場價邀請爸媽參與其中,然而,他們並不為之所動。

“一唱戲,我就停不下來,這一份事業堅持了40年!”母親說。

其實,何止是40年。

“你們這一代人條件這麼好的,沒有一點自己的愛好,這是在浪費美好青春。”

浮躁的社會,變革的世界。

一群人用生活中的華光,守護著非遺文化,將一生的熱情融入到了秦腔的血液中,這是屬於他們那個年代一輩子的堅守。

餘音繞樑青松心......

一唱40年!秦腔文化的守護者,她把戲唱到了“骨子”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