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大師:古人沒有高科技,也能複製王羲之的書法,聰明的很

啟功先生不僅僅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書法家,也是一位學術成果 豐富的學問家。其二十歲出頭就師從著名學者陳垣先生,具有嚴謹的學術規範和深厚的學術功力。啟功先生學術研究涉及範圍較廣,小學、詩文、古漢語等領域皆有成就,而於書畫的考證之學也是其學問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敬讀這類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位學人的嚴謹和深入,其次才是其對書畫研究的真知灼見。

出了重新認識和重新評價王羲之書法的唐鉤摹的蠟紙本的問題。當然,後世的各類摹拓本很多,所以就牽涉到精粗之別。那些歷史久遠而又鉤摹精準的摹拓本,理應受到後世的重視。啟功先生說:這類摹拓本當然歷代都可製作,總以唐代硬黃蠟紙所摹為最精。它們是從原跡直接鉤出,稱得起是第一手材料。

很顯然,唐時的鉤摹本不僅因為年代久遠,更重要是因為直接從真跡上鉤摹出來,其所用紙質和鉤法皆與後代不同,有的直接由專業摹手或當時著名書法家完成,所以其下真跡一等的可信度非後世摹拓本所能比擬。《唐摹萬歲通天帖》是武則天命人根據王氏後代王方慶家藏真跡摹出,所以摹拓精美。啟功先生說:至於《唐摹萬歲通天帖》不但沒有誤幕之筆,即原跡紙邊破損處,也都鉤出,這在《初月始)中最為明顯,如此忠實, 更增加了我們對這個事本的信賴之心。所以來非尊說它“的法精妙,鋒神畢備,而用墨濃淡,不靠纖痕,正如一筆獨寫”。卻是絲毫不奪張的。


啟功大師:古人沒有高科技,也能複製王羲之的書法,聰明的很


現存的(唐摹萬歲通天彬)包括了王藏之、王菱、王徽之、王獻之、王僧度、王慈、王志的共七人十帖。 它在明清時不被重視,不是因為其鉤摹不精妙,而可能只是因為它的上面明明寫著“鉤摹”二字而已。所以,啟功先生考證它,重新認識和評價它,正是要人們看到它的價值。在《唐摹萬歲通天帖〉考》一文中,啟功先生認為,摹手忠實地再現了王系一門書法的銜接延續和他們精美的書法筆法和精神氣度。啟功先生說:在這卷中,王薈、王慈、王志的行草,縱橫揮灑,《世說新語》中所記王謝名流那些倜儻不群的風度,不啻一一躍然紙上。

這種精妙的鉤摹本也讓啟功先生想到了清中葉以降阮元、包世臣倡碑抑帖的偏頗。所以,啟功先生說:近百餘年來所論的“南帖”的根據只不過是《淳化閣帖》,《閣帖》千翻百膜,早已不成樣子。批評《閣帖》因而牽連到輕視南朝和唐代書家作品的人,從阮元到葉昌熾、康有為,肯定都沒見過這卷一類的精摹墨跡。尖筆蠟紙加細鉤摹的第一手材料,必然比刀刻、墨拓的間接材料要近真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