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說到西安歷史,人們常提及的不是秦磚漢瓦、兵馬俑,就是十三朝古都、盛唐文明,然而細細梳理古城的歷史脈絡,就會發現雖然自唐之後西安隨著皇權的東移而光芒漸微,但古城文明的歷史年輪依然光彩照人,鐘樓、鼓樓、西安城牆、西安都城隍廟……許多出自明朝的遺蹟仍為世人所仰慕,這一切的背後便是明朝240年間鎮守西安府的13個秦藩王,相對北京的明代帝王“十三陵”,西安明十三位秦王的陵墓亦被稱為“小十三陵”。

西安原野上 探秘明王陵

蕭瑟的寒風裡,西安南郊的原野上,成排成行的楊樹迎風矗立,公路上不時有各種車輛駛過,利用短暫的到訪西安之際,特意抽出時間,帶著濃厚的興趣踏上了尋找西安明十三陵的探索之路。從西安城出發,也就是十來公里就到了長安區的少陵原一帶,剛巧路邊地裡有一干活的中年男子,下車隨即聊了起來,他知道我們的來意後笑著說:這原上到處有墓堆堆,埋的都是大人物。要找帝王陵墓就先找帶“井”的村子,像“大府井”、“二府井”、“簡王井”,這樣的村子旁肯定有明朝的大陵,村民也基本都是過去守陵人的後代。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按照老鄉的指點,我們來到了大府井村附近,抬頭便看見遠處空曠的麥田裡散落著六、七個土墳冢,中間有一處大冢,像用黃土夯築成的圓土堆,上面長滿了叢生的荊棘和野草。墓冢坐北向南,封土高約20米,周長足有近200米,整個陵區佈局緊湊,保存還算完整,墓前神道兩旁是威武的石像生,石像生顯得很高大,造型刻工極精美,足以折射出陵園昔日的風采。

就在墳瑩間的麥田裡,我們遇上了一個叫張俊州的村民,他今年已65歲,打小就生活在這片原上,每一寸泥土都很熟悉。張老伯很熱情,用地道的長安話跟我聊天:“最大的那個土疙瘩就是朱元璋他二娃的冢!小時候我記得這兒的冢多得很,有十幾二十個哩,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一年冬季生產隊為護冬小麥越冬,將一些墓冢剷下來上了麥田,現在就剩下這些啦。別看這些石像不會說話,比人還精貴,隔幾天就有人來看,前一陣還挖出了過去因為造地被埋在土裡的一隻石羊,重新放到了原來的位置上。” 順著老伯手指方向看去,主陵周圍分佈著大大小小六個墓冢,已毀不成形,這些經歷了風吹雨蝕、人為削墳為田的王陵,顯得孤瘦單薄,失去了皇家曾有的氣勢,我不禁為之嘆息。

老伯對附近的陵墓歷史還是瞭解不少,在他的講述中,我知道了大府井就是明朝西安第一代秦王(愍王)朱樉的陵墓,這一帶埋葬著明代十三位秦王及30多位郡王,墓群環形排列,東西約5公里,南北約3公里,以愍王朱樉的墓群為中心,像這樣集中的王陵群在全國也是少有的。可喜的是,明秦王十三陵的中心區域,也就是大府井村的愍王陵的歷史遺蹟,已被保護開發,設立為愍王陵墓保護區。從2013年5月立的石碑上看到,2006年5月,長安明十三陵及其陪葬墓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井十八寨 個個有由來

離開大府井,我們又到臨近的幾個村子探訪,簡王井村距大府井村不到3公里,墓冢處在村子的西北處,緊挨著村子。我們直接走到了村子的西面,翻過堆積如山的建築渣土,越過村旁的壕溝,由西北面向東踏看過去,在一片小密林處看到了雕刻精美的石雕群,有麒麟、石馬、文官武官雕像。再觀其所處環境,西側南面的石馬旁生活汙水流淌著,東側麒麟跟前搭建著閒置的豬圈;東側南面的石馬上,搭著一塊破舊的地毯和拖把;東側北邊的石馬石人旁邊,堆放著紅磚。石雕群的正北面,不知何時建起來的圍牆將墓冢與石雕群分割開來。在村裡走訪守陵戶的後代,少數人只知道陵的名號,至於埋於墓中的是誰,哪個朝代的,生平事蹟卻都說不上多少。一位姓呂的村民正在石像旁邊打理自己的菜地,對於自己的祖上,言語間充滿自豪之情,“祖輩都是守墓人,這周圍200畝地都是皇封,明朝時,是吃皇糧的,只種地不納糧。”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經過風雨戰亂,西安明十三陵的墓冢已被歲月磨去了稜角,有的僅剩部分封土,有的連封土都沒有了,陵園圍牆早已難覓蹤跡,神道兩旁的石雕大部分已不知去向,宮闕牆臺僅剩基址埋於地下。簡王墓神道兩旁的石雕雕工精湛,文官持笏,面帶笑容,畢恭畢敬,武官雙手柱劍,嚴肅莊重,衣褶線條流暢,只可惜18尊石雕現剩7尊,而且上面搭滿了柴草,保護、利用、開發不夠,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無論怎麼說,明代秦藩王墓冢及石雕群已距今600多年曆史了,其今日處境很是令人堪憂。

簡王井村當年就是簡王墓,村名和明藩王陵有著怎樣的關係?又記錄著怎樣的歷史信息?說到這些,呂師傅打開話匣娓娓道來,他從小時候記事起,就經常在這裡玩耍,加上老人們經常講解,把和陵墓有關的東西都記下了。“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在他的講述中,我得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少陵原很多村落的名稱,都與秦藩王墓有關,最明顯的如簡王井、康王井,一聽就知道是哪個王葬在這裡。另外,還有如大府井、二府井這樣的村名,也從明代藩王墓而來。為何這些村落都要以“井”命名?原來,按照明代的制度,藩王、諸王出生後兩歲,開始修建其陵墓,修好後只留一個天井,死後才封葬,因為避諱“墓”,所以稱為“井”。明代舊制,每井有兩營兵把守,春秋祭祀。陵墓區都有規模宏大的享殿、寢殿、配殿等,200多年來,共有九座帶天井的大墓兩邊分別駐紮了18寨官兵,世世代代守陵,並攜帶家眷與當地百姓通婚,免除王糧國稅。明朝滅亡後,明皇族為避禍如鳥獸散落到海內外各地,而許多世襲守陵人再無法離開這片土地。600多年來,守陵人的後代居住地 “九井共十八寨”逐漸形成村寨,現在已經發展為46個村落,從西安城南30多公里沿線的廣闊區域,分佈有以大府井為首,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簡王井、康王井、龐留井、世子井共九個以“井”命名的村落,以及東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眾多以“伍”“寨”命名的村落,還有不少從事與守陵和祭祀相關的紙紮、棺木、制香、制蠟、製作花饃等古老行業為主形成的村寨,如三兆村花燈、炮裡塬花燈紙紮、天王村制香、引鎮制蠟都可以說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些古老的地名與行業,與明藩王十三陵有極深的淵源關係,每一個都凝結著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人文。


精美石像生 歲月盡滄桑

這些陵墓雖然今天已殘缺不全,但記錄得卻是一段鮮活的歷史。想當年,各陵墓建築宏偉,陵前殿堂樓閣競相錯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園是何等的威嚴。而如今,曾經豪華的陵地,好多都是底部黃土裸露、千瘡百孔,墓上雜草叢生、滿目荒涼。只有那些遺存下來了石像生,像一群守望著田野、守護著蒼生、守候著歲月的行為藝術家,定格在祈禱的動作上。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大府井愍王陵前的石像生,雖然殘缺不全,但尚能排列有序,行走其間,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石像由南向北依次為:八梭形華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馬、雙手持笏的文官和雙手持劍的武官。華表上的蹲獸已不知去向,墓碑已蕩然無存,有一具石羊和武官也沒了蹤影。這支使我們充滿神秘感、自身又散發出藝術魅力的隊伍,從歷史時空浮出,彷彿一支向著天堂進發的隊伍,被什麼吸引了,或是聽到了一聲號令,突然停下了腳步。一座座石像,幾百年來佇立在這裡守護著他們的主人,也記錄著往昔的歷史,看盡風霜雪雨,讀盡歲月滄桑。

細觀這些留存下來的石像生,造型生動,雕刻極為精細,完全可以代表那個朝代石雕藝術的水平,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儘管路面坑坑窪窪,雜草叢生,但神路兩旁的石像生對稱排列,武將威武,文臣虔誠,形象生動,表情逼真,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莊嚴、肅穆。此刻陵前空無一人,我拿著相機行走其間,記錄下每一尊石像的姿態,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油然而生,可以如此虔誠地守衛著皇陵的,只有這些不會說話的石頭了。

西安明十三王陵是先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當我們站在西安明城牆下面時,會讚歎城牆的雄偉壯觀,對先祖產生由然起敬之情。同樣,當我們漫步少陵原明十三王陵時,會感到它確是濃縮明十三代秦王的歷史博物館。特別是那些保存下來的石雕,造型精美,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值得慶幸的是,長安區人民政府已經把明十三陵列入旅遊開發規劃,並著手考古勘探、招商引資。不久的將來,少陵原上明十三陵旅遊開發區會吸引世人的關注,先祖留下的瑰寶定會重放異彩!

西安明秦王十三陵 微檔案: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一代秦王愍王朱樉是朱元璋次子,葬於今長安區少陵原,墓冢在杜陵鄉大府井村東北,坐北向南,有華表、石虎、石羊、石麒麟、石馬、石人,為現在恢復最好的區域。

二代秦王隱王朱尚炳是朱樉之子,墓冢在愍王墓東北約0.5公里處,有石麒麟、石馬、石人,石馬與石人間隔排列。

三代秦王僖王朱志堩是隱王的兒子,墓冢在愍王墓東南4座墓冢之中,現無法確認。

四代秦王懷王朱志均是僖王的庶兄,墓在愍王東南4冢之中陪葬。

五代秦王康王朱志鍥是懷王之弟,墓冢在大兆鄉西康王井村東北約50米處。

六代秦王惠王朱公錫是康王嫡子,墓冢在龐留井村東北,墓前有石碑一座,石刻有華表、石羊、石人等。

七代秦王簡王朱誠泳是惠王之子,墓冢在韋曲鎮簡王井村西北,墓高15米,周長100米,神道兩旁有形象逼真的石雕。

八代秦王昭王朱秉欋是簡王侄,墓冢在大府井村東朱樉墓旁。

九代秦王定王朱惟焯是昭王庶子,墓冢在簡王井村北。

十代秦王宣王朱懷埢是定王的再從子,墓冢在三府井村東北,石刻有華表、石虎、盤角石羊、牽馬石人、文官石像等。

十一代秦王靖王朱敬鎔是宣王之子,墓冢在三府井村東北。

十二代秦王敬王朱誼 是靖王之子,墓冢在三府井村東。

十三代秦王肅王朱誼漶是敬王之弟,墓冢在三府井村村東。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鮮為人知,西安也有一處明十三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