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嬴政花重金修建800公里公路,為何現在寸草不生?


歡迎您打開歷史寶藏。


題上所言的這一條2000年不長草的道路,就是傳說的中的秦直道。

這條道路確實是秦始皇時候修建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眼堙谷,直通之”。

這是一條從大秦國都咸陽直達黃河北邊長城附近九原郡(包頭)的超長交通幹線,全長可達800餘公里,其路面寬度基本在20米左右。最寬的地方甚至達到了60米。

現在的雙向四車道幹線,連上中間的隔離帶和旁邊的路肩,基本上就是25米左右,要知道,這可是一級公路的標準了,而兩千年前秦始皇修建的這條秦直道,竟然達到了20米寬的高標準。

這條道路從咸陽直通到草原地帶,是一條戰略意義很明顯的道路,可謂是秦始皇“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這一防禦匈奴的重要組成部分。

並且備受人關注的是,這條道路兩千餘年還是能找到其遺蹟,說“寸草不生”有點誇張,但是也並非虛妄。

難道是秦始皇時候的修路技術先進?還是大秦施工隊有什麼除草秘方?

有言這條道路修築過程中,用了夯土的技術,把生土砸成了熟土,所以草木無法生存。還有言這條道路的用土,都被用鐵鍋炒過了,所以沒有草籽,就能長時間寸草不生了。還有說這條道路被撒了生石灰,用石灰的腐蝕性,讓草木無法生存。

這些技術,在短距離或者局部地方,肯定是有使用的,但是要知道,八百公里的道路,又這麼寬,需要多少石灰,又需要多少鐵鍋炒熟土壤呢?

其實最有效的除草手段,就是車輪和鞋底,經常有人走的道路,必然會不長草木,相反,如果久無人過,只要不是石板路和現在的混凝土,都會長草的,兩千多年的時間呢。

所以說秦始皇的這個直道工程,打通了一條關中盆地到河套地區的“高速公路”,並且歷代被重視和使用,不斷維護,才有了現在“寸草不生”的結果。

秦始皇時候的工程質量和技術確實是這條道路質量的保證,但是後世的使用和維護,也很重要。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晚間十點,為你解答。

我們都知道,一條路如果長時間不使用也不維護,很快就會變得荒草萋萋,幾年之後可能就消失在草木之中。但是秦直道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至今沒有荒廢。

如今修路大多是以混凝土或者瀝青為材料,然後用機器壓實、平整,這樣的路不會被草木侵蝕。

但如果長時間不維護,路面開裂,草木還是會頑強的從裂縫中長出來。混凝土、瀝青路尚且受到草木侵蝕的威脅,作為一條“土路”,秦直道是怎樣完好的保存至今的呢?

在科技水平的限制,嚴峻的地形地勢特徵,還有朝廷嚴格命令的催趕。真的讓那些工匠們急昏了頭,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最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泥土燒成熟土,炮製而成,這樣道路就會堅硬,又牢固,又可以經得住日曬雨淋。當然這種原始的方法非常需要人力和財力。

這種熟土夯制的路基工藝跟現代社會用熟石灰當路基的方法相似。就是生石灰加水消解得到,CaO+H2O=Ca(OH)2氫氧化鈣在又稱為消石灰,在道路建設領域有著重要的使用意義。

當前道路路基的穩定是個重要問題,而使用消石灰的工藝是新型的一種路基穩定工藝。使用方式為,將消石灰粉摻入多種碎石粉塊和疏鬆的土,經過攪拌,壓實獲的新的路基混合料。

建成之後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時逐漸廢棄。20世紀70年代時,考古學界重新展開了關於秦直道的研究,關於秦直道的走向問題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

哪怕過去了兩千餘年,但秦直道仍然草木不生,保存完整。這是秦朝民夫勤勞智慧的體現,也是後世人們精心維護的結果。


十點說史


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任皇帝,完成了對華夏的大統一,其影響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那麼他在位期間有哪些功績呢,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直接回答問題。

那麼就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後被人稱為“秦直道”。

它是由咸陽到九原郡,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和甘肅省的境內,西安至包頭的一條公路,全長800多公里,路寬最窄也有20米寬,最寬有60米,想想都覺得古人的智慧實在是了不得。

最主要的是,這條路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路面上依然鮮有雜草,為什麼呢?

據現在的地質專家勘測,發現這條路所用的土都是熟土,熟土,顧名思義,就是經過碾碎後炒熟,或者是用火燒焦,幾乎就把土內的草種和養分全部去掉,這樣就完全杜絕了花草的生長。

另一個原因,這些土裡面都有鹽鹼成分,這樣做不僅可以讓泥土硬度更高,並且能很好的驅除其中的植物種子,而且由於鹽鹼物質的存在,哪怕是有種子隨風飄到土中,也很難生根發芽。

《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然後這條路自修建以來,一直都被人們高度使用,所以,想長出雜草來也並非易事。


古人的智慧另我們現代人讚歎不已,其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現代也未必可以,這也不正體現了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嘛。


楊and楊


兩千年前,嬴政憑藉著自己的的治國之才,一統了六國,成為了歷史上的第一位封建制的皇帝,

所以又稱秦始皇。秦始皇不僅為我們國家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創造出很多偉大的

奇蹟,比如萬里長城和秦始皇兵馬俑,這二者已然是舉世聞名,但是還有一個工程便是一條公

路,這條公路有一個神奇 的地方就是兩千年來寸草不生。

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的一個軍事運輸線,不僅僅 是一個 重要的國防工程 ,而且

還是一個重要文化交流的樞紐所在。這條秦直道南從雲陽林光宮,北到九原郡,長約800多公

裡,是秦始皇讓自己的最信任的兒子扶蘇和手下的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花了無數天才修建完成的,這條秦直道在古代帶來的收益也是無限大的。

秦直道為何兩千年來不長草?

根據專家 們對於秦直道的檢測,發現這條公路所使用的的泥土都是熟土,什麼是熟土?顧名思

義就是熟了的土,就是將泥土先給碾碎,之後再用火來烤焦,這樣便將泥土之中適合花草樹木生

長的養分全部清除,這樣就杜絕了花草的生長。這些泥土之中還都含有酸鹼的成分,即便是有花

草的種子飄落在此也不會生根發芽的。這也是秦直道兩千來不長草的主要原因。


那麼次要原因肯定就是人類對於大自然的亂砍亂伐,已經讓秦直道周圍大量的植被被破壞,已經形成了一大片的荒蕪,所以自然花草的生長就更加的困難。

秦直道給古人們帶來的作用是在是太大,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如此的智慧,感嘆我

們中國真的是地大物博,歷史源遠流長!


人皆可為舜禹


對於秦始皇的輝煌工程,我們知道長城,但還有一項與比肩的,就是秦直道,現代人稱“秦高速公路”。秦直道是贏政統一全國後修建的一條軍事運輸線,不僅是重要的國防工程,也是內地與邊疆經濟與文化重要紐帶。秦直道,南從雲陽林光宮,北到九原郡,長約800多公里,公元前212年,大將蒙恬率軍30萬興建的,而參與的民工百姓無據可查,在當時經濟困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僅2年時間就完成,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圖為秦直道戰略示意圖。

秦直道修成後,不僅作為抵禦北方匈奴,進行輸兵、運糧的補給線,各地官府往來、書信公文都極大改善,秦始皇5次巡視天下,有2次走的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沙丘宮,遺體也是走直道運回來的。秦滅亡後,直道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漢唐時期依然作為抵禦匈奴的運輸線,宋朝時與金夏的戰爭也有發生在秦直道,到了明朝末年總兵曹文詔與農民軍李自成大戰,也爆發在秦直道。

圖為陝北富縣的秦直道遺蹟。

司馬遷在《史記》大概記載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多年來,經這文史終於考查出秦直道的基本走向,從今天陝西淳化縣的秦林光宮遺址起,經子午嶺主脈北行,到定邊縣,轉向東北前行,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過東勝市,在昭君墳過黃河,到達包頭市麻池鎮,總長850公里,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

圖為陝西旬邑縣的秦直道,改成了跑馬場。

這條路因為大體是直南直北的方向,所以稱為”直道“,路面平均寬度達50米,夯土是經過翻炒的熟土,一層又一層夯實成的路基厚達50釐米,異常結實,像鐵板一塊。傳言秦直道寸草不生那是瞎說,都過去2000多年了,石頭縫裡都能長出草來,其實現在的秦直道遺址都長草,還有路面至今正被使用當然長不出草,沒被使用的秦直道都是荊棘叢生,荒草遍地,但是很少長樹木,大根系依然無法扎深,可見2000年前古人的工程質量。


圖文繪歷史


前212年,始皇帝派蒙恬負責開通直道,修築由咸陽經過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挖掘大山,填塞峽谷,長達一千八百里,幾年沒有完工。這個工程不要說是在2200年前,放到現在也算得上是極其浩大的。

(秦直道,航空距離700公里)

工程的浩大程度,可以與今天做一個對比。北京的八達嶺高速,南起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馬甸橋,北至延慶縣八達嶺長城,全長69.98公里,於1996年開工,2001年全線通車,為雙向四-六車道。兩者具有可比性,因為這段公路也是開山填谷居多,花了五年時間,平均按5個車道算,70公里長度。

(現代的八達嶺高速)

我按簡單數學方式推算,假如按一車道算,八達嶺高速應該一年就可完工。這還是在現代機械的幫助下完成的。以此推算,假如在秦始皇時代,人力充沛,同時人的效率很高(等於現在的效率),那秦直道這個工程也起碼需要十年啊!而秦直道的寬度在5米-60米之間不等,工程量比現在的一車道要大上很多。

據現代考古的考證,秦直道全程是貫通的。史書記載,前210年秦始皇崩於沙丘(邢臺附近),李斯趙高載著他的屍體到達九原,然後順直道返回咸陽。滿打滿算才3年時間,這條路竟然就貫通了!向偉大的中華先人致敬!

回到問題本身:為什麼秦直道2000多年來不長草?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然原因,一個是人文原因。

首先是自然原因導致秦直道難以長草。

我們來看看秦直道所處的地形地勢。如下圖:

(秦直道所處地形)

秦直道主要處在黃土高原地區,這裡本身就降雨稀少,植被稀疏。下面這張圖地球視圖更能說明問題。


第二是人文原因導致秦直道難以長草。

首先是秦時施工的要求極高,夯土工作做得太紮實,以至於無法長草。

我去嘉峪關外的戈壁中見過秦長處遺蹟,全是夯土,2000多年依然在矗立。

(秦長城遺蹟)

秦人對工作的高要求是有數據支持的。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箭頭,其頭部是三稜形的,三個面和三個稜被加工成拋物線,基本相等。對箭鏃的三個面放大20倍,發現同一個鏃的三個面誤差小於0.15毫米,不同鏃的誤差,總體小於0.2毫米,這樣的精度標準是很高的。同時,每件兵器上都刻上製作年代、機構、督造者以及具體制作者的名字。在這麼高的要求和嚴格的管理制度下,我們可以合理推測秦人對工程質量的要求也是極高的。因此,夯土建成的秦直道,其工程質量當然是超一流的。

其次,秦直道的夯土都是經過燒製的“熟土。考古學界的研究結果證明,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全部經過燒製,即俗稱的“炒熟”或者碾碎後用火燒焦,在夯制路面時配合一定的水分,製成的路面將寸草不生;與今天的混凝土相似。

第三,這條直道在後世一直被使用,當然也就長不出草。

魯迅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塊地方老有人踩,那它當然就成了路、也就無法長草。

秦直道的開通,後來的各個朝代都在使用這條道路。漢武帝北擊匈奴、唐徵突厥等,都利用秦直道作為通路。直道清朝,因為大清橫跨中原、草原、高原、西域,秦直道完全成了帝國內部道路,失去了戰略重要性,國防不再使用它。但民間還一直在用。

(秦直道今景)

總之,自然與人文原因的結合,讓秦直道2000多年不長草。前210年,秦始皇崩於沙丘,被趙高李斯載著屍身從井陘抵達九原,然後順直道回到咸陽,始皇帝也算是巡視了他自己規劃的宏偉直道工程。

(完)


凌煙閣論史


首先,要更正一下,秦直道2000年來並非寸草不生,只是雜草稀少,不長樹木。

什麼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下令蒙恬修築的一條軍事要道。南起咸陽,北到九原,全長約800公里,歷經3年(公元前212-公元前210年)才修建完成。

秦直道是一條軍事高速公路,從秦帝國首都直達常年與匈奴作戰的一線地帶。它穿越了渭河平原、黃土高原、河套平原、越過黃河,跨越了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秦直道是如何修築的



在平原地帶修建馳道,主要是把黃土炒熟,並加入大量的鹽鹼修築路基,用力夯實。

在需要穿越山地的地區,則是挖開山體,開闢一條道路。

為什麼秦直道上雜草稀少,不長樹木



看圖片就知道秦直道確實是雜草稀少,樹木不生。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得說到秦直道的修建方法和它所經過的氣候帶。


第一,平原地區主要是用炒熟的黃土加大量的鹽鹼修築的路基和路面。這種鹼性土質本來就不適合草木生長,更何況道路被夯實過,土質緻密,草木難以紮根。

其次,山區主要是開闢山體擴充路面,就是把陡峭的山坡挖開,平整成一條道路,這裡主要是岩層,土壤稀少,更不適合草木生長。

第三,秦直道南北長度約800公里,穿越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區。秦直道北部的大部分路段所處的地區年降雨量稀少,不足以支撐大型樹木的生長。

第四,由於人類活動的增加,農業開墾的加劇,樹木砍伐的不加節制,黃土高原一帶的自然地表植被被破壞的很嚴重,土地荒漠化、沙化形勢加劇,氣候越來越惡劣。而地表植被的恢復速度又極其緩慢,這更加影響了秦直道穿過地區的植被生長。

小結

雖然秦直道是我國古人留下的偉大成就,是先民智慧的凝結,是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工程,其修建技術極其高超,但是,秦直道在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之後,也並不是寸草不生,只是雜草稀少,不生樹木。


風陵流度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阻止和防範北方匈奴貴族的侵擾,令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修築了南起陝西林光宮,北至今內蒙古包頭九原郡的一條南北長達700多公里的一條軍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陽通往北境陰山間最捷近的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直道的修築大大減少了秦軍自咸陽到九原的調動時間。

秦直道比聞名西方的羅馬大道還要早200多年,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譽。修築直道時“塹山堙谷,逢山開巷,遇石塹齊,過河架橋,遇溝填平”,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秦直道在秦滅亡後一直使用至清朝時期才逐漸棄用。

但是秦直道從棄用一直到現在都鮮有植物生長,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秦人在夯築秦直道時,採用的是熟土。那什麼是熟土呢?就是將建築用土在使用之前先拿來炒熟,然後再來鋪在地面夯實,植物種子在熟土中是無法生根發芽的。


此外,人們還在熟土中加入了大量的鹼。眾所周知,加入鹼之後會改變土壤中的酸鹼度。而雜草的生長,土壤中的酸鹼度必須要適宜。所以古人加入大量鹼,就破壞了雜草生存環境,自然就寸草不生了。

  秦人在修築直道時,採用了嚴格的監督程序,使得工人們在每一個環節都不敢偷工減料,這才造就了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堅挺的雜草依然無法探頭的秦直道。

反觀現在,科技進步了,材料進步了,但修的道路沒幾年就已經坑坑窪窪了。只能說,不是我們的技術不過關,只是“一絲不苟”的精神缺乏了許多。

  我們應該從古人身上學習這樣的專業精神,傳承後世,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多引以為傲的奇蹟!


擦眼看歷史


秦始皇是一個愛好建造大工程的帝王,每一項工程都給後世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無論是長城還是這次要說的“公路”

秦朝疆域龐大,對於秦始皇的中央政權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政令暢通無阻的給到下面的每一個行政單位。

而古代時候人煙稀少,道路也大多泥濘不堪,到了雨天也無法行走,於是秦始皇開始策劃修建一條“暢通無阻”的道路,也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憑藉著這條路,秦朝的兵馬投送也變得暢通無阻,而且質量也相當的好!

在上世紀發現它的時候,大多道路都是寸草不生,有草的地方也沒不過膝蓋,沒有高大的樹木,甚至在清理表面浮土之後還可以發現車轍印!

秦直道全場八百多公里,最寬的地方有六十多米,最窄的地方也有二十多米,穿過的地方有黃土高原與子午線附近的植被茂密區域。

那麼是什麼讓秦直道在過了數千年之後還可以繼續正常使用呢?而且在被廢棄之後也沒有長出高大的樹木影響通行呢?

這就要說起古人的智慧以及秦始皇的指揮與魄力了!

在中國北方大多人都是使用了“土炕”,而在人們的日常使用中,也有許多人發現了這些“土炕”,雖然看著十分不起眼,但卻十分的難拆!

有在農村生活過的夥伴會知道,即使土炕已經坍塌,可是真的要拆掉也需要花費許多的力氣,並且那些“炕土”也都能夠“驅蟲除草”

在農藥還沒有普及的年代,這樣的炕土也是最好的驅蟲劑!也可以想到,在秦朝,當下屬接到了秦始皇的命令之後,也想起了這個“炕土”

而對於質量,秦朝也會嚴格的把關,不僅夯土時會嚴加把關,而且還需要將所有的建築用土全部都炒制一邊,防止長草。

而建成之後的秦直道與長城也是中原王朝最好抵抗侵略的“武器”,用漢朝賈誼《過秦論》中的話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秦直道與長城也是歷朝歷代北部邊防穩固的基石,至於現在為什麼秦直道為什麼逐漸長草,這也是因為清朝的動亂。

清朝末年西北地區地質自然災害頻繁,秦直道逐漸廢棄,常年無大量人員走動,漸漸的直道上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黃土和落葉。

草籽落在浮土樹葉上就可以生根發芽,但是根到了秦直道路面的土層上扎不下去,因此草也長不長,秦直道數千年不生草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娛樂吃瓜主


秦直道通過的地方分兩部分,一部分在內蒙古高原中,一部分在黃土高原中。內蒙古那部分不長草可以理解,在沙漠中嗎?黃土高原這塊,讓人有些匪夷所思?翻閱史料發現在原因主要出在當時修建過程中,因為修路時所用的土都是“熟土”。“熟土”就是被炒熟了的士,它會長出植被嗎?不僅如此還在這些土壤中加入了鹽鹼,徹底破壞了土壤中的有機成份,同時施工中的反覆夯實,這樣的路既實沒人踩也無法長出植被來!你認為呢?歡迎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