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世家,敗也世家,司馬王朝得到的命運眷顧和詛咒

所評圖書:

書名:《晉武帝司馬炎》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成也世家,敗也世家,司馬王朝得到的命運眷顧和詛咒


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間(220-226),陳群和司馬懿都被選入了尚書檯,歷任諸如尚書左僕射(右僕射)、撫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要職。陳群通常伴隨曹丕在征伐前線開行臺,而司馬懿則會在許昌開設後臺。曹丕對司馬懿信任深厚,比作劉邦出征時留守關中的蕭何。

但值得注意的是,司馬懿與曹丕之間並非全無間隙。222年,曹丕以小過為名,將南陽太守、品鑑人物著名的楊俊逮捕入獄,並逼迫其自殺。司馬懿曾請求曹丕寬恕楊俊。次年,鮑勳瀆職案發後,鍾繇、陳群等重臣也曾懇請曹丕赦免鮑勳。有意思的是,楊俊此前曾高度評價過司馬懿“非常之器”,而鮑勳任職的推薦人,正是陳群和司馬懿。


成也世家,敗也世家,司馬王朝得到的命運眷顧和詛咒

曹丕


成也世家,敗也世家,司馬王朝得到的命運眷顧和詛咒

陳群


成也世家,敗也世家,司馬王朝得到的命運眷顧和詛咒

司馬懿


長期致力於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的日本京都外國大學教授福原啟郎在所著的《晉武帝司馬炎》書中提及曹丕在楊俊、鮑勳案的處理時評論認為,曹丕將公權力私權化、私人化,司馬懿本人持反對意見。福原啟郎認為,漢末大亂之際,司馬懿“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為了實現天下太平而出仕,這種濟世情懷也是曹魏政權中的名士所擁有的共同意識。

這樣的評論究竟對不對?曹丕器量不大,因私怨而報復他人,史書上有過很多記載,曹植、曹彰這樣的曾經爭儲對手日子很難過,而曹洪作為其族叔,還被報復罷官。但我們顯然不能僅僅據此得出曹丕在楊俊、鮑勳等名士涉案的處理中,純粹挾私報復的結論。

曹操在漢末軍閥中崛起,併成為北方的統一者,一方面源自大力提拔曹氏、夏侯氏親貴,唯才是舉選用寒門人才,手下人才輩出,另一方面對於世家人才既提防又使用,比如陳群的政治地位在曹操時期就長期低於其他多位謀士,而司馬懿在被曹操強行徵辟後,跟楊修一樣,並沒有真正進入決策核心圈。

曹操統治的後期,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漢獻帝有過多次反抗,曹操被封魏公、魏王后,魏國內部也曾出現叛逆事件。這其實是對曹操的警示,換句話說,如果曹氏不能與世家達成妥協,取消唯才是舉的人才路線,重歸東漢的門第舉薦,世家就不會支持曹氏代漢。對於這樣的條件交換,曹操沒有同意,但他死後,繼承人曹丕因為不具備他父親那樣的權威,所以同意了。陳群、司馬懿在曹丕統治時期獲得的權位,毫無疑問就是上述交換的產物。


成也世家,敗也世家,司馬王朝得到的命運眷顧和詛咒

曹爽


要避免世家力量獨大,曹丕本可以選擇扶持曹氏、夏侯氏宗室。但爭儲經歷使得宗室中最有才華的曹植、曹彰在曹丕年間的政治格局中徹底出局,儘管曹丕提拔了諸如曹真、夏侯尚等遠宗親貴,但力量其實無法跟世家對抗。為什麼曹丕即位後長期帶兵出征,而不是呆在洛陽或者許昌?其目的其實並不是為了打敗孫吳,而是希望在皇帝的親自控制下,多給遠宗親貴一些立功、建立權威的機會。

而抓住機會懲處諸如楊俊、鮑勳這樣的世家子弟,其實並不是曹丕“以公權處理私怨”,而是在避免與頂級世家交惡、翻臉的前提下,對世家給予的警告和壓制。這也是陳群、司馬懿出來勸諫曹丕寬恕楊、鮑等人,勸諫無果也沒有苦苦堅持的原因。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如果曹丕的統治可以延續10年甚至20年、30年,他扶持的遠宗親貴成長起來,皇帝權威可以成長到再次提拔寒門人才的高度,世家拿皇帝是沒有什麼辦法的。

但是,曹丕只活了40歲。而他的繼承人曹叡的統治雖然稍長(13年),卻沒有留下子嗣(駕崩時36歲)。《晉武帝司馬炎》這本書認為,曹叡駕崩前曾一度有意指定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等遠宗親貴擔任新帝(曹芳)的輔政大臣,卻在劉放、孫資的干擾下無奈同意了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的安排。歷史學界有人猜測,劉放、孫資所為,純屬司馬懿等世家代表的遙控。

司馬懿被安排與曹爽共同輔政,後者在後來被史學家描繪為草包,儘管如此,我們也要看到,曹爽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成功的壓制了司馬懿,剝奪了後者的兵權,給予了一個毫無意義的高銜虛職“太傅”。在如此之長的時間內,世家曾經沉默以待,因為曹爽的輔政說到底並沒有觸犯世家利益。但在後來,當曹爽的表兄夏侯玄(司馬師的原配夏侯徽即是夏侯玄之妹)開始以改革者的姿態,討論修正九品官人法時,司馬懿一方開始獲得了力量注入。這也是為什麼高平陵政變期間,蔣濟、陳泰等世家出身的重臣統統站在了司馬懿一方的原因。

接下來,在平定所謂的“淮南三叛”期間,世家陣營中對於是否支持司馬氏篡魏雖然出現了不同聲音,但世家的主要成員對於司馬氏的支持是不遺餘力的。當然,平叛過程之所以順利完成,這與司馬懿長期注重人才培養有關——有意思的是,司馬懿選拔人才其實非常類似於曹操,並不過分看重人才出身,鄧艾這樣的寒門子弟,也獲得了發展機會。

《晉武帝司馬炎》這本書其實並不限於對司馬炎一人的評述,而是從司馬氏家族在漢代的演變說起,前半部分重點談到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三代四人的活動,後半部分則講述了司馬炎統治期間的諸多昏招所導致其身故後,西晉王朝迅速陷入內亂乃至天下大亂的過程。

司馬炎的政治能力、個人器量很可能要高於曹丕,但他並沒有經過複雜政治局面的考驗。司馬昭時期,曹魏王朝已經基本成為了空架子,司馬氏的班底完整,世家成員與之心連心。為了吸取曹魏王朝被權臣把持、宗室衰微的教訓,司馬炎大封司馬氏宗室,而為了回饋世家的支持,改朝換代又給了世家子弟以極高的政治地位。可以說,西晉王朝,一開始就是司馬家作為盟主,與其他頂級世家建立聯盟關係建立的王朝,而政治權力的稀缺性和排斥性決定了這種聯盟是不可能長期穩定維繫的。

司馬炎篡奪曹魏江山後,征伐孫吳戰役,立下大功的杜預、王睿等人要麼是破落世家的子弟,要麼出身寒門,但功勞基本上分派給了其實沒有做出過什麼貢獻的賈充等人。這其實已經預示了西晉王朝的悲劇。

《晉武帝司馬炎》一書在談到司馬炎死後,西晉王朝迅速崩潰時也指出,這個統一全國的王朝之所以在很短時間內就陷入內戰和被侵,其實與世家和宗室把持政局導致的政治腐朽有關。晉武帝司馬炎曾一度倡導提倡節儉,但在一統全國後,奢靡之風其實已經無法控制,九品官人法其實就是請託和賣官操作,宗室墮落,世家結黨,“八王之亂的責任大半要歸結於在動亂爆發前去世的晉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