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古代沒有飛機,沒有高鐵,沒有系統的科學,但是,古人的思考能力會因此比當代人差嗎?其實真的不一定。相反,在當時的條件下,古代人的思考能力和當代人似乎並無二致。

比如我比較欣賞的一名東漢哲學家王充,他就是一名天才"思想家"。早在兩千年前,他就對孔孟思想提出系統的質疑。但他的質疑不是道德層面的,而是用非常系統的邏輯和推論去證明孔孟等人的問題。王充信奉唯物主義,也因此被後代文人打壓。理解王充及其《論衡》,對理解古人的思考力和理想關懷至關重要。

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王充與論衡

王充其人:從貧困少年到一代大家,他一生都在和主流"意識形態"作鬥爭

王充的家庭"背景"還不錯,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按照王充的說法,他的家庭叫"細族孤門"。既然是沒落的貴族,那家裡必定是很窮的。但是畢竟是貴族,所以只要願意讀書,還是很容易進太學讀書的。

王充本人也很勤奮,很爭氣,八歲學書法,十五歲去洛陽跟隨班彪求學。班彪東漢的大文豪,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很多人不認識他,但是絕對聽說過他的兒子——大名鼎鼎的班固。

他從小就酷愛讀書,但家裡又沒錢,怎麼辦呢?去洛陽的書店翻閱書籍,在翻閱的過程中,趁機把書中的內容背誦下來。經過長年累月的積攢,年紀輕輕的王充就已經博覽群書、通曉百家之言了。這也為他後來批評當時的主流思想打下了基礎。

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王充畫像

"畢業"后王充當過官,但是與領導意見不合,一氣之下就回了老家,當了教書先生。由於性格比較敏感,思想又過於先進,所以王充對當時的大環境非常不滿意。尤其是從漢武帝以來,儒學逐漸和讖緯之學結合在一起,天子成為了"上天"的代言人,神學在漢代大肆傳播,全國從上到下都沉浸在迷信之中。

於是憤怒的王充利用自己的知識積累,旁徵博引,對當時的社會制度和主流思想提出了質疑。

辯證法:"批孔批孟",罵董仲舒,質問班固,王充到底想打造怎樣的世界?

孔子在古人的眼中跟神差不多,所以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孔子都等同於中國儒教的"教主",孔子的話都等同於真理。

但是王充提出了質疑。他的質疑比較有意思,他是這樣說的:

古書中記載孔子去過天子的太廟,進去之後發現很多東西他都不認識,所以就向旁邊的人請教。可是到了漢朝,有很多人替孔子辯護,這些人認為,孔子其實是認識太廟裡面的東西的,但是他老人家比較謙虛,所以就多問一遍,給學生們做榜樣。

王充反駁道,孔子其實就是不認識,並非是給人做榜樣。如果孔子是為了給人做榜樣,那他在教學生們讀書時為什麼不一邊教一邊找人提問呢?這樣豈不是不停地告訴學生,你們看,我多謙虛,啥都懂,但是還在找人請教。

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孔子與老子

可是孔子平日裡並沒有這麼做。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孔子其實也有不認識的東西。所以,孔子不是萬能的,孔子不是神,不是先知,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而已。

王充覺得很不過癮,於是又列舉了第二個例子:他說,孔子曾經說過:

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這句話的意思大體是:人類可以釣魚,也可以打獵,但是卻不知如何對待龍,因為龍太神秘了,能騰雲駕霧。今天我看見老子,他大概就像龍一樣吧!

這裡老子說"龍很神秘,人類不知道如何去對待它",這說明孔子也不瞭解龍這種生物。老子一向也被認為是聖人,但孔子卻說老子像龍一樣,很神秘,很能理解。這說明什麼?說明孔子也不懂老子。

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王充與《論衡》

從而這又說明一個問題:孔子這樣的"聖人"不是全能的,他不知道龍,也不懂老子。王充在這裡實際上是在對當時流行的"偶像崇拜"進行質疑。他質疑的方式也很簡單粗暴——用儒家的經典,結合邏輯推導,去質疑儒家的理論。

同樣的,他也對孟子進行了類似的批評,比如批評孟子喜歡空談大道理、自相矛盾,等等。

從他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看待問題所用的幾乎都是辯證法,也很講邏輯和推導。比如當時的人都認為漢不如周,孔子時代的人認為周不如前三代(堯舜禹時期),可是王充說,漢朝超越前代。

他說,評判一個時代是否超越另一個時代的依據是,這個時代的百姓是否安居樂業。"夫治人,以人為主",這是王充的原話。漢朝無論是疆域,還是社會穩定程度,人民的富裕程度,都要高於夏商周,所以孔子等人所羨慕的"古代生活",並沒有什麼好羨慕的。

你看,這也是王充的高明之處。

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老子畫像

唯物論:主張唯物主義,排斥神鬼,但是也因此被歷代入儒學家所批評

西方人曾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崇拜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沒有全民性質的宗教信仰。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中國人完全不迷信,實際上中國人對鬼神還是十分迷信的。

人死之後則為鬼,這是古代中國人的基本共識。但王充對鬼提出了質疑。他是怎麼論證自己的質疑的呢?

他首先把老百姓眼中的鬼歸為三類:第一種,能看到一些鬼怪的"屍體",比如一隻長得像人又像獸的鳥;第二種是奔跑的鬼怪;第三種是人形的鬼怪。

王充繼而說,人們都說這三種東西都是鬼,會吃人。如何驗證它們不是鬼而只是一種生物呢?很簡單,只要是有形體的動物,它們必然會吃東西;只要它們吃東西,它們就會大小便。所以驗一驗它們有沒有大小便就行了。有大小便,就說明這是動物,不是鬼怪。

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論衡》的不同版本

之後王充又回答了老百姓的質疑——為什麼巫師或者算命先生,都會說有鬼。王充說,巫師說有鬼,其實跟小孩子唱童謠差不多。小孩子喜歡唱歌,這是天性;巫師預示吉凶,就很小孩子隨口哼唱一樣,沒有現實根據,頂多是一種自然流露。

當時很多人都說,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鬼就出現了;人快要死的時候,鬼也會出現。王充反駁說,國家滅亡,是因為戰爭;人之所以會死,是因為疾病。他還舉了個例子:古書裡記載齊襄公死之前見到了鬼。史書記載,齊襄公在戰場上,臨死前看到對面出現了一直豬形鬼怪,齊襄公很害怕,一不小心從戰車上掉了下來,於是被賊人給殺了。

這則記錄是被很多史學家認可的,可是王充說,如果齊襄公真的看見豬形的鬼怪,那恰巧是對面的那個人長得有點像罷了。真正殺死齊襄公的是敵方的賊人,而不是鬼。所以在王充看來,所謂的鬼,要麼是實物(比如誤把動物當成是鬼),要麼就是別人虛構的(比如巫師)。

既然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鬼,那自己的先輩們去世的時候也就不會變成鬼。他論證道:假如先輩們去世的時候還有知覺,那他們必然不希望後輩們那麼傷心悲慟;如果先輩們去世後沒有知覺,那你傷心悲慟也沒用。所以王充認為,先輩去世,薄葬一下就行了,不必搞那麼多封建迷信。

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董仲舒畫像

沒有鬼,自然也就沒有神;沒有神,還有什麼"天人合一"?沒有"天人合一",皇帝有什麼資格搞個人崇拜?大地是物質組成的,那天地對應,憑什麼天就不是物質而是神靈呢?所以王充還趁機把當時的讖緯制度批評得體無完膚,但這實際上就得罪了當時的主流知識分子了。早一點的董仲舒思想,晚一點的寫了《白虎通》的班固(他老師的兒子),都在他的批評之列。

等到了後世,儒家的知識分子們對王充進行批評就越來越厲害了,這也是為何王充的《論衡》思想在古代得不到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撰寫書籍

我們到底更需要王充,還是更需要董仲舒?

我從高中時偶然買了一套《論衡》,一共分為上中下三冊。所以我是先讀《論衡》,等到讀大學時才讀孔孟,因此更能理性看待儒家思想。

董仲舒等人對中國歷史有功績,也有負面影響。他的功績在於,給皇帝的統治加上了"神學"的外衣,使皇權有了理論依據。他的敗績在於,從此中國歷史上走進了"君主專制"的泥潭。王充顯然看到了其中的負面影響,所以他在當時代表著一種"叛逆"精神,他希望建立一個"科學"世界:

古人的思考能力不如現代人?未必,從《論衡》來看古人的辯證思想

王充的思想也有侷限性,但是隻有讀過才知道其中的偉大

這個世界沒有"個人崇拜",這個世界是一個物質世界,沒有神,沒有鬼,有的只是切切實實存在的物質,實實在在的人。這個世界沒有高高在上的"聖人",皇帝也不能被認為是"上天之子",官員也不是"父母"。

他在《論衡》中寫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那是一個能發揮老百姓監督作用的理想世界。但很可惜,王充的理想超越時代,很快便夭折了。我們至今仍然在仰望這樣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