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过年要在家乡才有味道

梁实秋:过年要在家乡才有味道

《北平年景》

梁实秋 | 文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梁实秋:过年要在家乡才有味道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做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大衫,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在香烟缭绕之中,享用蒸禋。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桌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梁实秋:过年要在家乡才有味道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积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消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地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做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梁实秋:过年要在家乡才有味道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惟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地做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批,柱子上有“一人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梁实秋:过年要在家乡才有味道

好好的人家没有赌博的。打麻将应该到八大胡同去,在那里有上好的骨牌、硬木的牌桌,还有佳丽环列。但是过年则几乎家家开赌,推牌九、状元红,呼幺喝六,老少咸宜。赌禁的开放可以延长到元宵,这是惟一的家庭娱乐。孩子们玩花炮是没有腻的。九隆斋的大花盒,七层的、九层的,花样翻新,直把孩子看得瞪眼咋舌。“冲天炮”“二踢脚”“太平花”“飞天七响”“炮打襄阳”,还有我们自以为值得骄傲的可与火箭媲美的“旗火”,从除夕到天亮彻夜不绝。

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搽脂抹粉地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诱惑。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都是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通红。

新年狂欢拖到十五。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提前结束了几天,那便是民国元年,阴历的正月十二日。在普天同庆声中,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先生唆使北军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部队哗变,掠劫平津商民两天。这开国后第一个惊人的年景使我到如今不能忘怀。

本文选自《雅舍小品》,梁实秋 著

《雅舍小品》《雅舍谈吃》

文学泰斗梁实秋的生活智慧

三代中国人共读的心灵读本

韩寒“写短文的模范”

朱光潜、余光中、季羡林、冰心、周国平推荐

梁实秋:过年要在家乡才有味道

线装裸脊,古朴典雅,温暖从容,适合馈赠收藏。

“雅舍”是梁实秋抗战时期在四川北碚的居所,后受邀写专栏,便以“雅舍小品”为名,正是由于梁实秋的教养和绅士风度,才能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将生活中的琐事、小物写得妙趣横生,讽刺得恰到好处,让人读来会心一笑,这笑中有闲适的愉悦,也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却都能让人在笑中品味社会百态、人间滋味。

《雅舍小品》收录《雅舍小品》初版及续集、三集、四集的小品精华。

《雅舍谈吃》共收录86篇谈吃小品文,分为“雅舍谈吃”和“食话实说”两个部分。“雅舍谈吃”收录了《雅舍谈吃》初版及“雅舍”系列散文中写南北吃食的内容,“食话实说”则收录了“雅舍”系列散文中与吃有关的经典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