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湖南省因大部分區域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全省轄13個市、1個自治州,下轄122個縣(市、區),這些市州縣有著不同的名字,然而你知道這些名字背後的故事嗎?湖南省因大部分區域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

長沙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長沙”得名說法很多,有說是古三苗語譯音之說,意思是“祭祀的地方”;也有“長沙星”之說,古人按星宿分野,與社宿“長沙星”對應的這片地方就叫長沙。此外還有“沙洲”說、“萬里沙祠”說等。

望城 1951年設縣時以縣城“望城坡”命名。望城坡,顧名思義,可以望見長沙城的坡地。2011年6月,撤銷湖南省望城縣設立長沙市望城區。

瀏陽 以縣治在瀏水之北得名,而這條瀏水,後世也轉名為瀏陽河了。

寧鄉 唐貞觀元年(627年)以“鄉土安寧”之意置寧鄉縣。

株洲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株洲古稱建寧,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郡。唐太宗貞觀元年,建寧併入湘潭。古時,當地多櫧樹,因湘江流過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稱櫧洲。到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為株洲。

醴陵 初置縣,隋廢,唐初復置,《名勝志》稱:“縣北有陵(姜嶺),陵下有井,湧泉如醴(甜酒),因以名縣”。

攸縣 原名“攸水縣”,縣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縣。

茶陵 古代炎陵縣(酃縣)是茶陵縣的一部分,有炎帝葬於茶鄉之尾傳說,因而得名。

炎陵 1994年酃縣改名,以境內炎帝陵得名。

湘潭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湘潭”之名來源於它的地理特徵。一說為此地因處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說則更廣為接受,即得名於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實際為湘江中較深的一段,但因為傳說中與周昭王的聯繫而頗為有名,以至於作為一個主要地理特徵自唐朝起賦名其所在的地域為湘潭縣。

湘鄉 公元前3年,西漢哀帝將漣水流域賜長沙王之子劉昌,封湘鄉侯,“湘鄉”開始作為侯國地名問世。東漢建武初年,始置湘鄉縣。

韶山 以境內韶峰得名。

岳陽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關於“岳陽”名稱的由來,有顏延之詩句說、幕阜山南說、巴丘山南說、“南門日陽”說四種說法。後兩種說法依據不足,前兩種說法雖與岳陽行政區劃由來相關,但結論又有些偏頗。岳陽作為地名,是由於顏延之詩的影響和嶽州轄區內曾在幕阜山之南建過岳陽縣、岳陽郡,然後南名北移,約定俗成。至於最終成為行政區劃的名稱,則主要是由於積澱深厚的岳陽文化的巨大影響所致。

華容 古華容縣縣治在今天湖北省監利縣境內,是春秋時的容邑,以“華麗的容城”得名,後世復設華容縣,只有南半部了。

湘陰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析羅、益陽、湘西三縣地置縣於湘水之陰,故名湘陰。

平江 原以境內昌江命名昌江縣,五代時為避皇帝名諱改名為“平江縣”。

汨羅 1966年析湘陰縣置縣,以境內汨羅江命名。

臨湘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置王朝縣,至道二年(996年)以“瀕臨湘地”改名臨湘縣。

衡陽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衡陽地處在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嶽獨秀的衡山之南,相傳“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稱“雁城”,也緣於“南嶽獨秀”的衡山,因地處衡山之陽(南)而得名。

衡南 同“衡陽”。

衡山 以境內有南嶽衡山得名。

衡東 1966年分拆衡山縣東部置縣,也可以理解為位於衡山以東。

祁東 1952年分拆祁陽縣東部置縣。

常寧 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常年安寧”之意改名常寧縣至今。

耒陽 以縣治位於耒水之北得名。

邵陽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春秋戰國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初置昭陵縣,縣城在今邵陽市大祥區。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陽侯於昭陵縣東,屬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縣北)。昭陽侯城在今邵東黃陂橋鄉同意村。王莽篡漢,侯國除。

東漢初於昭陽侯地置昭陽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昭陵縣改邵陵縣,昭陽縣改邵陽縣(以縣治位於昭水即邵水之北),邵陽之名由此而得。

邵東 1952年分拆邵陽縣東部置縣。

新邵 1952年析置新化、邵陽二縣部分地區設縣,以二縣首字命名。

武岡 以境內有武岡山命名。

隆回 1947年析邵陽、武岡、新化三縣置縣,隆回,寓名龍回。相傳古時有一蒼龍攜八小龍自境內九龍山麓起程,往東海騰飛,中途回望,昔日盤地,雲蒸霞蔚,靈秀鍾聚,頓生戀故之情,於是折首迴歸,安營九龍。從此,潤物造化,衍肓眾生。

洞口 1952年自武岡縣析置,距縣城4公里處有2個大石洞,320國道由此穿過,洞上奇石林立,洞右懸崖陡壁,有一深水潭,名曰洞口塘,縣因此而定名。

城步 以原縣治“城步寨”命名。

新寧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平定當地“蠻夷”以“新近安寧”之意置新寧縣。

綏寧 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始建蒔竹縣,遭土著強烈反對,朝廷數次派兵鎮壓以後,崇寧二年(1103)寓“綏之以寧”之意而更名綏寧縣,沿用至今。

常德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設常德軍,後升州為常德府。此名取材於《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和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

安鄉 明隆慶《嶽州府志》載,縣境“左挹洞庭,右接蘭澧”,取“洞庭蘭澧諸水各安其流”之義名縣。

漢壽 東漢陽嘉三年(134年)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朝萬壽無疆”之意,三國時被改為“吳壽縣”,後多有更改,1912年民國建立後以“驅除靼虜,漢室復興”之意複名漢壽至今。

澧縣 以澧水流經命名。

臨澧 以濱臨澧水命名。

桃源 以境內名勝桃花源得名。

石門 因縣城外有兩巖壁立如門,故名。而且這巖壁的方位還有三種說法。

津市 因正值澧水9條幹支流匯合處,優越的水源條件,過往舟筏商旅傍津設市,津市由此得名。

益陽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益陽之得名,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看來,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有趣的是,益陽的名字,幾千年來無論轄地怎麼變異頻繁,它一直沒有改易過名稱,這在我國地名中是比較少見的。

南縣 清代咸豐二年(1852年),長江南岸湖北石首縣屬藕池江堤潰決,大量泥沙淤積。在藕池口以南大片湖面形成長寬五六十里的淤洲,附近居民稱之為 “南洲”。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經清政府批准,南洲直隸廳撫民府在烏嘴正式成立。兩年後廳址遷至九都新署。1912年,南洲直隸廳改稱南洲縣,次年改南縣相沿至今。

桃江 1952年自益陽縣析置桃江縣,以境內桃花江得名。

安化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平定“梅山蠻”,自益陽縣析置安化縣,取“民安德化”之義命縣。

沅江 以沅江在縣境內匯入洞庭湖得名。

郴州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郴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桂陽縣境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刻紋骨椎表明,早在一萬多年前,郴州一帶就有原始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獨屬郴州,最早見於秦朝,為篆體“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謂“林中之城”。“郴”字見之於史傳,是漢代司馬遷所寫《史記》,其中記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從此,“郴”字赫然紙上,膾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兩千餘年。

資興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析郴縣置資興縣;取“資源豐富、興旺發達”之意。

桂陽 以縣境位於桂嶺之南得名,但今天的桂陽縣已經發生地域轉移。

宜章 因境內有大章、小章2水,故稱義章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趙光義諱,改名宜章,沿用至今。

永興 宋熙寧六年(1073年)以“永世興旺”之意定名永興縣,沿襲至今。

嘉禾 相傳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敖耕,以其地為禾倉,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置縣後,因名嘉禾。

臨武 戰國時為楚國軍事駐地臨邑。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置臨武縣。

汝城 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南邊境地,設汝邑。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縣。

桂東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自桂陽縣(今汝城縣等地)東部置縣,因而得名。

安仁 安仁縣宋乾德三年(965年)建縣,縣名取“安撫仁義”之意。

永州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永州以瀟湘二水匯流,以“二水”合為“永”字,隋開皇九年(589年)置永州。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

祁陽 三國吳時始置縣,以縣治位於祁山之南得名。

東安 也是在鎮壓當地“蠻夷”後以“東部安寧”之意命名。

雙牌 1969年12月,撤銷瀟水林區管理局,建立雙牌縣,以境內雙牌水庫得名。雙牌,古名“瀧(shang)泊”轉音。

道縣 唐貞觀八年(634年)改營道縣為道州。道,史載“有蠻夷曰道”。

江永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以境內永明嶺定縣名為永明縣。1955年改江永縣。

寧遠 宋乾德二年(964),以“遠方安寧”之意改延熹縣為寧遠縣,沿襲至今。

藍山 唐天寶初以縣城“踞萬山間”,“四時蒼碧如藍”,遂改名為藍山。

新田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析寧遠縣置縣,其時境設軍屯新田營,故名新田。

江華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馮乘縣置江華縣,以治所設“陽華巖之江南”而名。

懷化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宋代以“懷柔歸化”之意設懷化砦,1942年設縣。1981年改稱懷化地區。1998年撤銷懷化地區,改設地級懷化市。

中方 1997年設縣,以縣治中方鎮得名。中方如何得名?不詳。

沅陵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縣,以沅江及周邊的高地(陵)命名(此說有爭論)。

辰溪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名為辰溪縣至今,以辰水流經得名。

漵浦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辰溪縣置縣至今。縣名取漵水之濱意。

會同 宋崇寧元年(1102年)置三江縣,二年(1103年)以三江匯合同流改名會同縣。

麻陽 南朝陳天嘉三年(562年),於麻口麻水(今麻陽河)以北置麻陽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縣沿用該名至今。

新晃 清置晃州直隸廳,以晃山得名。1913年改晃縣。1956年由晃縣及芷江縣部分地區合併設立新晃侗族自治縣。

芷江 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芷江縣。以“澧有蘭兮沅有芷”典故得名。

靖州 宋崇寧二年當地土司納貢,改稱靖州。靖,地域安定之意。 通道:周以前屬荊州西南隅要腹之地,因名通道。

洪江 因沅江自貴州入湖南境內先後納了清水江、渠水、舞水和巫水,江面至此寬闊,氣勢宏大,故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改稱洪江,設洪江砦。清末設洪江鎮。民國初期設洪江市。

婁底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出“神童”杉山人賀德英。以天象婁星、氐星交相輝映而得名“婁氐”,後世轉為“婁底”。

雙峰 1951年析自湘鄉縣,以縣境內有兩座山峰相對聳立而得名。

新化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梅山蠻”歸化後置縣。取“新近歸化”之意。

冷水江 市區處冷水江畔,故名。

漣源 市境有漣水源頭,故名。

張家界市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因境內名勝張家界得名,原為“大庸縣”,隸屬於湘西自治州,後獨立成地級張家界市。

慈利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取“土俗淳慈,產物得利”之義。

桑植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雍正七年(1729年)設桑植縣沿襲至今,縣名以縣境內遍植桑樹得名。

湘西州

湖南各縣的由來,快來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湘西州境域,戰國時屬楚黔中郡。西漢屬武陵郡。三國時初屬蜀,後屬吳。西晉、東晉屬荊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時期屬黔中道。宋為荊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為湖廣行省恩州宣慰司、辰州路、澧州路和四川行省永順宣慰司,以及新添葛蠻安撫司地。

明置永順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餘為嶽、辰兩州地。清置永順府和鳳凰、乾州、永綏直隸廳,東北部為澧州地。民國三年到民國十一年為辰沅道。民國二十七年到民國三十八年為第八、九行政督察區。1952年8月1日,湘西苗族自治區成立,1955年4月28日,湘西苗族自治區更名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吉首 1953年所裡定為湘西苗族自治區首府駐地,並按苗語更名吉首,意思為“吉祥如意的地方”。

瀘溪 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將董珍分沅陵縣建盧溪縣,因武水出口一段名盧水及水北有盧山而得名。

鳳凰 因縣城外有山形如鳳凰而得名。

花垣 1952年由永綏縣更名花垣縣,以縣治花垣得名。花垣,原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遊的花園,後築城垣,年久慣稱花垣而定名。

保靖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七年(1729年)取“保持地方安定”之意建立保靖縣,相沿至今。

古丈 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古丈坪廳,民國改為古丈縣至今。“古丈”一名的由來,《古丈坪廳志》有如下記載:“譯其命名之意,古則居今追昔之辭,丈則兩軍對敵之號……”,說明是來自當地少數民族語言。

永順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設府,以“永世歸順”之意置永順縣至今。

龍山 建縣於清雍正七年(1792年),因是“辰旗”之地,辰屬龍,吉祥的象徵,加之境內峰巒起伏,故名龍山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