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青山一道司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以上都是印在日本援助抗疫物資上的贈語。這樣的“引經據典”,讓網友感嘆,日本似乎比我們更重視傳統文化。

而說到“引經據典”這又讓我不禁想到了一位頗受爭議的主持人——汪涵。

“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因為汪涵就非常喜歡在自己的節目裡“引經據典”藉此來分享讀過的書籍、詩歌和傳統文化。

但是,有人說汪涵只是抖機靈,重複別人的想法,並沒有將文化浸淫自己後的觀點。

空有文化之形,而無文化之實。

所以,一直被人詬病愛“裝”。

但他真的在裝?

公允講,在一個關注度很高的舞臺如此發聲,對傳統文化和一些經典,不管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汪涵的輸出方式,這些知識點它都在那裡,不增不減。

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孔子不也曰過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識沒有高低貴賤,或許汪涵的表達看上去不一定很高級,但如果有一個人把書本上的東西講給你聽,把你可能不瞭解的傳統文化告訴你,這何嘗不也是一樁美事?

即便非要說“裝”,那這樣的“裝”也值當。

愛“裝”的“江湖人”

何謂“江湖人”?

據汪涵自己解釋,父親是江蘇人,母親是湖南人

所以他就是“江湖人”

是不是有點意思。

而當這樣的機靈遇見汪涵儲備的國學文化,在電視上就別有一番光景。

一次在晚會現場,導演組安排了四個盒子給四位主持人,每個人根據盒子裡的東西說一句話,而汪涵拿到的是空盒子,現場頓時有點尷尬,汪涵是怎麼做的?

他先借用了一段木心先生的詩:

“樹蔭下,一壺酒,一塊麵包,你依偎著我歌唱,原野就變成了天堂”。

然後又仿照這首詩給出了自己的版本:

“演播廳,一個奇葩的禮物,一個慌張的主持人,如果不用任何語言您就可以接受,那演播廳也變成了天堂”。

於是,原本有些尷尬的現場,出現了笑聲。

接著他再指著那個空盒子引用老子的《道德經》說:‘有是萬物之所始,是萬物之所母’”。

終於,換來了臺下的掌聲雷動。

如此嫻熟的引經據典來救場,一定不會是空架子,也不可能是臨時抱佛腳,背後必有紮實的積累。

這樣的“裝”,特別有範兒,是不是?

“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再看《偶像來了》,當他們一席人撐著油紙傘漫步在古鎮的青石板路上,他突然詩興大發,脫口而出:

離離山間樹,灼灼陌上花。

驟雨息人跡,犬吠見農家。

蓬草引門徑,粗陶盛淡茶。

老婦笑問客,何來話桑麻。

同行的趙雅芝被汪涵的即興發揮驚的目瞪口呆,讚不絕口。單單的美景、美人,被這首詩一妝點,頓時有了幾分生機和意境。

這樣的“裝”特別有深度,是不是?

“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還有就是《火星情報局》中,看著受邀而來的武警官兵們,聽著軍靴發出的整齊劃一的聲音,在場的嘉賓、觀眾無不被震撼,以至於現場僅剩下了驚歎的聲音,彷彿找不到合適的辭藻來表達此刻的心情。

這時候,作為主持人的汪涵說這樣一席話:

“如果我必須活一千次,我願意活在這裡;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我也願意死在這裡,我愛你祖國!”

短短兩句,把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表現達得淋漓盡致。

這樣的“裝”特別熱血,是不是?

所以,你看他在自己作為製片人的《天天向上》中,國學大師、民樂大師、民間匠人、中醫泰斗這些從前幾乎不曾在綜藝節目中看到的人物受邀而至,在舞臺上盡情地展示中華文化之美。

而汪涵也總是會在恰當的時候,為大家講解這些文化、手藝、藥理的由來,把看起來陌生的知識,用最直觀和最簡單的方法表達出來。

這樣的“裝”又特別有心,是不是?

因此,有人說他一口鐵齒銅牙,逗趣又睿智、正色卻幽默。

聽他說話,如沐春風。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鋼鐵也必有鍛造的過程,善於引經據典的“江湖人”曾經也經歷過“猥瑣發育”的歲月

“江湖人”初入江湖

年輕時的汪涵不但錢包空空,腹中文化也是空空。

那時候,離引經據典的自信與嫻熟,中間還隔了一個泰戈爾的凝視。

但他卻一直保有一個非常良好的習慣,愛思考,能活學活用,願意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

就拿小時候說,因為自己身體總不太好,曾經兩度休學。

於是愛琢磨的汪涵,不停的在尋找契機解決這個問題。

也許是和他日後善於“引經據典”的優點一脈相承

有次看了《少林寺》的他,突發奇想要學片中主角,用點穴為自己治病。

少年汪涵的腦袋,也當真是個寶庫。

結果上午給自己點了穴,下午就咳血了,也不知道是傷了哪兒,之後便經常大口大口吐血,無奈之下,只能選擇休學來養身體,那一年,他初三。

“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而等好不容易熬到了1996年,剛剛畢業的汪涵,進入了同樣剛開播的湖南經濟電視臺。

在這裡他號稱臺裡一塊磚,因為哪裡需要往哪兒搬。

睡體育館,叼著電筒爬橫樑,什麼髒活苦活都幹過。

應了那句長沙話:吃得苦,耐得煩。

當然,也依舊善於“引經據典”。

在他看了幾次別人擺弄攝像機後,對攝影充滿了興趣,於是和當年學點穴一樣,現學現賣。

顛顛的就扛著攝像機去探班《還珠格格》劇組,結果拍回來一看,畫面全糊了。

當時領導的臉都是菠菜色。

不過,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你不倒在失敗的泥濘路上。

機會的曙光就會照到你。

尤其是汪涵這樣特別願意學習的人。

終於湖南臺的主持人仇曉看中了他的能力,力薦他成為《真情對對碰》的主持人。

這也是汪涵第一次從幕後走向臺前。

而到了2005年《超級女聲》總決賽後,隨著大型節目主持經驗的豐富,汪涵逐步成了湖南臺的臺柱。

“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至此,江湖不但有了“江湖人”的身影,更有了“江湖人”的傳說。

但這個時候的汪涵,也還不是日後那個成熟自信,能將經典信手拈來的汪涵。

從量變到質量,愛學習的他還差一次修行

“江湖人”,請你繼續“裝”下去

曾經的汪涵,喜歡不管不顧地埋頭向前衝。

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那時候的常態。

終於,到了2007年,在《快樂男生》的錄製現場他開始狂飆鼻血,一時間“肝癌”、“病重”這樣的傳聞此起彼伏。

重壓和病痛下,36歲的汪涵開始思考,他決定停下腳步,去到一個叫做靖港的小鎮暫作休養。

“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就像《笑傲江湖》裡失意的令狐沖,

同是“江湖人”的汪涵,修養期間很幸運的遇到了自己的“風清揚”。

他拜入著名學者、書法家虞逸夫老先生門下,成為了虞老先生的關門弟子,自此開啟了研究古典文化和人生的修行。

虞老先生別名天遺老人,那時已是九旬高齡的老人,但學識淵博,潛心研究文史,擅長文物考古和詩詞書法。曾被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稱讚為:“惠書文辭書法俱美,論詩甚有見地。”

“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在虞老的點撥下,汪涵開始讀《四書》,看佛經,學老莊,最後用《周易》總領領悟。

而為了給老師和遠在北京的馮其庸老先生鴻雁傳詩,汪涵還經常打“飛的”往返與湖南、北京兩地,至今仍是文化圈的一段佳話。

而對於自身職業的懷疑,虞老告訴汪涵:“大師弘法才有多大的道場,而如今你一次節目,有多少人在看、在受影響,以此來做些正面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功德。”

老師的這番話,讓汪涵明白了他這個主持人應該怎麼去做,也明白了作為主持人他能承擔更多的責任、有更大的舞臺、有更強的影響力去傳播古典文化。

於是他決定,在自己的話中裹藏一些善良的糖衣炮彈,讓更多的人接收到。

“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所以,當重回舞臺後,人們發現,“江湖人”變了。

至此,變成了人們口中愛“裝”的汪涵。

他開始在節目中更多地融入古典文化,哪怕只是一小點,也希望這些點點滴滴能潤物細無聲的進入人們的心裡。

所以,當面對褒貶不一的評價時,汪涵只說了這麼一句:

“想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林青霞在為《偶像來了》撰寫的親筆信中提及:

“第一次跟他見面,他手上拿著一把扇子,偶爾拉開來扇扇,扇面上寫著漂亮的毛筆字,一面有兩個大字“樂觀”,一面有幾行小詩,清風拂面,滿紙文氣,我們這兒有個才子”。


“江湖人”汪涵,請你繼續“裝”

知乎上也曾有人問了這麼個問題:你見過最成熟的男人是什麼樣子的?

其中有個回答是:

像汪涵,面目清和、心有乾坤,做人做事恰到好處,不鋒芒畢露也不用盡斂才華。

而面對這樣的“江湖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請你繼續“裝”下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