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犯錯誤,嚴厲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如何糾正才是根本

蒙特梭利曾說過,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首先都必然經歷一種精神的無序期,然後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所以孩子會犯錯,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不成熟,他們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孩子經常犯錯誤,嚴厲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如何糾正才是根本

鄰居宣宣家有一個可愛調皮的小男孩,有一次,我看到宣宣左手提著一袋巨大的垃圾,右手拿著一個生日蛋糕盒子,帶孩子下樓扔垃圾,孩子看到媽媽拿得太多,主動提出幫忙拿蛋糕盒子,宣宣卻對孩子說,裡面還有剩餘的蛋糕,而且盒子太大很不好拿,但孩子還是從宣宣手中搶走了盒子,開心地對媽媽說:“媽媽你看,我厲不厲害。”話音剛落,“啪”的一聲,由於重心不穩,剩餘的奶油蛋糕從盒子裡滑落出來,掉在地上,奶油也隨之濺滿四周。

宣宣立馬原地爆炸,還推了一把孩子,“看吧!讓你不要拿,不要拿,這下好了吧!就知道幫倒忙,等會兒自己想辦法弄乾淨!”孩子沉默地站在那裡,眼眶裡噙滿淚水。

孩子經常犯錯誤,嚴厲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如何糾正才是根本

孩子原本的出發點很好,幫助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是因為中途的失誤就被媽媽嚴厲地訓斥,殊不知,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嚴懲孩子,只會給孩子帶來心理的傷害。

一、家長的嚴懲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後果

1、自尊心受損

家長經常用不合時宜的懲罰來嚴懲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自尊心很強,比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採用的手段太極端,比如:怒罵孩子、威脅孩子以及暴力毆打孩子等,這些過分的處罰形式都是不尊重孩子的體現,能直接嚴重地打擊孩子的行為力,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不僅沒有任何積極意義,還會把孩子推進另一個極端。

孩子經常犯錯誤,嚴厲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如何糾正才是根本

2、更加叛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非常正常的行為,有些家長可能會說,為什麼有的孩子經常犯同樣的錯呢?屢教不改,屢犯屢錯,孩子為何始終不長記性呢?不得不說正是家長的嚴懲訓誡,引發了孩子的叛逆心理,直接表現為喜歡和家長作對且聽不進勸告。

比如,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家長用懲罰的方式來恐嚇孩子!孩子如果第二次再犯,性格火爆的家長會將處罰力度加大,可是這樣的方法,只會令孩子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3、產生仇視心理

有些孩子犯錯後受到家長非常嚴厲的處罰,而其消極影響會給孩子留下深刻以及難以磨滅的創傷。身體上的傷害經過時間的推移能夠慢慢治癒。但孩子內心的傷口,是用時間不能撫平的傷痕,如若孩子不斷反覆受到家長的懲罰,內心的傷害指數不但攀升,還會對家長產生仇視的情緒。

孩子經常犯錯誤,嚴厲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如何糾正才是根本

相信許多家長在懲罰責罵孩子的時候,都聽自己的孩子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這是由於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模式簡單粗暴,教育方法沒有切中要害,只會簡單的重複陳舊的觀點,而孩子很明顯對家長的教育手段已經厭煩了,這種情況被稱為“超限效應”。換句話說孩子知道家長說的都有理,但他們就是被重複的同質化管教逼出了“叛逆”。

二、瞭解“超限效應”,得知孩子心理

1、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家長對孩子反覆地碎碎念,會嚴重影響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效率,增加負面情緒和無效溝通的產生,而孩子一旦產生很強的叛逆心,不要說親密關係,甚至有可能對家長無話可說,進而親子關係淡漠失衡。

孩子經常犯錯誤,嚴厲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如何糾正才是根本

2、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如果本來就有積極正面的情緒,還有努力向上的決心和意志,此種情況下家長對他們過度“刺激”,超限效應會使孩子對家長的期望值背道而馳,比如家長想讓孩子好好看書,他們偏偏要玩遊戲,這樣不僅與家長教導的初心偏差巨大,而且跟孩子的自身訴求也相反,孩子的積極發展就這樣生生地被阻斷。

3、破壞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很多家長總是喜歡反覆提起孩子的某次錯誤,出發點可能是怕孩子驕傲,也可能是為了使用“激將法”來激勵孩子,但是如此做法的最終成效並不可喜,超限效應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出現崩盤,更有甚者還可能讓孩子從此一蹶不振。

孩子經常犯錯誤,嚴厲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如何糾正才是根本

家長想要管教方式積極有效,那麼必須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雙方都有平等表達的機會,家長不要著急懲罰孩子,要讓孩子有辯解和表達的權利,只有讓孩子認識到與家長的溝通是平等的,才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家長要做到以下三點。

三、孩子犯錯後,父母應該怎麼正確對待孩子

1、認真瞭解具體情況

孩子犯錯後,家長面對孩子要處理得有理有據,對孩子才公平。首先,家長要將孩子犯了什麼錯了解清楚,具體找出導致孩子犯錯的原因,認真細緻地剖析孩子不小心犯錯的場景,分析孩子說話的內容,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說出真實的想法,因為有的孩子可能膽子小或者有其他原因,不敢把真實情況全盤托出。

孩子經常犯錯誤,嚴厲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如何糾正才是根本

2、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家長要把懲罰孩子的單一方式轉換成教導孩子面對錯誤並且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家長要給孩子留夠思索的時間,允許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犯錯的本質原因,勇於面對錯誤和承擔起責任,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3、協助孩子尋找方法

孩子犯錯後,家長採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協助孩子一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行為能力,還能增進親子關係。要知道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關鍵地引導性作用,因此家長要放慢自己的腳步帶著孩子探索問題,不隨意指責,只耐心面對。

孩子經常犯錯誤,嚴厲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懂得如何糾正才是根本

家長在懲罰時要記得明確指出,哪些才是恰當地行為。具體到位的分析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總的來說,童年需要“試錯”,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犯錯誤,只用懲罰的手段讓孩子事事聽命的做法,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不合理也不科學。家長要用耐心有效的方法抓住重點,教育的作用才會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