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揭祕:病人吃的明明是“假藥”,為啥還有效?


醫生揭秘:病人吃的明明是“假藥”,為啥還有效?

我在門診遇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個嚴重腰疼的老大爺,當地醫院發現他的腰椎有嚴重的骨質破壞,懷疑是血液病,於是老爺子艱難的趴上床,我給他做了骨髓穿刺的檢查(在屁股上)…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給老爺子做完檢查後以後,老爺子呻吟停止了,連聲問我給他用了什麼神藥,他感覺自己好多了。

其實,我真的啥藥也沒有用,連穿刺點局部麻醉的地方都離他的腰椎遠著呢,老爺子卻怎麼也不相信,問了我好幾遍···還有一回,病人的麻藥都還沒打完呢,人家就跟我說打了什麼藥,怎麼感覺舒服好多?這就是明顯的心理作用,學名叫做安慰劑效應。別走開,有趣的事情還在下面呢?

這個"安慰劑效應"最初是在二戰期間被發現的,美軍在戰鬥中傷亡慘重,鎮痛劑(嗎啡)很快就用完了,撤下戰場的傷兵們一直在痛苦的慘叫。當時,隨軍的是H. K. Beecher(比徹)醫生。面對這種慘狀,他毅然決然做了一個決定:讓護士給傷兵說給他們用強力鎮痛劑,但其實,針筒裡面裝的是生理鹽水。可是,讓比徹醫生震驚的事情發生了:注射了"假鎮痛劑"以後,不少傷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也減輕了。比徹醫生隨後回到美國哈佛,開始了一系列新的測試藥物療效的實驗。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一點想法呢?為什麼很多“養生機構”總是經常費力不討好的給老人們上課,又是租場地又是請講師呢?

醫生揭秘:病人吃的明明是“假藥”,為啥還有效?

1955年,這位比徹醫生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了著名的論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強力的安慰劑),從此,安慰劑效應和安慰劑療法逐漸被人所瞭解。他第一次指出病人用藥這個動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只有強於安慰劑的藥物才能認定為有效的藥物。

2006年,哈佛醫學院在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個實驗。他們找來270位慢性上臂痛的病人,分成兩組。一組給他們口服沒有任何藥物成分的普通玉米粉,卻並且告知他們這種藥有很好的療效。另外一組接受針灸,但用的是假針,表面看起來一模一樣,但一旦觸到皮膚,針尖就會自動縮回去,根本不會扎進皮膚,更沒有按照穴位扎針。同樣告訴病人有很好的療效。

神奇的是,試驗開始兩週後,幾乎所有病人都報告上臂痛的症狀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醫生揭秘:病人吃的明明是“假藥”,為啥還有效?

所以,我們經常能遇到很多老人被賣保健品的騙到,因為老人們感覺這個是"有效"的呀,吃完就是感覺好呀。其實是這些保健品吹得越是神,老人越是相信,效果就越明顯,就越是深陷其中。這也是為啥賣保健品的那些人非得經常聲嘶力竭、勞心勞力的給老人們上洗腦課的原因,因為不洗腦效果不好呀。往往明白人給老人說,這些東西都是騙人的。老人就理直氣壯的反駁,哪裡騙人了,我吃了以後吃飯睡覺都好了,效果很明顯。

這就是神奇的安慰劑效應:病人相信治療有效,病情就好轉。反之,病人不信治療有用,病情就會惡化。後者叫做反安慰劑效應。所以醫學界來科學評價某種藥物或方法有用的標準,不僅僅是要看病人感覺"是不是有效",還要排除掉"心理因素",來做個科學的隨機雙盲測試,這才能客觀的判斷是不是真的有用。

這種安慰劑效應廣泛存在於接受治療的病人身上,只是強和弱的區別而已,所以我們總會發現一個東西對一個人神效,對另一個人卻很可能無效,因為有的人對這種效應明顯,而有的人不明顯。可惜很多老百姓都對此不甚瞭解,才會經常上當受騙。

說句心裡話:其實安慰劑治療也不失為一種解決病人痛苦的方法,畢竟醫學界的經典名言就是: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但前提是:第一,安慰劑必須是無害的。第二,不能隨便坑老百姓的血汗錢。第三,不能老是把老百姓當傻子,沒有人喜歡被愚弄。

別的不說,自從我媽知道了安慰劑效應以後,她對鋪天蓋地循環播放的"神藥兒"廣告失去了興趣,省下了不少錢,而我對那些誇大其詞的“美容養顏”化妝品廣告直接免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