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臨終時口述的一首詩,寫盡了他晚年無盡的淒涼和無奈

翁同龢這個人在晚清的歷史上還是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的,他身為兩代帝師,在甲午戰爭之前,翁同龢是深得清廷重用的,而甲午戰爭之中,清朝大敗,清廷認為他翁同龢在甲午戰爭之時的糊塗和私心使清朝最終失敗,將失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算到了翁同龢的身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光緒二十年五月十三日(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離開京城,一方面是因為年紀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就是因為壓力太大了。

翁同龢臨終時口述的一首詩,寫盡了他晚年無盡的淒涼和無奈

而回到了家鄉的翁同龢在一開始的時候,家鄉的官員對於他還是非常的尊敬的,政務上有什麼事,都會請示一下翁同龢,儼然一位在家休假的封疆大吏一般的人物,而翁同龢自然也是感覺非常的不錯。

翁同龢臨終時口述的一首詩,寫盡了他晚年無盡的淒涼和無奈

然而,這一切在當年十月廿一日後戛然而止。這一天,清廷擲下上諭,曰:

“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密保康有為,謂其才勝伊十倍,意在舉國以聽。翁同龢濫保匪人,已屬罪無可逭。……其跋扈情形,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

而這道聖諭對於翁同龢來說,可是晴天霹靂了,因為在之前,他翁同龢還只不過是賦閒在家的情況,但是這道聖諭下達之後,翁同龢的境況馬上就發生了改變,那些平日裡對他唯命是從的官員,對於翁同龢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變,不光是對其不在問候有加,甚至還限制了翁同龢的自由,而最令翁同龢痛心的應該就是那句”居心險詐“了。

翁同龢臨終時口述的一首詩,寫盡了他晚年無盡的淒涼和無奈

他翁同龢身邊兩代帝師,對於清朝自問是忠心無比的,怎麼老了老了,倒落得一個居心險詐了呢?這應該是非常的令其傷心的。因為這就使得翁同龢幾乎是落得了一個晚節不保了,對他的打擊還是非常的嚴重的。

翁同龢臨終時口述的一首詩,寫盡了他晚年無盡的淒涼和無奈

就這樣,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翁同龢在倍受打擊,甚至連自由也沒有的情況之中度過了,在翁同龢臨終之時,他其口占一絕:

“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

翁同龢臨終時口述的一首詩,寫盡了他晚年無盡的淒涼和無奈

從這首詩中,我們能看到翁同龢對於自己為了大清操勞半生,最終卻落得如此的地步的結局可以說是欲哭無淚,而我們從一個後世之人的角度來看待此事的話,感覺翁同龢的這個下場也算是他應得的了,雖然翁同龢本身並不是什麼大奸之臣,但是此人確實是善於計謀,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中,翁同龢起到了一個比較負面的作用,還是有一定的責任的,這是不可更改的歷史事實,翁同龢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只是感覺朝廷負了自己,卻沒有想到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那時,他可曾想過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