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輯思維》創始團隊“分手”,看IP重要?還是運營重要?

故事要從2008年說起,當時申音跟著牛文文做《創業家》雜誌,那時的《創業家》還只是本雜誌。申音是《創業家》的創始人和首任主編,但因為遲遲兌現不了那10%的股份而出走。申音從《創業家》雜誌出來後,做NTA創新傳播,“申音說他決定離開《創業家》投身到社會化媒體的創業大潮中”當時是2010年年末。

2012年4月,申音與羅振宇、孫佳佳、朱珊珊、4個人合夥創辦了獨立新媒,其中申音的持股比例為55%,羅振宇、孫佳佳以及朱珊珊三個人的持股比例均為15%。同年,《羅輯思維》視頻脫口秀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互聯網知識分享的文化IP時代。

從《羅輯思維》創始團隊“分手”,看IP重要?還是運營重要?

申音與羅振宇深度結緣,或許多半是因為騰訊:3Q大戰,羅振宇主持診斷騰訊,一戰成名,一躍成為騰訊公關部的座上賓。坊間流傳,馬化騰的一些重要講話,羅振宇都是主要思想提供者。申音同樣也服務騰訊,不同的是,羅振宇更多是以個人的姿態,以顧問的方式;申音則是以公司的主體,以服務的層次,兩者看上去差不離,但其實差別天地之遠。

從《羅輯思維》創始團隊“分手”,看IP重要?還是運營重要?

作為個體,考慮的是如何精耕細作,雕琢作品,輸出觀點,形成共鳴,獲取收益,是獨立的個人行為。或可能收益可觀,但不是生意,最多算是手藝。作為公司,考慮的是規模化運作,量產複製成功商業模式,形成平臺,做到公司化運作,實現幾何倍增長。

隨著騰訊對公關的重視以及投入的加大,羅振宇開始不那麼重要了;而申音不同,他是公司化運作,可以同時服務N個客戶,公司和個體戶的區別開始顯現。在當時的背景下,《羅輯思維》誕生合情合理,一個弱個體如何和一個強公司合作?股權比例可見一斑,這是雙方達成共識後的結果。

從《羅輯思維》創始團隊“分手”,看IP重要?還是運營重要?

但世間總有一些驚喜,也總有一些意外。申音集全公司之力來支持和推動羅振宇的同時,可能也未曾估計,小米加步槍的裝備也能造大炮,一個現象級節目的橫空出世,我想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隨著《羅輯思維》大火,弱個體,強公司的格局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羅振宇的個人品牌持續擴大,其在節目中的比重越發重要,似乎原先的股權分配,開始顯現有些不合適了。

從《羅輯思維》創始團隊“分手”,看IP重要?還是運營重要?

從2012年開播,《羅輯思維》長視頻脫口秀累計播出近300集,在喜馬拉雅、優酷等平臺的播放量超過10億人次,在社會歷史、互聯網經濟以及創新創業等領域製造了非常多的現象級話題。截止到到2013年12月,《羅輯思維》的微信粉絲突破150萬人,鐵桿會員超過5000人,普通會員接近20000人,營業收入將近1000萬元。《羅輯思維》的快速崛起,引起了資本市場的關注,有不少投資機構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

資本的注入,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注入方式,是增資擴股?還是老股置換?從之後申音、羅振宇分道揚鑣,其實不難猜出。當時選擇的,應該是增資擴股。增資擴股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股權稀釋。


從《羅輯思維》創始團隊“分手”,看IP重要?還是運營重要?

孫佳佳和朱珊珊兩位創始合夥人於融資前,從公司退出,並將股權分別轉讓給了申音和羅振宇,其中申音的持股比例調整為82.35%,羅振宇的持股比例調整為17.65%。試想一下,增資擴股後,82.35%和17.65%會被同比例稀釋。眼見個人品牌逐漸擴大,個人影響力逐漸增強,但在公司股權上,基本稀釋得只剩一點渣渣了,勞動和收益不成正比,換你是羅振宇,你願不願意?離開是痛的,但或許也是不得不下的一步棋。

從《羅輯思維》創始團隊“分手”,看IP重要?還是運營重要?

後面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了。2014年5月,“中國互聯網知識分享第一品牌”的《羅輯思維》的兩位創始人申音和羅振宇友好地“分手”了。


結語:IP重要?還是運營重要?這其實是所處階段和站在哪個角度看問題。我曾擔任國內某醫生集團的首席運營官長達三年時間,站在我的角度,我特別理解申音的堅持,也同樣理解羅振宇的離開。一聲嘆息,祝分手體面,來日江湖好相見!


劉詩佳兒,互聯網與傳媒領域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全文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