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散文主旨意蘊,著眼“神聚”,抓解題關鍵

探究題所對應的閱讀應是整體閱讀與局部閱讀相結合,重點是整體閱讀、延伸閱讀,有時需要延展到文本外,藉助於外部語境。這時的整體閱讀,不同於初讀的整體閱讀,而是根據題幹要求從主旨、情感、藝術手法、寫作意圖等方面進行閱讀。這時的局部閱讀,是對文本中重點材料的細讀,也有對非重點材料的捕捉與思考。無論哪種閱讀,均要求對文本有一個更深更寬的把握,它不是蜻蜓點水式閱讀、一知半解式閱讀,而是一種鳥瞰式閱讀,是一種“讀進去、讀出來”的閱讀。

一.探究方法

(1)因形悟神法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根據這一特點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寫了哪些材料,從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感情。據此“形”(材料)可以看出“神”(思想感情)。在“因形悟神”法基礎上的延伸,主要是從文本中那些細微的材料中去挖掘豐富而深刻的意蘊。

(2)內引外聯法

既要讀進去,深入文本,讀出自己正確而準確的理解;又要能準確聯繫生活、社會、積累的生活知識或閱讀體驗,有所拓展,有所聯繫,有所發現,即“跳”出來,讀出自我,讀出個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內”有“聯”,文本才是活的,讀者才能與作品、作者充分溝通和對話。

(3)對立統一法

要善於從對立統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論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對立面——今;文章寫的是對某類現象的憂思,探究則要想到它的對立面——呼喚或追求。

二、題型歸納

典題一 啟示感悟式探究

啟示感悟式探究,前提是由文本而發,無論是感慨還是體驗,都必須是立足自我,見解獨到。應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1.總覽全文,整體把握

談對一篇散文的感悟或者受到的啟示,前提是對作品有充分的瞭解和準確的把握。面對一篇陌生的散文,要善於抓住關鍵語句,理清全文脈絡,明白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對全文有一個整體認識和把握。

2.選準角度,以小見大

針對題目要求,選準探究切入點尤為重要。一般來講,這一切入點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其一,能透視作品的主要意義,從感受最深處入手;其二,自己寫起來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

3.緊扣文本,有的放矢

啟發感悟式探究,切忌脫離文本想當然地去套用鑑賞術語,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談或不著邊際地任意羅列,更不能根據個人的主觀喜好而隨意地褒貶。

4.結構完整,力求簡明

要單刀直入,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表明自己的感悟或者啟示,然後結合文本、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論述,語言要精練、簡明、嚴謹。不刻意地追求語言的華麗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將語言表述得簡潔、流暢和規範。

典題二 評價闡發式探究

評價闡發式探究或指向文本或指向現實,或兩種兼有。這類探究題的標誌性語句是“聯繫文本(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理由”,或者“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舉例說明”等等。

解答時,概括主題,把握情感是基礎,具體可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1.抓住關鍵,精準把握

可以運用解讀題目法,因為很多題目直接點明瞭主題,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練的概括,即使有的題目沒有點明主題,也往往與中心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最佳的思考切入點。也可以運用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對首尾的語句進行重點品悟。還可以運用分析議論抒情句法。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觀點態度,抓住這些語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題。

2.觀點和材料密切關聯

要篩選和運用好文本相關內容,注意摘錄或者化用文本的相關字詞句,整合成話,扣緊觀點進行分析。

3.因文而異,因題而異

寫人敘事類散文主要對人物作出評價和讚美,或揭示評價事件的意義,或從人物事件中發出對人生等問題的感悟和認識;寫景狀物類散文則是借景、物表達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某種感悟,思想認識程度也深廣,富於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題,往往是作者對人生或生活作出的揭示或評價。

三、典型例題

櫻 桃

黃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幾座縣城,富陽、桐廬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幾乎沒有例外都有一條沿江的長街。主要的商業店鋪就都集中在這裡。一些行政機關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長街後面。有時江岸連山,沒有多少發展餘地,新興的建築只能向長街側邊擴展,有時還免不了要上山。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廬的街,從公路車站開始,一直向東伸展開去,迤邐行來,約有二三里遠近。從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貨公司大樓、電影院,到五十年代以來陸續修建的商店、機關,還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雜然並陳地對峙在長街的兩側。這些時代腳步留下的痕跡,它們的新舊比例、建築規模與風貌的對比,說明本來是迂緩前進的步伐顯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兩三年來是如此。前年到這裡來時還沒有看到蹤影的電影院,就是披著八十年代的新裝新出現的“嬌客”。從簇擁在門前廣告欄邊人群的臉上,可以看到興奮、專注的神色。他們中間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鎮居民,也有進城來挑著擔子的農村男女。

③這樣一箇中小縣城居民的文娛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豐富。兩三年前在山上的大會堂裡,我看到過金華婺劇團演出的廣告;現在是浙江紹劇團在那裡上演《火焰山》,是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價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劇稍高一些。此外,桐廬越劇團在上演《啼笑姻緣》,票價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館“桐江飯店”裡還開設了評話人的書場,長街上新增設了旅遊局的宣傳欄。這個局也是最近才出現的,就在南面長街盡頭的城隍廟舊址裡,門前有一棵幾百年樹齡的老樟樹。城隍廟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擠到邊遠的角落,無疑也說明了這個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廬三個著名的旅遊點是桐君山、釣臺和新發現的“瑤琳仙境”。這個古老的地下迷宮幾年來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旅遊者,就在我們來到桐廬的當天,聽說就接待了五千名遊人。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對比之下,前兩處就要冷落得多,不過我覺得論山水之美和歷史氣息,還是這兩處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廬的當天下午,我們踱過長街,來到“漁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著又登了山。這山,比起兩年前初訪時,也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登山的石級鋪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兩三位上了年紀的木工師傅正在大殿裡細心地雕制著鏤空的“雀替①”,殿內一角堆著樟木的板材,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這些裝在外簷樑柱盡頭的純裝飾性構件,被木工靈巧的雙手雕成了鏤空的人物亭臺花樣,有幾隻已經加上了金碧斑斕的重彩,繁縟極了也美麗極了。殿中的桐君像還是白堊②的,兩側懸著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對聯,是從山東來的老書法家孟慶甲的指書。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過的舊聯:

大藥幾時成,漫撥爐中丹火。

先生何處去,試問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採藥的老人,住在山上。藥,總是採了來給人們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記得他。不過他卻不大喜歡回答人們的問訊,終於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在傳說中卻變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樣的“仙人”了。人們還指給我看他日常靜坐在樹蔭下的桐樹。這樹就在祠後的山崖旁邊。據說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現在的桐樹是從原來的樹根上生髮出來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們走下山來,渡過江去,重新踏上長街,已是傍晚時分了。街上的攤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農婦還坐在路邊的石級上在等候顧客,她身邊放著一隻編織精巧的半舊竹籃,手裡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時,我驚喜地發現籃裡滿盛著一顆顆晶瑩如珍珠的櫻桃。真的已經很久沒有吃到櫻桃了,這種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裡是難得看見的,它的產量少,時令短,又經不起久藏,難怪不易發現它的蹤跡。它似乎只出現於詞人的筆下,“櫻桃落盡春歸去”引來了李後主的嘆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也是作為“流光容易把人拋”的論據提出來的。詞人好像無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暫,千方百計地想留它下來,看見簷外蛛網上的落花瓣,敏感地發現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進行無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們看來,櫻桃的出現,簡直就是春去的信號。其實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後緊接著就是初夏,這才是更為豐富、堅實、健旺、充滿了生機的季節,也是人類努力工作的季節。

⑦齊白石為榮寶齋畫過一幅詩箋,一隻高腳水晶盤裡,滿滿盛著鮮紅的櫻桃,每隻晶圓的顆粒上都綴著一根細柄。真是一片火紅,飽滿地孕育著勢將迸裂噴發的生命的力。老畫家給了櫻桃嶄新的解釋,在他看來這應該是象徵著未來更大更多收穫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齊白石的見識與魄力,他的筆一下子就掃盡了多少年來圍繞了櫻桃凝聚著的悲嘆、哀愁的氣氛。他在畫幅上角的題詞是“女兒口色”,一下子竟從櫻桃聯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籃裡的櫻桃,並不全是紅的,有些還帶著淺綠嫩黃的奶白色,也許是品種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這些,我們買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還帶著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這樣邊走邊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時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選自黃裳《過去的足跡》)

注 ①雀替:中國傳統建築中橫樑與立柱相交處的託座。②白堊:石灰岩的一種,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這裡指用白堊粉刷塑像,為上彩做準備。

1.結合全文,探究文章標題“櫻桃”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人們熟悉、喜愛的物象入題,貼近讀者心靈,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2)暗示文章的主旨,以櫻桃象徵未來更大更多的收穫;以此體現一種積極奮發的人生態度,謳歌當時那種堅實、健旺、充滿生機的時代精神。(3)表明文章的行文重心所在。

2.試探究文章結尾畫線句子“不管這些,我們買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還帶著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的深刻意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的發展有收穫,或許是不成熟的,但我們應充滿信心。表達了作者對未來前景的期待之情,鼓勵人們以積極的心態與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

3.第⑦段稱讚齊白石的“見識與魄力”,其實,作者當時根據自己對社會發展變化的觀察與思考寫成的這篇文章,同樣顯示了他的“見識與魄力”。請結合文本,從兩個方面談談作者的“見識與魄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對社會發展變化的敏銳發現和積極肯定顯示了作者的見識與魄力。作者通過對桐廬長街變化的觀察,敏銳地感受到時代前進的腳步;並通過對桐廬風貌的描寫,讚美與肯定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

(2)對改革發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顯示了作者的見識與魄力。作者筆下的櫻桃,雖未完全成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還是讓作者欣喜;櫻桃“飽滿地孕育著勢將迸裂噴發的生命的力”,預示著未來更大更多的收穫,作者對此抱有堅定信心。

(3)對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關注顯示了作者的見識與魄力。改革開放之初,人們更多關注物質生活的進步與變化;而作者卻從影院前人群興奮、專注的神情,景區內遊人激增的現象中,洞察到百姓對精神文化生活多樣化的渴求。

(4)大膽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顯示了作者的見識與魄力。作者賦予在古詩詞中象徵惜春的“櫻桃”以新的寓意,再借品賞齊白石的畫豐富其內涵,以此體現一種積極奮發的人生態度,謳歌當時那種堅實、健旺、充滿生機的時代精神。

(5)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關注和思考顯示了作者的見識與魄力。對桐君山歷史氣息的描述,對桐君祠重修的肯定,表現了作者對改革開放之初文化遺產傳承問題的關注;同時,對這些景點被遊客冷落的現象,作者也流露了些許遺憾。

探究散文主旨意蘊,著眼“神聚”,抓解題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