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唯一的昏君,在位11年,搞得內憂外患,自己卻棄都而逃

​有很多人說清朝的皇帝之中,大多數都是明君聖主,雖然有個別平庸的君主,但就是沒有昏君。其實嚴格來說,在清朝皇帝中有一位完全可以達到昏君的標準,他一共在位十一年,大清王朝在他手上變的內憂外患,早已沒有往日的盛世,而且在面臨外患之時,他不思抵禦,反而放棄都城逃跑。這個清朝皇帝是誰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他是清朝唯一的昏君,在位11年,搞得內憂外患,自己卻棄都而逃

咸豐皇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七位皇帝。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道光皇帝駕崩之後,被秘密定為皇位繼承人的皇四子奕詝繼承了大統,年號咸豐,史稱咸豐皇帝。咸豐皇帝繼位之前,雖然清朝經過道光時期第一鴉片戰爭的失敗,國門被迫慢慢打開,但並沒有影響清王朝的統治根基。咸豐皇帝繼位之後,也想革除弊政,重振清朝往日繁盛局面,可是由於他的種種失誤,導致清朝迅速滑向了深淵。

他是清朝唯一的昏君,在位11年,搞得內憂外患,自己卻棄都而逃

或許是命運不好,咸豐皇帝繼位之後不久,清朝內部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席捲了江南大部地區,形成了與清朝南北對峙並存的局面。可一說,這次太平天國起義是清朝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內憂,極大地削弱了清王朝的統治。當時,清朝八旗官兵已經腐朽不堪,咸豐皇帝為了平定起義,只好重用漢臣以及地方上的新兵武裝。可是,就在內憂還未平息之際,外患也接踵而來。

他是清朝唯一的昏君,在位11年,搞得內憂外患,自己卻棄都而逃

當時,西方列強為保護之際既得利益,要求清政府換約,咸豐皇帝的優柔寡斷和色厲內荏,最終釀成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一路攻佔大沽口、天津等地,進逼北京。這時候,咸豐皇帝竟然以“木蘭秋彌”為藉口,率領後宮嬪妃和親信大臣從北京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結果導致北京被英法列強攻佔,火燒了圓明園。

他是清朝唯一的昏君,在位11年,搞得內憂外患,自己卻棄都而逃

此後,躲在承德的咸豐皇帝迅速採取妥協措施,與英法列強簽訂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到了這個時候,沉迷於酒色的咸豐皇帝也差不多油盡燈枯,但他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的一個決策,為清朝的覆滅買下的禍根,沒有對子幼母壯的政治格局提前預防,結果導致了辛酉政變的發生,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開始了將近50年的掌權。以上種種,可以說咸豐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昏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