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如果取得幽雲十六洲,能改變被金朝滅亡的命運嗎?

歷史愛好者小何


不能,幽雲十六州不能改變國家命運,能夠改變國家命運的只有繁盛。

要知道,北宋滅亡之前,遼可是先被滅的。幽雲十六州讓北宋失去了長城天險,但幽雲十六州是被遼掌控的。最後的命運也可想而知,遼被金滅了。

宋朝最大的問題還是軍備不足,遼也是一樣,澶淵之盟後與北宋交好,逐漸失去了草原民族的尚武之風,最後被金的騎兵滅國。宋朝的步兵與金騎兵相比,更是毫無優勢可言,最終也導致了宋徽宗,宋欽宗等王室貴族被俘虜,史稱靖康之恥。


以史知今


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已經不需要過多的說明。

自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後,漢人政權喪失北方屏障,基本上被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壓著打。

事實上,北宋末年的時候,曾短暫的收復過燕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可是因為收復時間太短,沒能組織起有效抵抗。加上宋廷的腐敗,不善經營,還是被剛剛崛起的金國給滅了。

那麼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北宋建國初期的時候就收復燕雲十六州,還會不會被金國滅亡。

我認為不會。

首先,在北宋之前,還沒有哪個王朝在政治穩定的前提下,被遊牧民族滅國(五胡亂華也是八王之亂導致的)。這中間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功不可沒。

其次,如果北宋建國初就擁有燕雲地區,那麼都城肯定不會選在汴梁,四周無險可守,主要是因為漕運方便。為防衛京師,不得已養了大量軍隊,軍費大幅度上升,財政負擔沉重,卻又在裝備和訓練上跟不上。

再次,擁有燕雲地區,解決了防禦問題,北宋對遊牧民族的政策很可能由被動防禦改為開疆拓土,要擴張就需要武將,武將地位就會提高,加上北宋的經濟實力,重現漢唐雄風也不是不可能。

最後,世人都關注燕雲地區對北宋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對遼國的重要性。

燕雲地區是漢人政權的北方屏障,同時也是遼國的屏障。不僅如此,燕雲地區還是遼國重要的產糧地和人口密集區。

失去燕雲無疑讓遼國實力大打折扣,檀淵之盟怕是不會發生,遼國想要保持實力,就勢必會經營遼東,女真就很難崛起。

就算女真崛起,滅了遼國,可是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百年積累,金國也沒有實力那麼快就南下。

最最後,純屬調侃,如果北宋立國時就擁有燕雲地區,趙老大不會兩次北伐失敗,更不會有第三次北伐,也就不會有斧聲燭影,趙老二也就不會上臺,要知道,趙老大比趙老二要雄才大略的多。

綜上所述,如果北宋一開始就擁有燕雲十六州,只要不是昏招迭出,是不會被金國滅亡的。然而,王權沒有永恆,封建王朝撐不過300年這個歷史規律,就算是擁有燕雲十六州的北宋也不可能避免!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大家好,我是【洹水之上2020】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北宋取得的幽雲十六州,是否能改變被金朝滅亡的命運!

我認為還是要被滅國的!這是肯定的!

幽雲十六州

首先,一個國家的命運不能寄託在山河險峻上!

孟子曾經說過“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想憑藉山河的險要來固守,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

因為一百年後,強大的蒙古鐵騎,越過長城攻打金國,如串門似的,如入無人之境!不僅如此,蒙古遠征大理(雲南),安南(越南),跨海攻擊日本(因颱風搗亂,沒成),遠征歐亞大陸,那是山河能阻擋住的!

我們對比一下,宋朝和金國內部情況,你就可以判斷出,誰勝,誰敗?

宋朝國內:

皇帝:不理朝政,只顧追求個人享樂和個人藝術的提升,中國少了一個好皇帝,多了一個藝術家!歷史往往驚人相似,藝術天分高的帝王,往往因自己的愛好所連累!

大臣:文恬武嬉,奸臣當道,魚肉百姓!用岳飛的話,文官貪財,武官怕死,這國家也就快亡了!

百姓: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光一個“花石綱”就造成多少老百姓家破人亡,不反更待何時?宋江,方臘等好漢直接就反了!

宋江攻擊路線

再看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金國啥情形:

皇帝:雄才大略,一代雄主,從一個小部落的小酋長,一路成為大金開國皇帝!

大臣:基本都是武將,大家還沒有拉幫結派,形成小集團,一心都想為大金開疆擴土,獲得豐厚賞賜!

百姓:基本上都是士兵,他們都是亦農亦兵,沒事打魚,耕田,有事當兵,他們不僅在滅遼中得到好處,還依然保持著彪悍的戰鬥作風!

你說,咋打?

只有軍民一心,上下同仇,一致對外,才能抵擋入侵的鐵流!

金國入侵大宋後,因為格局不夠,不能把宋人看做自己的子民,而是到處燒殺、劫掠,必然大失民心!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如何對待百姓,百姓就會如何對待你!

攻滅大遼,為什麼金國會勝利,因為他是被壓迫者,他是和東北各個少數民族一起反抗壓迫,是人民擁護的正義之師。

而在這裡,它完成了一個逆轉,他是一個侵略者,是一個燒殺搶掠的土匪,必然引起漢民族的群起而攻之,一時大江南北,太行山上,到處是燎原之火,金國的大軍不得不步步後退,才保住一條性命!


洹水之上2020


燕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戰略要地,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北宋防止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便捷,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天然分界線,燕雲地區南下便是河北地區,這裡全部都是平原。如果越過燕雲地區南下,便沒有阻礙,可以長驅直入到北宋的都城開封,燕雲地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建立後,多次與遼爭奪該地。如果宋朝有燕雲十六州,是完全能夠改變被滅國的命運的,下面從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入手來談談。

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

燕雲地區北部橫臥著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 , 大山就是人們不可逾越的天險。從地形上看, 兩座山脈更像是兩座高大的城牆,兩山交匯處更像是一道牢固的城角” , 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優勢在這裡蕩然無存,燕雲地區是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線。另外,燕雲地區中部和南部還有兩條河流,這更是有利於抵禦少數民族騎兵的進攻。此外,河流還利於軍事後勤的供給,這就是第二道防線,但是宋朝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意味著少數民族的騎兵可以直接南下,毫無防線可言,從北宋數次出兵失敗可以看出,失去這塊地盤是十分不利的。

從燕雲十六州的經濟意義來看

燕雲十六州溫暖溼潤的環境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生產發展。從我國曆史上來看, 燕雲地區一直是我國農業經濟最繁榮、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這裡有著眾多的人口,契丹奪取燕雲十六州以後,這裡便成了它賦稅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大的兵源地,如果燕雲十六州在北宋手裡,那麼北宋的國力會更上一層樓,自然而然的不會被金所滅。

綜上,燕雲十六州對北宋的意義十分重大,對北宋而言, 燕雲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門戶。它是中原王朝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防線,燕雲十六州的 “割棄”成為影響北宋政治的一件大事, 直接導致了契丹和金對北宋在軍事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使得宋朝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如果據有燕雲十六州,那麼北宋可以憑藉自己龐大的國力出征北伐,統一天下,絕不會被金所滅


時光穿影


個人觀點:是可以的。我們先了解一下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區,總面積在11萬平方公里左右。是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使的以漢族為首的中原王朝深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北宋叢建國開始一直想著收回丟失的北部地區,無奈戰戰皆敗,無奈才簽下了澶淵之盟,為北宋換取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宋朝在當時處境是挺尷尬的,屬於前有狼後有虎的狀態。如果能收回燕雲十六州鞏固了北方的邊防,在南下掃平大理西夏等諸國。在掉頭與遼國決戰很有可能在次出現新的大統一王朝。(以上只是個人愚見,如有不妥勿怪。)




二道班一縱


封建王朝都有周期性。幽雲十六州不能改變北宋滅亡命運,但能改變北宋政局,防禦態勢,進而對整個社會文化政治等諸多方面都發生影響,這需要一個龐大的推算。鄙人可沒有這個能力。

不過,譬如幽雲十六州在手,北宋面臨的軍事壓力就會驟然降低,有山脈、長城的要塞防禦能力與蒙古草原方向的馬匹來源,北宋當然就不會淪落到依靠京畿堆兵以防禦遼國騎兵的窘境。

顯然,北宋招募83萬禁軍,50萬廂軍,還有大量的勇敢、效用、番軍,是嚴重的無奈之舉。如果軍費開支降低,財政危機不會那麼急切,或者就沒有王安石變法了。

因為北宋政治正確是收回燕雲十六州,封樁庫積累的錢財,文人的叫囂,武人的渴望都集中在了燕雲十六州。

可是,最大的問題是,有了燕雲十六州,北宋還是北宋嘛?

或者就沒有了發達的商品經濟,沒有了璀璨的文化?誰知道呢?

或者,遼國不會因為顫淵之盟發生墮落,或者墮落得更慢些,甚至絞殺了女真?


四川達州


不能。宋朝昌文堰武,皇權空前強大。這就造成皇帝的權力沒有任何制約,凡事均由皇帝一人決斷,國家命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故宋朝名將賢相輩出,奈何權力太小,發揮不了太大作用,對國家的影響微乎其微。權力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腐敗。不受任何監督和制約的皇權,隨著社會安定,經濟富裕而變得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既不想開疆擴土,也不想改善民生。如此一來,軍隊建設就會停滯不前,軍紀鬆弛,殆於操練,軍隊就會滋生腐敗,軍隊戰鬥力就會下降。所以北宋軍隊對外戰爭都是贏少敗多,面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威脅,只能以求和來自保。北宋經濟富裕,保暖思淫慾,於是從朝廷到民間都盛行奢侈淫逸之風。朝廷腐敗透頂,地方豪強就會無法無天,直接導致土地兼併嚴重,老百姓就會怨聲載道,跟朝廷離心離德。最後,皇帝就真的變成孤家寡人,對外被動挨打,對內不得民心。這樣的北宋面對新興的軍事化少數民族政權金,只能被滅。



外獨不存


說起北宋碰壁燕雲十六州的悲催仗,一千年來好些人都喊命苦,但只要比比明朝,北宋真不能叫命苦。功虧一簣的致命原因,就是宋太宗兩條不服不行的差距。

不過在說差距前,有個事也得替宋朝正個名:北宋開國的悲催仗,擁有強大戰鬥素質的宋軍絕不能背鍋。當宋太宗決心對遼開戰時,宋軍率先驚到燕雲遼軍的,就是爆表的戰鬥力,978年6月13日從鎮州出征,十天就殺到幽州,氣沒喘就殺的以逸待勞的遼軍屍橫滿地,俘虜抓了五百多。這哪裡是什麼“弱宋”?分明是百鍊成鋼的硬拳頭!

可為什麼拳頭這麼硬,最後為什麼卻碰的頭破血流?因為拳頭再硬,倘若瞎打亂打,最後也鐵定捱打。宋太宗首先比明朝差的遠的,也正是這條——戰略規劃能力!

這個差距,只要瞧瞧這次北宋的動兵過程,場面就無比雷:起初宋太宗還沒著急打,不料參知政事趙昌言隨口一句鼓勵“自此取幽州,猶熱敖翻餅耳”,瞬間給宋太宗打了雞血,一拍腦袋就下令出征。如此“彪”法,正如宋軍老將呼延贊開打前那句悲憤怒斥:此餅難翻。

而在宋軍將遼軍圍在幽州城後,御駕親征的宋太宗,攻城戰術三兩天換一套,各路部隊走馬燈般往上衝,大宋的“鐵拳”,就這樣變成王八拳亂錘,不單幽州沒“錘”動,反而被遼國戰將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一個突襲,師老兵疲的三十萬大軍全線潰敗。幾乎勝利在眼前的燕雲戰役,就被騎驢車狼狽跑路的宋太宗,親手摺騰到崩盤。

然而近四百年後,同樣滿懷國恨的大明鐵軍,面對一場作戰距離更長,敵軍戰略縱深更大且騎兵機動力更強的北伐戰爭時,明太祖朱元璋,卻早早設計了嚴絲合縫的戰略規劃:絕不像宋軍那樣傻乎乎直撲,而是先取河南山東,剪除強敵元王朝兩翼後,再利用運河水路優勢,重拳直撲元大都。元王朝高機動力的騎兵部隊,就被這步步為營的戰術,一下遏住了要害。於是幾乎就是蒙古騎兵滿頭蒙圈間,明軍波瀾不驚的推進,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比這戰略準備更能羞殺宋太宗的,卻還有明太祖高一籌的戰略理念。比起啃不動幽州就犯了軸脾氣,就知道在幽州城下乾耗,連打援都忘乾淨的宋太宗。明太祖卻是眼光更遠。明軍剛入元大都時,山西元軍主力洶湧殺來,眼看元大都岌岌可危。朱元璋卻是面不改色,堅決把重兵砸向太原,寧可元大都不保也不撤——丟了又如何?打回來就是了!結果元軍被乖乖牽鼻子走,只得半路折回來奔山西,反被明軍迎頭痛擊,殺的就剩十八人。

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如此戰略境界,宋太宗這一輩子,從沒鬧明白。但比這事更糊塗的,卻是他第二條致命差距:用人能力。

宋軍和明軍,開國時都是清一色的名將薈萃。而在986年,北宋再度發起收復燕雲的“雍熙北伐”時,參戰部隊更是明星陣容。而且當時遼國皇帝新喪,政局正是不穩,長點心的宋太宗,也搬出了三路進軍的合理戰術,東中西三大主力齊發,穩打穩紮前進。

如此強大攻勢,開戰就叫遼國招架不住,西路軍田重進部一氣狠打,陸續擊潰多路遼國精銳,接連拿下靈丘和蔚州。西路軍潘美和楊業更給力,以強大騎兵快刀狠斬,一舉拿下大同。如果說上次還是被打悶棍,那這次遼軍吃到的卻是連環擊,眼看崩潰在即。

可就是這關鍵時刻,宋太宗用人的毛病,卻似定時炸彈般爆發了。宋軍最精銳的東路軍主帥,卻是宋太宗無比信任,但毫無北方作戰經驗的曹彬。關鍵時刻更是私心作祟,為搶攻擅自更改作戰計劃,一頭扎進了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的埋伏圈,等於是遼軍最困難時送肉上門,結果被遼國騎兵一頓追打,數萬精銳浴血殉國,大好戰局瞬間反轉,只得全線含恨撤軍。

而生怕武將有二心的宋太宗,軍隊監控做到極致,打仗要發陣圖,主帥身邊配備監軍。結果就是他信任的監軍王侁,瞎指揮害死了抗遼老英雄楊業。而人強馬壯的宋軍,也在這場瞎指揮中傷亡慘重,從此對遼戰爭由攻轉守。曾經近在咫尺的燕雲十六州,從此可望不可及。

這般用人意識,正是北宋名臣田錫的吐槽:皇上您打仗就愛瞎指揮,將領們不聽是抗旨,聽了就戰敗,橫豎是個死。求皇上您給將士們指條活路吧。戰略水平可以提高,可是這哭笑不得的用人,足以斷送所有希望。

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素來被認為心機深沉的明太祖朱元璋,卻足以給宋太宗好好上幾課。首先是將領配備問題,在明軍與元朝的幾次交鋒中,最令元朝抓狂的,正是朱元璋精準的選人。比如元朝從漠南和河西兩線,對新生明王朝發起瘋狂反撲時,針鋒相對的朱元璋,在需要攻堅相持的河西戰場上,選擇了謀略型的戰將徐達掛帥,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戰場上,則是由擅長高速騎兵戰的李文忠一馬當先。

於是西北的定西血戰,面對王保保的龜縮相持,徐達以虛虛實實的應對,一場奇襲戰活捉八萬元朝精銳。漠南的草原野戰,面對元朝的輕兵遊擊,李文忠卻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風,一氣拿下元朝上都,氣的元順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大明江山,就此奠定。如果這一仗的帝王,替換成宋太宗,新生的大明王朝,命運細思極恐。

如此鮮明差距,留給今天的,更不止是痛惜欽佩,還有一個適用各行各業的奮鬥道理:用正確的人,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任何事業,必為贏家


西瓜歷史頻道


北宋如果取得了幽雲十六洲,還是改變不了被金朝滅亡的命運。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北宋軍隊的衰弱

北宋末年,外有與西夏和遼國的戰爭損耗了大量軍隊;內有梁山宋江和江南方臘的不斷進攻,使得北宋的綜合國力不斷下降。

戰爭前,都城汴京號稱有八十萬禁軍,加上邊境的邊軍,北宋軍隊應該在一百萬以上。但先是童貫與西夏的戰爭葬送了西軍的精銳。後來又因為和金國簽訂了盟約,相約進攻遼國,在白溝河一戰童貫率領的二十五萬大軍被遼國四萬哀兵擊潰,損失慘重。

在征討宋江和方臘時大量禁軍又損失殆盡,在金國進宮前北宋大批量的正規軍人消亡,使得面對金國的進攻一觸即潰。

二是金國軍事實力的強大

金國女真族崛起與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女真人軍隊戰力及其驚人,加上收服了大量的東北各族僕從軍,軍隊人數也數量龐大,彌補了本族人數不多的缺陷。

三是北宋朝廷的腐敗

滅亡遼國後北宋朝廷為了夢寐以求的幽雲十六洲,花費百萬貫錢從金國手中買下了遼國南京析津城並改名為燕京,但金國還是牢牢的把持著周邊的戰略要地。北宋朝廷還單純的幻想著金國遵守盟約,並希望通過把以前給遼國的歲幣給金國來保持邊境的安寧,完全不做軍備來防止金國。

結語

這樣的北宋能擋住如狼似虎的金國嗎?


六等三侯


應該不能,北宋的軍事力量薄弱是有歷史原因的。

晚唐五代藩鎮割據之禍

唐玄宗曾將大唐帶到盛世巔峰,又連續用人失察,在安史叛軍攻打潼關時逼迫哥舒翰出戰。為了對抗世家而設置的節度使制度,更是遺禍幾百年。宋初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強化禁軍,削弱地方軍力,為了防備禁軍又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這一政策讓北宋政權得到穩固,但軍隊戰鬥力難免受損。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版圖較之於唐代大幅縮小

幽雲十六州在遼國手中,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還有個西夏,大理獨立,這一點還要感謝元朝,否則連雲南都不是我們的,越南獨立。北宋既無天險可守,又無良馬可用。


北宋版圖


澶淵之盟為北宋提供了和平的環境

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歷來以搶奪農耕文明為生,遼在澶淵之盟後,一方面有一片可以種植定居的土地,一方面有了北宋的歲貢,兩國之間再無大戰,北宋的經濟文化得以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遼國在幽雲十六州設置南院大王管轄,蕭峰曾擔任這一職務。


澶淵之盟為宋遼帶來了和平發展的機會


聯金滅遼後,穩固的局面被打破

宋遼之間維持的政治平衡在遼國滅亡後不復存在,金國作為新崛起的民族,一窮二白,自然要搶奪一番,宋徽宗在這一問題上連連失策,出爾反爾,導致金國失去了與宋朝談判的耐心,宋朝在軍事上又無法取勝,最終釀成靖康之恥。


鎮江北固樓,南宋與金國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一朝,不乏明君名臣,卻始終未能收復失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遊牧民族政權在經歷了南北朝隋唐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積累和學習了統治經驗,遼金西夏都不再是匈奴那種掠奪式的烏合之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