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精確放療協和模式建立

北京協和醫院放射治療科在國內率先採用調強放療、三維近距離治療等新技術用於宮頸癌的放射治療,並建立起一整套規範化精確治療模式,12年來共診治2313例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回顧性研究顯示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達77.8%,局部控制率達86.9%,高於國際水平。該項目榮獲北京協和醫院2017年度醫療成果獎一等獎。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我國年發病率約10萬人,40~50歲是發病高峰年齡。早期宮頸癌患者多采取手術治療,中晚期患者佔宮頸癌患者一半以上,以放射治療和同步化療為主。北京協和醫院放射治療科張福泉主任介紹稱,“十餘年前,放射治療的外照射技術已經有了很快的發展,但在宮頸癌治療上還缺乏規範的應用,近距離治療技術更是與國外先進技術相差甚遠。為此,放射治療科在婦產科的支持下,長期以來在宮頸癌放療(包括外照射和內照射)的規範化和新技術應用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建立了宮頸癌精確放療的協和模式。”

宮頸癌精確放療協和模式建立

放療技術在近20年迅猛發展。與常規外照射放療相比,新出現的調強放療技術更為精準,高劑量照射範圍與靶區高度一致,可在給予靶區高劑量的同時,顯著降低周圍正常組織的劑量,從而提高治療療效,降低放療毒性。宮頸癌患者的子宮、宮頸及腫瘤會隨膀胱、直腸的充盈而發生明顯的位置移動,而且隨著治療後腫瘤的退縮,腫瘤也會發生移位。對於調強放療,這種位置移動會帶來腫瘤移出靶區而漏照以及周圍正常組織移入靶區而受到高劑量照射的風險。因此,在宮頸癌的根治性放療中使用調強放療是一項挑戰。2006年,協和放射治療科在國內率先探索在宮頸癌的根治性放療中應用調強放療。為克服相應的風險,在實踐中建立了一系列影像引導的精確放療操作規範,包括靶區勾畫和劑量確定、放療前的位置驗證、放療過程中的重新定位和計劃製作等,並在應用過程中不斷髮現問題並完善,從而為精確定位、器官位置驗證、治療重複性、劑量精確性等提供瞭解決方案。同時,不斷將近十年引入的新技術、新設備納入到宮頸癌精確放療體系中,包括容積調強放療、螺旋斷層調強放療等,設計了完善的放療設備質控流程,以確保治療質量的穩定性。

內照射是宮頸癌根治性放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療手段。內照射可將放射源放到體內,緊貼腫瘤部位,極大提高腫瘤照射劑量,達到治癒效果。傳統的內照射採用二維技術,對靶區的控制有明顯不足,局部復發較多,治療相關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協和放射治療科於2005年在國內最早開展三維近距離治療技術的臨床研究,並逐步應用於臨床治療。由於整體操作複雜且精細,科室對放射源的植入流程、靶區的確定、危及器官的保護和治療劑量方案的評價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宮頸癌精確內照射規範技術流程。在此過程中形成相關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針對傳統的二維治療,也通過增加影像引導和個體化治療計劃設計,改進治療流程,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減少了施源器位置誤差所致併發症的發生,建立了國內局部晚期宮頸癌治療的專家共識,更適用於國內為數較多的無法開展三維治療的醫院實施。

外照射和內照射相結合進行放療,可最大限度提高宮頸癌病灶劑量,保護病變周圍正常組織,使腫瘤局部控制率上升,併發症明顯下降。在放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同步化療,大大提高了整體治療效果。團隊回顧性分析了2006年至2015年共10年間治療的1433例宮頸癌患者,中位隨訪32.2個月,5年總體生存率達77.8%,局部控制率達86.9%。其中2B期和局部晚期的3B期宮頸癌的3年無病生存期分別達77.3%和60.1%,同步放化療的2B期和3B期的3年無病生存期可達到81.6%和65.4%,均高於國外文獻報道水平(55.1%~73.8%),而III度以上毒性反應發生率僅為3.4%,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婦科腫瘤雜誌》。

放射治療科探索形成的宮頸癌治療模式,除了特色突出的影像引導的精確照射和整體流程質控外,還為所有患者提供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針對腹膜後淋巴結轉移這一影響病人總體生存率的臨床難題,建立了篩選高危病人進行腹膜後預防治療防止淋巴結轉移的協和模式,並組織開展全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建立的規範治療體系除放療過程中的規範外,還包括治療前的評估和適應證選擇、治療後的評估流程,特別是建立了宮頸癌的隨訪體系,宮頸癌隨訪數據庫已積累達5000餘例。

放射治療科十餘年的宮頸癌系列研究,不僅將先進的放療技術用於臨床,為病人帶來了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培養了一批放療的碩博士人才,主持了多項全國多中心研究。發表相關研究的SCI文章十餘篇,核心期刊文章30餘篇。成功舉辦了7屆婦科腫瘤精確放療培訓班,併成為國內近距離放療培訓基地,在國內放療界形成了婦科腫瘤放療的領先地位。

記者 王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