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霸屏西安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演員演技尷尬群眾卻樂此不疲

很早很早以前,西安臺上映了一部本土特色“濃郁”的情景劇,劇中得演員也大多是國內外知名演員,上映之後口碑十分爆表,立刻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對象,也成為了學生們口口相傳的“搞笑佳作”,在西安娃心中的影響力堪比周星馳的電影,而劇中單是那一口濃濃的陝西話就讓人倍感親切。

曾經霸屏西安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演員演技尷尬群眾卻樂此不疲

可能是因為這部劇的成功引發的蝴蝶效應,之後沒多久不論是省臺還是市臺都開始上映一個個自制情景劇,大多是生活類情感類的劇情,一時間本地電視臺一到某個固定時間就上演著一幕幕“聞者流淚見者傷心”的都市/鄉村感情生活故事大集會,而且在記憶中這些自制劇播了很多年,甚至於它們是哪一年消失的都已經沒了印象。

如今,你還記得曾經在西安看到過的“神劇”嗎?

西安人的幽默細胞

要說西安人的幽默,其實也還是能拿得出手的,早些年享育全國的笑星也是有那麼幾位的,且來頭也都不小,比如那位精通傳統相聲“抱蔡明”的戲劇大師“傑森斯坦達”,也比如之前說的“西安虎家”的主角李琦老師。

曾經霸屏西安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演員演技尷尬群眾卻樂此不疲

被網友調侃的“巨星”

當然,“東施效顰”的典故相信大家都懂,有時候可以的模仿也不見得就是萬無一失的,畢竟很少有人能像某鵝廠那樣靠抄襲就把對手活活幹死,而西安虎家火了之後,似乎當年的那些製片人從中嗅到了一絲靈感,於是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讓全城人都為之“瘋狂”的“虎劇”系列和“碎戲”系列就“呼之欲出”了。

曾經霸屏西安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演員演技尷尬群眾卻樂此不疲

現在很難找到相關圖片了

那個年代沒有所謂的自媒體和Vlog,手機只能玩貪吃蛇,打遊戲也得去網吧,聊天靠qq,更別說網上追劇了;人們對於業餘生活的精神寄託也大部分靠電視來打發,那時候電視的影響力可謂是“一家獨大”,比現在的微博還要流行。

而就在那樣的背景下,我們西安娃能夠有幸欣賞到這些略帶搞笑而又讓人慾哭無淚的“神劇”,相信這些神劇也伴隨了很多人走過了學生時代。

這幾部“神劇”講了些什麼

要說起來,很多“70後”、“80後”一定都還記得那幾句朗朗上口的開場白:

“姑娘小夥包諞咧,《XXXX》開演咧!”


“回去看碎戲。”

“撒碎戲?”

“XX碎戲麼!”

如果說要設計廣告語,這幾部劇的編輯一定是大神級別的本土廣告大師,但要說起這些劇講了些什麼,恐怕也沒人能完整的敘述出來,畢竟瑣碎的劇情和不知道多少集的更新讓人難以記憶。

曾經霸屏西安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演員演技尷尬群眾卻樂此不疲

情景劇劇情中的群眾演員

不過這些劇集還是要說一說的,畢竟也是西安娃的一段難忘的回憶......

這些情景劇自開播以來,基本上圍繞著感情、婚戀、生活、日常瑣事來表演,劇集都是圍繞百姓生活來講,或是誰家媳婦吵架了,或是兩家子誤會鬧大了,總之過程一定要狗血,劇情一定要反常規,演技一定要尷尬,但凡能用不正常的行為來解釋就一定別用正常行為去演。

而劇中演員幾乎全程說方言,這些演員大部分都是群眾演員,拍攝場景也大部分都在街邊或者城中村、一般的招待所等地,而在那個人們“審美”還是初級階段的年代,這些情景已經算是貧民劇中的高規格了。

因為演員大多是群演,在演技等方面也不好抱怨太多,而劇情等方面就更不敢用現在的眼光看了,其實要說專業度,這些劇集要比我們想象中的“敬業”,就拿某碎戲來說吧:

演員大都是業餘演員參加演出,每集投資在3000~5000元。在西安拍攝的公司約有200餘家,主要參與制作公司有陝西娛浪影視、紅鷹影視、西劇影業、陝西友聯廣視、陝西大眾影視、一路陽光、弓弦工作室、光中影視、龍翔影視等。同時也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影視製作及表演人才,如導演米龍、郝剛、楊健力、王世斌、索峰、胡國濤、高士劍等,演員如葉敏、曹西安、葛晨光、卜剛、周翔、王彬、隋達麗、李錦榮等。

曾經霸屏西安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演員演技尷尬群眾卻樂此不疲

“表情做做,略顯浮誇”——這句話是星爺形容自己在“大內密探零零發”中的演技時所用,而在我們西安的這些自制劇中,似乎每位演員都被星爺所感染,都自帶了搞笑屬性,不論你是表演感情戲還是生活劇,各式各樣的演員都能讓你被那些生硬的演技所折服,我的一位大學學長曾有幸出演過這其中的一集,回來後在我們“強烈”的要求下硬生生的看完了自己演的那幾集,然後在我們的嘲笑聲中發誓這輩子再也不為“五斗米折腰”了。

這麼看來這些劇真的猶如人們口中的那般不堪嗎?

這些劇對周圍人的影響

說到這些自制劇,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有那麼一些讓人尷尬,然而在當時,很多人卻都爭先恐後去報名參演,而且這些劇集在相當一段時間都霸佔著我們的電視“黃金時段”。要說起來,這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何嘗不是件好事呢?

曾經霸屏西安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演員演技尷尬群眾卻樂此不疲

那時候我經常去一個同學家做客,而同學的爺爺幾乎每天下午到了點就要固定的去看,而在我身邊也有很多大叔大媽(甚至是我的學長)都參演過這部劇——誰心中又沒有一個明星夢呢?

就拿我那位學長來說吧,自小就喜歡錶演,上學時候也是學校劇團和街舞社的負責人,不管是在老師還是同學面前說話做事從不怯場,這條件在同學中算是相當不錯了吧,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優秀的表演者,在鏡頭前也顯得那麼的幼稚和可愛,可愛的讓他看自己演的劇都臉紅。

在經歷了那次拍攝後,學長也自曝說不適合做演員,還是老老實實讀書吧!

相信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其他群演身上過,大家都有個明星夢,然而明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當的,誰都想一夜成名,但背後的十年功夫是不能少的,因此很多人在演完後也對電視劇的拍攝和演員的日常有了一個較為深入的瞭解,也讓更多的普通人能夠走到鏡頭前面去展示自己。

曾經霸屏西安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演員演技尷尬群眾卻樂此不疲

片場圖片

我身邊的很多人在參演完後都說:

“這輩子再不演戲了。”

“太為難人了!”

然而也有人在演出結束後看到自己尷尬的演技時,會心一笑說上一句“演技還得提升呀。”

的確,這些劇的播出,雖然在口碑上讓人“完爆”,但確實老百姓展示自己的大舞臺,也讓更多人瞭解到了西安人“搞笑”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