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時聽說一位同事得了腸癌,很突然,請問得了腸癌有什麼前期症狀?

吾明施


常常有周圍的人被查出腸癌,大家會感到很突然、震驚,在很多人意識中癌症和絕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難免有些恐懼。腸癌是最近十多年發病率增高很快的癌症,現在每年新發病例大約40萬人左右,較十年前翻了一番!究其原因,與高脂肪、動物性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以及肥胖、久坐不動、飲酒吸菸等關係密切,只有一少部分病人與遺傳基因、炎性腸病有關。



那麼,腸癌有沒有什麼症狀來提示它的發生呢?很可惜,一般腸癌沒有明顯的症狀、體徵。更可惜的是,有一些症狀出現並沒有引起病人的重視,臨床上常常有人拖了幾個月、半年才來就診,肯定要糟糕些了。

85%的腸癌以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大多直徑1cm左右會癌變,這麼小的腫瘤對於腸腔來說佔據空間不大,即就是腫瘤表面一些出血也很少,混在糞便中也不容易被發現,因此大多腸癌早期是沒有明顯症狀的。若腫瘤長在直腸下端,距離肛門口比較近,較小的腫瘤可能會引起病人不舒服,比如下墜、大便固定一側的凹槽。

對於這種靜悄悄發生的常見癌症,該怎麼去應對呢?還是篩查!腸鏡是金標準!推薦40歲以上人群做1次腸鏡,根據相關風險因素定期複查,息肉性腺瘤變成癌大概是5-15年,提前干預。


因為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出現一些症狀的腸癌往往已經不早了,但我們還是得引起重視,不能以為癌症離自己還很遠,以痔瘡“糊弄”自己。對於膿血便、大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發生)、腹痛、腹部異常包塊等等情況去醫院看看,別自己想!科學抗癌,關愛生命!我是 ,感謝您的閱讀!


劉永毅醫生


陳醫生在讀高中的時候,我記得那是一個星期四晚上,我剛剛晚自習回到宿舍,就接到爸爸打來的一個電話,事情很簡單,跟自己家裡一直關係很好的一個伯伯,得了腸癌,當時在我們市裡面醫院已經被確診為晚期,醫生的意思也很明朗,回家,沒有多大治療意義,不出意外就是2-3個月的事,爸爸讓我這週末回家看望一下。

說實在話,那是陳醫生那麼近距離、那麼真實的接觸癌症病人,跟題主一樣很突然,同樣疑惑,為什麼好端端一個人就得癌了?怎麼就一下子生命就被判期了呢?這種等待,太殘忍了!

那是我也有過跟你題主一樣類似的疑問,難得這個伯伯之前就沒有什麼不舒服嗎?病不然不可能一下子那麼嚴重吧!

這樣的疑問在我走進大學,開始接觸醫學時候,我發現現實比想象的要殘忍,疾病原因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簡單,醫者最終目的確實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能讓更多的人預防疾病,尤其是對於癌症,大多數早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尤其是腸癌等這些空腔臟器的癌變,症狀更加不明顯,大家可以想想我沒腸道像什麼?

不就是跟我們家裡的下水道水管一樣嗎?當管內出現一些水垢汙漬的時候,我們是不知道的,最主要的它對我們下水道汙水的排放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哪怕有一點點影響,大家會觀察自己每天排出去的東西那些細微細小的變化嗎?肉眼幾乎不可見,甚至很多時候都是等到水管破裂,就像腸癌發生入血等轉移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噢,是喲,這個地方漏水了,而大家都知道癌症一旦發生轉移,往往都不輕,甚至就是癌症治療的一道坎!

所以,腸癌會出現讓你都感覺到腹部不適、便血、粘液便、消瘦、 乏力、 低熱等等症狀時候,其實它就像我們家裡下水道水管破裂已經漏水一樣,早已經髒臭不可控,嚴重多了,極少屬於前期症狀!


醫學小偵探


“李某,女性,48歲,大便帶血3個月,排便有下墜感,裡急後重,到醫院就診後,直腸鏡檢查距肛門12cm處可見一大小約3*3cm腫塊,菜花狀,質脆,易出血,病理檢查為直腸腺癌。”

“趙某,女性,65歲,低熱伴右側腹痛不適半年,查體:貧血貌,右側中腹部捫及6cm*4cm質硬腫塊,可推動,壓痛不明顯,入院後行病理檢查為結腸癌。”

腸癌是統稱,具體分為直腸癌和結腸癌。近幾年腸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病因均未能明確,可能和環境、飲食及遺傳因素有關。

早期的直腸癌病變僅限於黏膜,無明顯症狀,即使有少量便血,肉眼也不易觀察到,臨床上常見一些前期症狀有便血、排便習慣的改變、便前肛門下墜感、裡急後重、排便不盡感等。

結腸癌常見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性腹痛、大便次數多、帶黏液、全身營養障礙、貧血、消瘦、腹瀉及便秘交替、黏液血便等。

目前腸癌的5年生存率還是相當樂觀的,腸癌的早期和晚期的臨床表現有所差別,預後差別也很大。因此如果有以上不適,儘早到正規醫院,進一步檢查,排出腸癌,提高對腸癌的警惕,正確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非常必要的。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李醫生最近收治了一位因為肚子隱疼而來看病的病友,據說疼痛有一段時間了,而且還有消瘦明顯,食慾變差、大便帶血的情況,最後經ct檢查和腸鏡檢查明確了腸癌的診斷,這對於他來說很突然,就像晴天霹靂。

老百姓口中的腸癌,一般指大腸癌,也就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腸癌的發生,是多種致癌因素的共同作用結果,它並非一朝一夕突然形成的,因為起病隱匿,所以發現它的時候就是很突然的。以下李醫生介紹腸癌的一些基本症狀。

1、解血便或粘液血便。大便帶血或大便混血是大腸癌的經典症狀,很多醫生通過這個症狀,首先就會懷疑腸癌。早期腸癌可能這個症狀並不明顯,但在醫院的大便潛血實驗檢查裡無處遁形。大便帶血主要是因為結腸或直腸管腔裡的腫瘤不斷的長大,侵犯周圍的血管,反覆與大便殘渣摩擦,會出現腫瘤的滲血排出體外。但是解血便並不是腸癌的專屬,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息肉、痔瘡這些疾病都有可能會出現解血便的症狀。

2、解大便時發現性狀改變。大便性狀改變的意思是指大便變細或變扁,甚至有一些出現溝槽的現象,也可以是便秘和腹瀉相互交替。不難理解,腸癌發生大便性狀改變是因為腸腔內腫物壓迫而導致大便外形改變。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大便變得比以前更細或扁,那就要警惕腸腔裡面有腫物的發生了。



3、大便習慣的改變。大便是指既往是1~2天解一次大便的,近期出現一天幾次大便或好幾天才解一次大便,這種情況,要警惕腸癌的信號。


4、腹部隱痛或脹痛。臨床上發現80%以上的腸癌,都會有腹痛的症狀。主要是腫瘤不斷地長大,壓迫周圍神經或導致腸梗阻引起的腹部疼痛。

5、消瘦、食慾下降、全身乏力。這個主要與腫瘤是高消耗性疾病有關,又因為消化道出血而引起失血性貧血。患腸癌的病人大多是無精打采、食慾差、乏力等症狀。

以上是腸癌常見的症狀,但也不是說有了上述症狀就是腸癌,因為消化系統的疾病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腸鏡是發現腸癌的火眼金睛,根據臨床症狀,如果高度懷疑是腸癌,那就需要完善腸鏡檢查,必要時取病理活檢明確診斷。如果沒有辦法實現腸鏡檢查時,下消化道的鋇餐,也對診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當然了,腹部ct比鋇餐射線更好的選擇。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腸癌的治療效果有著突飛猛進的進展,但所有癌症的治療效果始終有限,特別是晚期腸癌,治療效果還比較差,所以不患癌是最好的。

預防腸癌刻不容緩。

1、高危人群定期檢查。李醫生建議,年齡大於50歲以後,有以下因素的,應該定期參加體檢。家族有患腸癌的人群、有結腸息肉的人群、有腸病的人群、長期便秘人群、不良飲食習慣的人群。

2、積極治療腸道原發病。腸道疾病,如腸息肉、腸炎、克羅恩病等疾病都會增加癌變的風險,特別是腺瘤性息肉,應該積極的治療,爭取儘快的康復,降低癌變的機會。

3、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病從口入,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預防癌症。據相關的研究證明,長期高脂肪的飲食增加患腸癌的風險,另外長期使用油炸類、燒烤等食物,含有致癌物質也會增加癌變的機會。適當進食含有纖維素的蔬菜和水果。

4、放鬆精神壓力,保持一個好心情。據國外的專家針對患癌的病人研究分析,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或心情鬱悶、焦慮的人群比較容易得癌症。


5、適當的運動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免疫力好、身體健康的人,很少有疾病侵犯,但一些瘦、弱、不鍛鍊的人群很容易就感冒了。所以當我們機體的抵抗力升高了,這樣有利於身體對抗所有的疾病。

李醫生堅持用最簡單的語言與大家分享醫學知識,為大家提供方便。關注李醫生告訴你,一起探討和學習健康知識,有問題的可以在留言區評論。你的點贊和評論是對李醫生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李醫生告訴你



1 大便帶血:此類帶血往往與大便混雜,這一點與痔瘡不同。痔瘡出現往往表現為點滴狀出血或噴射的出血,不與大便混合。當然與大便混雜性出血也可見於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潰瘍等病變;


2 排便習慣的改變:患者大便次數、大便的性狀發生改變。如腹瀉、大便變細或者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等;


3 貧血:這也是許多結腸癌患者容易忽略的症狀。由於惡性腫瘤自身具有消化身體紅細胞的特性,加之長期慢性失血狀態,一些早期結腸癌患者也會出現貧血的情況;


4 一些發生腸癌的危險因素: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結腸癌的風險為正常人的4-20倍,尤其是全結腸炎,其風險更高。此外,結腸息肉也是腸癌危險因素,一般來說結腸息肉在2cm以上或結腸存在3個以上的息肉時需要及時處理。直系親屬有結腸癌病史者也必須提高腸癌的警惕性。


由於腸癌早期與晚期之間生存差異巨大,提高對腸癌的警惕,正確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非常必要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江蘇省腫瘤醫院李楓。



腸癌多為結直腸癌,小腸癌很少見。一般來說40至50歲的人結直腸癌發病率較高。大多數結直腸癌在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如果有也不具有特異性。



結直腸癌幾個早期信號:

1.排便習慣的改變,出現腹瀉與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右半結腸癌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便血;左半結腸癌則多表現為排便困難,並隨病情的發展而不斷加重。

2.大便性狀改變,細便、 血便、 黏液便等。

3.消化道症狀,腹脹或消化不良樣症狀。其中右半結腸癌時,多為右下腹部不適或隱痛,很象慢性闌尾炎發作。

4.腹部包塊,50%左右的患者可發現腹部包塊,系腫瘤組織與周圍網膜、組織浸潤粘結所致,質硬,形體不規則,晚期結腸癌由於癌腫浸潤較甚致使包塊不易推動。

5.貧血及全身症狀,如消瘦、 乏力、 低熱。



所以腸癌重點在於預防和篩查:

40歲以上肥胖人群,有腸癌家族遺傳病史、腸道息肉、經常熬夜久坐的人,及時完善腸癌篩查。

40歲後,每年做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每5-10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在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升高且趨於年輕化的形勢下,篩查尤為重要。早發現、早治療可使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達90%以上。




醫學掃地僧


這個腸癌不是突然得的,只是你同事一開始並沒有注意,一直拖到後面嚴重了才導致的,因為這個腸癌一開始沒有及時發現,等你後面發現的時候一般已經是晚期了,下面來討論一下前期都有些什麼症狀。

1、腹瀉

腹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如果你是急性的話,那就是腸道被細菌感染,慢性腹瀉那就是我們的吸收功能被破壞了,假如是是慢性炎症和結腸運動過速


2、大便惡臭

排便就是一個排毒的過程了,雖然便便是有點臭臭,但若出現惡臭,那就要注意了,可能是我們腸道的毒素太多,因此,大便惡臭不要掉以輕心。

3、便血

便血是鮮紅色的話,可能是痔瘡引起的,如果便血不僅是暗紅色還有膿血,那很可能就是腸癌了,因此,請及時就醫。



什麼是食療


腸癌來臨前會有哪些表現呢?

1、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

腸息肉會堵塞腸道,所以腸息肉的人會經常出現便秘的情況,腸息肉越嚴重,便秘情況也會越嚴重。

當腸息肉惡變成腸癌後,腸內菌群變化,會導致腹瀉,表現出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的奇怪現象。

2、嚴重腹痛

生活中,腹痛十分常見,很多人會認為是普通的胃腸疾病,吃點止痛藥。

但是,一旦腸道發生癌變,十分容易導致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輕重不一。

當腹痛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時,也表明腫瘤在不斷惡化,一定要儘早就醫。

3、放屁臭

放屁是人體正常消化道排出的氣體,並且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屁一般是沒有什麼味道的,除非吃了一些洋蔥,大蒜等可能有一點味道。

如果無緣無故的放屁臭,或是經常這樣,那就說明腸胃的功能出現障礙,有可能有腸炎等疾病的發生。

4、消瘦多

腸道不好的人,莫名的消瘦,體重快速下降,要警惕癌症!

這主要是因為,腸道腫瘤會搶奪身體的養分,人體就會出現莫名的消瘦、體重下降,身體異常疲乏等表現。

另一方面,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一旦癌變,無法正常吸收營養,人體就會大幅度的消瘦。

5、便血

腸胃不好的人,出現便血或者是黑便,一定要引起重時!便血是早期大腸癌最明顯的警報信號!

排便時,血液糞便混合在一起,血液的顏色呈現出鮮紅色,很可能是大腸癌的預警信號,要學會區分痔瘡、腸息肉等症狀。

腸道不好的人,三種食物最好少碰!

1、外賣盒飯


大多數每天吃外賣盒飯的人,長期下來,都會感覺到自己胃腸功能減弱,食慾減退,或者是腹脹腹瀉的情況。

其實外賣比較危險的就是食物來源不清楚,衛生等標準很難達標,甚至還有采用地溝油來做菜的,所以能不吃就別吃了,或者是可以吃一些衛生比較好的商家的食物。

2、油炸肉類

如今現在各式各樣的快餐似乎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少香味十足的油炸食物更是受歡迎。

但是油炸食物在製作的過程中,需要浸入大量的油分,不僅容易讓人發胖,還可能增加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且肉類在經過高溫油炸之後,還可能產生大量的多環芳烴類物質,對腸胃的傷害較大,還可能引起胃炎、腸癌等消化道疾病。

3、未煮熟的菜

如果是肉類在未煮熟的情況下會存在大量的寄生蟲和細菌,在攝入人體以後,則會對胃腸道存在一些危害,產生腹瀉等情況。

一些青菜類的食物如果沒有煮熟則會比較硬,吃進去以後回導致胃腸道受損。

不想腸道癌變,做好四件事!

1、多吃粗糧

粗糧中的膳食纖維多,且比較全面,既有可溶性的,也有不被人體吸收的粗纖維,因此能夠起到非常明顯的通便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和預防便秘,減少結腸癌的發病率。

並且粗糧的熱量很低,且能夠在腸胃中停留較長的時間,使人產生飽脹感,所以它可以有效的幫助需要減肥的人,同時它也是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人的最佳首選主食。

2、多飲水

多喝水可促進腸道的蠕動,也可飲一些代茶飲,清腸毒。

腸道不好的人,兩餐之間,飲用黃苦苣根茶泡水。

提起黃苦苣,很多人知道它是源自歐洲的一種高檔蔬菜,其實這東西也是我國維族的一種習用藥材,只是入藥部分不是黃蘭菊的葉,而是它的根莖。

黃苦苣,其根中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主要是菊粉成分。

菊粉具有降血脂、降血糖、促進礦物質鈣吸收的功效,還能改善腸道菌群平衡,促進腸道排出更多毒素,有預防便秘的作用。

可調節腸道環境,對預防各種腸道疾病,維持腸道健康有益!

用其泡水,在清腸道的同時,還可起到養護肝臟、綜合調節脂質代謝的作用。

3、不久坐

劍橋大學跟蹤研究顯示,在2萬人中過早死亡病例中,久坐不動者所佔比例達22.7%。

而久坐也是導致腸道疾病,痔瘡,腸胃功能失調的主要因,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久坐的人出結直腸惡性腫瘤發生的風險可增加2-3倍,

長期久坐結腸息肉發生風險可增加1-2倍,長期久坐,特別是肥胖者久坐,形成膽囊結石風險增加4-5倍,

4、戒菸酒

菸酒無度,也會增加腸道病變幾率。

吸菸的年頭越長,結腸直腸癌的死亡率越高;而在女性中,風險性大約要高43%。

國外研究發現,每天飲酒男性的乙狀結腸癌死亡率,為不飲酒者的5倍。

因此,保護腸道,一定要戒菸酒。


健康小蜜蜂


腸癌,是近些年出現的高頻詞,和10年前相比,腸癌患者已經多出一倍

在所有惡性腫瘤中,腸癌發病率已迅猛上升至第3位,每年約37.6萬人被診斷為腸癌,平均每天約有1000人被確診!

腸癌本來是在中老年多發,但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近些年,一些年輕人也成了腸癌的目標。

身體有4個症狀,或是“腸癌”敲門了,儘早就醫!

1、多——便多、屁多、腹痛多

排便次數增多,一天上六七次廁所;放屁增多,每天排幾十個屁;腹痛次數變多,經常莫名腹痛,這些狀況頻繁發生,應警惕是腸癌來了。

腹痛是腸癌比較常見的表現,癌變越嚴重,腹痛越頻繁。同時,腸道腫瘤影響腸道菌群,因此可造成便多、屁多的表現,且每次排便後有排不淨的感覺。

2、臭——排便臭、放屁臭

一旦腸道長出腫瘤,就會影響腸道的吸收,菌群失衡,導致排便和放屁的味道都比較臭。

一般的屁是不會特別臭的。若不是進食大蒜、洋蔥、韭菜等含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或攝入過多的肉食而引起的,放出奇臭無比的屁時,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3、血——大便隱血、便血

腸道腫瘤破潰可引起腸道出血,這些出血可能和糞便混合在一起,肉眼看不出,但測試後會發現大便隱血,當出血比較嚴重時,也可能直接排出,也就是便血。

便血是腸癌最明顯的症狀,主要呈暗紅色。可與大便同時出現,也可能在便後出現。

4、少——食少、體重減少

腸和胃是相連的,腸道發生病變後,也會影響到胃,可能會出現胃口差、消化不良等問題。

伴隨著消化系統異常,人的體重也會迅速減少,突然的暴瘦是很多癌症都會出現的表現,腸癌也會出現短期內的大幅度體重減少。

這幾類人,是腸癌高危人群,需高度警惕

1、30歲至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者;

2、大腸癌高發區,主要是大城市內的中老年人;

3、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者;

4、有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遺傳性結腸病者;

6、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

7、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預防腸癌,保護好腸道,做好4件事:

第一件:多菜少肉,調整飲食結構

現代人的飲食結構以“肉多菜少”為主,對粗纖維攝入不足,就會增加腸癌的發生。

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寫到,建議成年人膳食纖維每天攝入量至少為25克,實際上攝入量遠遠不足,數據顯示,小於10克。

調整飲食結構,多菜少肉,更健康!

最好,一頓飯中含1/3主食、1/3青菜、1/3肉類,這樣營養搭配比較均衡,同時更容易控制熱量攝入。

第二件:預防腸癌,喝好3種水

水,是生命之源,補充身體體液,還有助於促進糞便排出,改善和預防便秘。

1、金蘭菊葉茶

金蘭菊富含一種特殊物質——低聚果糖,它具有改善體內菌群,排毒清腸、改善脂質代謝,降低血脂、調節機體免疫系統,提高免疫力、促進礦物質吸收等生物活性。

這種低聚果糖不能在人體小腸內消化吸收,但能夠被大腸中的微生物發酵,產生乳酸和短鏈脂肪酸。

人體內發酵會引起雙歧桿菌數量的增殖,具有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增強宿主免疫力,合成B族維生素,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減少腸道內有害物質的產生與積累,抑制細菌毒素的產生等生理功能。

2、蜂蜜梨水,潤腸道

雪梨帶皮,切塊,煮水後,加入蜂蜜,飲用即可。

蜂蜜梨水,可養陰生津、潤燥止渴,有助於潤腸通便。

蜂蜜,用於腸燥便秘、胃脘疼痛等。

梨也具有生津,潤燥,清熱的效果,還可以加快腸道蠕動,促進排便。

所以,二者一起煮水,可潤腸道,有助腸道健康。

3、木耳白菜湯水,排毒護腸

木耳泡發,小白菜洗淨,切段,同煮喝湯即可。

二者煮湯,清淡好喝,還有助於潤腸通便,對於腸胃的強健和養護,非常有幫助!

經常用二者煮湯喝,有助於排毒,可以很好的保護腸道。

第三件:適量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

養成運動的習慣,能提高身體素質,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加腸胃蠕動,縮短各種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時間,促進糞便排出。

最好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每日運動保持在30分鐘以上,以慢跑、跳繩、游泳等有氧運動為主。

飯後可按摩臍部,利於保護腸道。

藥王孫思邈提倡“食後即以熱手摩腹,能除百病”。

做法:

雙手搓熱後,捂在肚臍上,然後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

提醒,最好不要飯後散步,休息20-30分鐘再散步為宜,可邊走路邊摩腹。

第四件:“防大於治”,定期檢查

一般來講,高危人群的腸癌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倍以上。

高危人群,指以上4類人群、曾患腸道息肉或腸癌的人、有較明顯的家住遺傳史、超過10年慢性炎症性腸病者。

建議,50歲以上人群(沒有腸癌家族史的人),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一次腸鏡檢查;

有高危因素的年輕人,每3-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有家族病史的年輕人,腸鏡檢查開始的年齡應提前。

最有效的腸癌早期篩查是 大便隱血試驗 + 腸鏡檢查。

提醒:大便隱血試驗前3天內不要食用動物血、肉、肝、富含葉綠素的食物(如菠菜、青菜等),避免假陽性反應。

同時,也不要大量服用維生素C、或其他還原作用的物質,避免出現假陰性反應。


我是大磚家


前幾天,也是比較熟悉的人,突然在自己店面上貼出了轉讓的紙條,當時感覺比較奇怪。後來才瞭解到,原來男主人在醫院被檢查出患上了直腸癌,只能把店面匆匆轉讓。腸癌來臨讓人感覺非常突然,而一旦被診斷為患上癌症,很多人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腸癌,有哪些預警信號。

腸癌也就是大眾所說的大腸癌,主要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在我們國家,以直腸癌較為常見,其次是結腸癌。在全球範圍內,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均居第五位。大腸癌在西方國家發病率較高,近些年在我國也呈現上升趨勢。

大腸癌的發病率高於飲食有著密切關係,原因是膳食纖維攝入量不足有著密切關係。很多大腸癌患者在初期的時候往往有著長期便秘的情況,也有些人會出現便血或者腹瀉和腹痛的情況發生。如果您的身體也出現了乏力、消瘦不愛吃飯等情況,最好到醫院做相關檢查。

患上便秘,並非是百分百讓您患上腸癌,卻會增加腸癌的發病風險。飲食中高脂高蛋白,低膳食纖維,是腸癌的主要發病因素,而運動量少也會增加腸癌的發病風險。原因在於運動量少會減緩胃腸道蠕動,增加腸道和糞便中致癌物接觸的時間。

想要避免腸癌的發生,每天必須要保證足量膳食纖維的攝入量。膳食纖維主要存在於粗雜糧 和蔬菜水果中,別看白饅頭好看也要少吃,多吃點粗雜糧做成的主食有利於預防腸癌。

如果您對這個問題有好的建議,歡迎您在下方留言評論

我是王桂真,今日頭條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歡迎您關注【王桂真營養師】頭條號,一起聊聊健康,讓我們吃的健康,吃的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