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感慨: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SCI所支配,唯SCI論待扭轉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它是1961創立並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工具。在20世紀80年代末,SCI被引入中國,逐漸成為引導我國科研人員,特別是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風向標。

根據統計結果,截至2018年9月,我國高被引論文(2008年至2018年被引用次數處於各學科世界前1%)數量為24825篇,佔世界份額為17.0%,比2017年增加了23.3%,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中國的國際熱點論文(近2年間發表且最近兩個月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數量為842篇,佔世界總量的27.6%,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

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化學評論》《柳葉刀》等7種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被引次數超過10萬次且影響因子超過35)共發表論文10803篇,其中中國論文699篇,佔總數的6.5%,排在世界第4位。《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名刊共刊登論文5697篇,其中中國論文309篇,排在世界第4位(前三位分別是美國、英國和德國),比2016年上升1位。

院士感慨: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SCI所支配,唯SCI論待扭轉

SCI何以成為中國科學界的"皇冠"

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SCI引入考核體系,當時一篇獎勵1000元左右。南大前校長曲欽嶽對此解釋:一是當時國內學術界缺少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某些專業國內同行評議實際操作難度大。南京大學的這種創新,使得其SCI論文數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此後,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始競相模仿。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影響因子排名前10%的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的中國論文,以每兩年的速度增長。SCI收錄我國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總數目前已經穩居世界排名第二。

中國許多高校,尤其是重點院校,對一些大學排行榜並不看重,但排行榜的"數字依據"卻是互相比較的大致標準。SCI論文數量就是數字依據之一:哪所高校的SCI論文數量越多,它在基礎研究領域就越強,從而在大學排行榜上的砝碼就越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包括中國科學院等大部分高效無論是博士生畢業,還是職稱評定均與SCI掛鉤。就連中科院院士李國傑先生,也曾憤然的說過:"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國人愚蠢的想法)。" 陸大道院士也毫不諱言地指出:"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國家的SCI所支配。。。",可見,SCI在中國科研界的過熱現象,早已被很多有識之士批評。

院士感慨: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SCI所支配,唯SCI論待扭轉

Nature、Science、《柳葉刀》,"一篇可萬千寵愛集一身"

影響因子是用來評價學術刊物影響力的重要指標,這已經成為了國際學術圈的一個"高度認同",對於影響因子最高的,全球頂級科技論文Nature、Science、《柳葉刀》,已經被全球科學家奉為學術界的"Bible",Nature的影響因子經常在40左右,《柳葉刀》則經常在50以上。

院士感慨: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SCI所支配,唯SCI論待扭轉

前兩年震動中國學術界,新聞界的 "韓春雨事件",就是因為,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發明了一種新的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術CRISPR-Cas9發起了挑戰,這篇曾經震驚學界、被部分媒體譽為"諾獎級"的論文,發表15個月後,在質疑聲中撤下。

就在韓春雨發表該論文後,2016年7月7日,河北科技大學擬推薦韓春雨為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候選人。2016年7月13日,韓春雨當選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當年(2016)該子刊的影響因子值是43,比當時的Nature還要高(38.138)。

在高校,若能發一篇Nature、Science這種頂級期刊的論證,不但可以獲得鉅額獎金,還將獲得更多豐厚的回報。

SCI多產到底有多重要?

在科學界很多院士以高產SCI而著稱,但也有一些特例,雖然他們的所謂"可研成果"並不突出,但其創造的價值卻遠遠超過了那些以SCI數量和影響因子評價的標準。

院士感慨: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SCI所支配,唯SCI論待扭轉

例如,目前已經83歲高齡且擁有幾十年豐富經驗的鐘南山院士,在SCI上發表的文章也僅僅是百十來篇。而讓全中國人吃飽飯的袁隆平老先生,在SCI上發佈的文章數量也就僅僅為60來篇,因此當袁隆平被評為國家科技最高獎的時候,就曾引起學術界的爭議,原因竟是他沒發什麼"高質量"的SCI論文。

院士感慨: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SCI所支配,唯SCI論待扭轉

再讓我們看看,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從文獻計量角度來看,屠呦呦SCI索引的文獻和其他同學科的科學家相比,並不能看出其學術影響力有何過人之處,因此一直以來科學界也在質疑是否應該使用SCI來評估科學的影響力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佐證,很遺憾的是在今天的醫學界,仍然以發表SCI論文作為評職稱的主要指標之一,屠呦呦的獲獎無疑是對這種標準的巨大諷刺。

高福,最好學的院士,SCI專業戶

院士感慨: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SCI所支配,唯SCI論待扭轉

而現今59歲,集多個院士於一身的高福院士,自1979年就考入山西農業大學,學習獸醫後,開啟了開掛的人生。

1979年,高福進入畜牧獸醫系獸醫專業學習 ;1983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後進入動醫學院,攻讀研究生;1986年,畢業獲得碩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91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1994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1995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1999年,前往美國博士後。

近20年的學習生涯中,高福院士一直在進步,截至目前所發表的論文已經500篇之多。可見他能夠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與其SCI的多產有莫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