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牛氣博導,曾在百家講壇上走紅,32歲才考入大學十分勵志

河南大學牛氣博導,曾在百家講壇上走紅,32歲才考入大學十分勵志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這句成語來形容王立群先生再合適不過了,對於17、8歲就邁入高考行列的大學生而言,在32歲才考入河南大學的王立群先生已經算是大器晚成

但和尋常大學生不同的並不僅僅是年齡,王立群先生被稱為“河南大學最牛博導”,並且曾經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走紅——百家講壇。

“百家名師”

百家講壇雖然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已經過了當初最輝煌的時期,但它自十多年前開播便火爆全國,甚至許多中小學生的寒暑假作業中都包括觀看這檔節目,而它的成功並不僅僅是優秀的策劃和經典的宣傳,更是因為有出色的名師加盟而產生的化學作用。例如王立群老師的搭檔易中天、閻崇年在百家講壇的盛名中功不可沒。而王立群老師自然也是其中一員虎將,他以講宋史、史記而出名。

“王立群讀史”甚至一度膾炙人口,口口相傳。在厚重蒙塵的歷史面前,王立群老師卻能將晦澀難懂的古文攤開,猶如書卷般展現在觀眾面前,他不僅學富五車,更能將這萬般學問化成生動流暢的語言,清晰的表達出來。

河南大學牛氣博導,曾在百家講壇上走紅,32歲才考入大學十分勵志

倘若沒有對王立群老師有深刻的瞭解,我們很難想象,這位從百家講壇中走出來的名師,並沒有和其他的許多講師一樣,畢業於985或是211的高校,甚至在他當初的介紹中,他連大學這一欄都是空白,但他最終還是憑藉著自己對學識的渴望和才華成為了“河南大學最牛博導”。那麼,身為“百家名師”且勤奮有才的王立群先生,為何沒能考上大學呢?

命運三折

其實早在1965年,王立群先生便參加過高考,在那個志願幾乎等於成敗的年代,甚至由於考試的感覺很好,王立群先生信心滿滿的考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但就在這時,他遇見了人生中第一個轉折點——政審。由於政審的原因,王立群現先生沒等發榜就到開封市一家小學當起了代課教師,錯過了自己的第一次邁入大學門檻的機會。

來到開封的王立群先生,在這裡一待便是十四年。七年小學,七年中學

他在小學教書的7年時光中,幾乎包攬過全部的教學科目,他教過語文、數學、書法、美術,甚至還教過音樂。為了教音樂,幾乎沒有接觸過樂器的他,硬是用一星期的時間學會了腳踏風琴。也是在這裡,他撿到了學校唯一一本

《史記》,這是他與史結緣的開端。

河南大學牛氣博導,曾在百家講壇上走紅,32歲才考入大學十分勵志

原本人生的軌跡即將這樣平淡下去的王立群,迎來了人生中第二次轉折的機會,這一次,命運給他的不再是遺憾,而是幸運。1978年國家恢復招收研究生,王立群當機立斷下了考研的決心,並決定就近報考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雖然在77年時32歲的王立群已經有機會靠近大學校門,但由於年紀和學屆問題,他最終走了研究生路線。雖然人人都知道高中生直考研究生困難重重,不僅是沒有教材,無大學課程打底,更是因為當時參加考試的人年齡層參差不齊,不少人工作繁忙。但王立群先生一個一個克服了這些困難,他的一腔熱血和決心,無人可擋。

沒有教材,那就去借;沒有人教,那就自學。

他先向單位同事借了一套西安交通大學的工科《俄語》教材,撿起了十四年學習的語言,僅在大半年的學習後便成功考過。而當年的政治考試也是如出一轍,王立群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開始啃起了開封市委組織部發的三本政治經濟學宣傳小冊子,一天一本。第四天,則是看了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在政治課僅僅複習了四天的情況下,他拿下了91.5分的高分。最終,他順利進入了河南大學。從78年開端到現在的40多年光景裡,王立群先生和河大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在河大任教期間的王立群成為了文學院的教授博導,帶出了一屆又一屆優秀學子。

河南大學牛氣博導,曾在百家講壇上走紅,32歲才考入大學十分勵志


王立群先生提起那段時光時常說:“來到開封,來到河大,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邂逅。”

原本應該在河南大學安度餘生的王立群先生,在2006年,突然迎來了人生中第三個轉折,他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開始講述講述“王立群讀《史記》”

的系列人物,這一講便一發不可收拾,後來還出版了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勵志人生

人們驚訝於他對歷史通透的理解,可是他自己卻說:“真正讓我讀懂《史記》的,是現實。”也許少了人生的三番波折,他就會錯過歷史,也不會有如此深厚的理解。命運為他關上了一道門,給他製造了一個遺憾,可是當命運打開一條窗縫時,他卻順著其中找到了光明。

艱難的經歷成為了他的養料,十四年被改變的軌跡也未能將他擊垮,在這樣的人面前,他不火,誰還能火?

河南大學牛氣博導,曾在百家講壇上走紅,32歲才考入大學十分勵志

最終,憑藉著百家講壇節目的火遍全國和過人的學識,王立群老師成為了河南大學中最有名的博導,可他從未因此而自滿。儘管已經到了退休年紀,王立群老師的身影仍然活躍在河大的學校之中,他愛這裡,愛河大的滄桑優雅,也愛它的底蘊深厚和波瀾不驚。

他說:“河南大學註定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是的,也許早在十四年前,這個安徽出生的小夥,從錯失了清華大學的土木工程後,來到了這裡,就註定和歷史結緣,和底蘊結緣。他對河大的深愛是他期望用自己的餘生之力來回報母校,他對歷史的深愛是期望經過自己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傳達中國前史。

這位已經年過七旬的老師,如今仍然筆耕不輟,堅持通過自己的筆來書寫前史華章,從未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