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實意還是暗藏陰謀?

梁小勿猜


我認為,劉備的白帝託孤,不是暗藏陰謀,也不是完全的真心實意,而是善用心機,真心託孤。

我這樣說,理由有三。

第一,託孤時劉備已屆垂死,沒有玩陰謀的精力與時間。

據《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描述,劉備伐吳大敗之後,未返成都,避居白帝城永安宮,悔恨成疾。章武三年夏四日,劉備夢見關、張,醒來之後,自知不久於人世。遂遣使至成都,召孔明、李嚴、劉永,劉理,速到白帝城。二十四日,即孔明進永安宮見駕當日,劉備寫完託孤遺招,辦完託孤諸事,囑咐眾官"願皆自愛"後,隨即"駕崩"。由此可見,劉備當時確實已屆垂死,能堅持等到孔明,囑託完後事,已是難得,哪裡還有心思和精力玩陰謀?

第二,劉備很有識人之明,不可能蠢到在孔明面前玩陰謀。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在識人用人方面很有一套。例如:在關羽還是一個推車賣棗漢、張飛還是一名殺豬賣肉屠夫、趙雲還是一名白馬義從的時候,就識其勇而結交;又如:對後來失街亭闖下大禍的馬謖,他在垂死託孤之時,還囑咐諸葛亮,"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對諸葛亮,劉備更是識之重之。不惜三顧茅廬相請,以丞相大權相托,命自己的兒子、未來的皇帝以父亊之。就是看中了他的才智,哪會不知道諸葛多智而近妖的歷害?哪裡會蠢到在諸葛亮面前玩陰謀?

第三,劉備的風格不是是以陰謀馭人,而是以陽謀馭心

例如關、張、趙講義氣,劉備便與關、張結拜了兄弟,同食同宿。同趙雲雖然沒有結拜,但也是視同兄弟,很多讀者甚至把他當成了劉關張的老四。這便使得關張趙等人不僅自己忠心,為劉備賣命到死,他們的子女也同樣為劉備或劉備的兒子賣命一輩子。

劉備善於識人,他知道,諸葛亮雖然多智,但也有喜好權勢、愛重名聲等弱點。於是便從這些方面著手,三顧茅廬請孔明,剛報到便委以軍師重任,後來更委以丞相之職,軍符令信、軍國重權,全部交託,使諸葛亮名權雙收,畢生忠於蜀漢政權。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更是用恩義、名權,去梱牢諸葛之心。託孤時,劉備先是讓孔明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說:"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其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亊相托"。

然後,劉備又招來群臣,當眾寫了遺招遞與孔明,同時交待:"煩丞相將召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

之後,劉備又執孔明之手說:"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十倍曹丕,必然安邦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把孔明激得泣拜於地,叩頭流血,發誓竭誠相輔,以死相報。

最後,劉備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劉永劉理兩個兒子同拜孔明,當眾分咐他們說:"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並喻告眾官:"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不可怠慢,以負朕望"。

一個現任皇帝,向自己承認錯誤,且命未來皇帝以父亊之,凡事需受自己教育,不可怠慢。這是何等的榮耀、何等的權勢!諸葛亮怎能不躹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他不僅自己累死在征戰途中,他的子孫,也是為蜀漢力戰而亡。

劉備的託孤言行,收穫了諸葛亮的忠心。但劉備所為,並非全是真心實意。至少,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是假心假意。否則,他為什麼不寫在聖旨之上?不與託孤之語一起說?而是要拉著孔明之手、以交流“心腹之言"的形式說?他的目的,其實就是要進一步激發孔明的忠心。

所以,我認為,劉備的白帝城託孤,既不全是真心實意,也非暗藏陰謀,而是善用心機,真心託孤。其中的"心機"如果屬於謀略,那也應算陽謀而非陰謀


跛翁


託孤是英明之舉

劉備能戎馬一生,一身布衣,到做到皇帝。識人用人御人之術,豈敢小看?

古人云,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託孤,骨子裡就是希望諸葛亮放開手腳去幹。也是最英明的選擇。

1800年的古樹,現在還長在我家鄉的定軍山下的武侯墓內,它們可以證明。經常去武侯墓,從古到今,歷代皇帝都給諸葛亮封侯拜相,作為臣子的學習榜樣,諸葛亮的墓,從古到今也沒人去挖過,沒人去盜過。能做到如此者,非常之難。

諸葛亮六出祁山,很多人說勞民傷財,如果蜀國不打,早都亡國了。俗話說:忘戰者危,好戰者亡!但另外一個佐證了劉備託孤的英明之處,諸葛亮老人家54歲死在今天陝西寶雞五丈原,埋在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武侯墓中,活活累死的,操心死的。也落得千古良相的美名!

最後蜀國滅國劉嬋投降做的一個,安度餘生也不容易。樂不思蜀!

這是兩個人的明智之舉。



鼻孔不朝天


三國裡的劉備看似忠厚老實,對諸葛亮十分放心,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他,但實際上他真的對諸葛亮是全無保留的信任嗎?其實並不是,他還是在很多地方都對諸葛亮處處提防。

最典型的能看出劉備心眼多的例子就是,他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歷來對劉備臨死前與諸葛亮說遺言時的想法有兩種觀點。一是劉備真心的想讓賢,就是他覺得自己兒子確實不成器,劉備對諸葛亮也是十分的信任,他希望如果自己兒子將來做不出成績的話,諸葛亮能夠自己取代他當蜀國的皇帝,劉這樣說是發自肺腑的,全部都是內心的真話,並沒有半句虛情假意或虛與委蛇在裡面。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說劉備此人十分疼愛劉禪,當然想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他其實是在試探諸葛亮,如果說諸葛在回答上稍微有一些錯誤或露出想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時,就會讓他人頭落地,同時也為了逼迫他表態,讓他保證即使劉備死後也一定會對自己兒子劉禪無比的忠誠。

其實根據書中描寫的劉備那時的託孤狀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是以一個經歷了戎馬半生看透了一切的老人的身份來說的,那時候他的心是十分的淳樸素淨,只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給諸葛亮和旁邊的兒子以及蜀漢的大臣們聽。

在很久以前,劉備確實曾經考慮過要防止諸葛亮一家獨大,所以他通過在諸葛亮的旁邊安插一個人來監視他。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嚴。諸葛亮對於劉備的想法也知道得很清楚,所以說他對李嚴十分尊重,李說幹啥就幹啥,從來不和他對唱反調。但是孔明也有自己的逆鱗,那就是北伐。如果李嚴一旦違反了北伐的政策的時候,諸葛亮就會不顧劉備的面子,強行對其動手。

那既然劉備對他這麼不放心,為什麼不在他旁邊安插一個更強大的阻礙呢?其實劉備也明白,現在蜀國已經完全離不開諸葛亮了,自己的兒子沒有能力,要想讓蜀國能夠在另外兩個國家的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發展下去,必須依靠諸葛亮的才智。他這麼做無非是想避免蜀國遭到更大的內耗而已,但是他還是對孔明有所提防,所以給李嚴安排這麼一個四不像的職位。

李嚴被諸葛亮殺了之後,劉備就考慮再三。他覺得如今只有無條件信任諸葛亮這一條道路了,所以說他把一柄尚方寶劍交給了諸葛亮手上,讓自己的兒子劉禪認他為亞父。雖然說劉備在以前曾對諸葛亮有所猜忌,但臨死的時候對諸葛的確是無條件的信任,或者說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意思是說我現在已經沒有能力了,我的兒子本事也不行,我把蜀國的未來全部都交給你,你是願意忠心輔佐我兒子也好,或者願意取而代之也好,我都沒有任何意見,也沒有任何的辦法。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萬萬不可能在他託孤的時候在四周埋伏刀斧手的。如果說他要設計殺諸葛亮的話,那前面一直做戲有什麼意思呢?剛做完戲就把對方殺了豈不是多此一舉呢?

而且諸葛亮十分的聰慧,只要一點蛛絲馬跡都可以讓他看出很多端倪。如果說諸葛亮知道了這件事,那麼將來他怎樣面對劉禪呢?他還能夠忠心耿耿的輔佐他嗎?或許本來他心裡有這個打算一直當忠臣,但知道最後件事後反而心生二心,心想我如此忠心耿耿,你卻佈局想殺我,那我就如你所願,讓我諸葛氏來當蜀國的皇帝。那劉備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個人覺得,當時的蜀漢和諸葛亮,已經誰也離不開誰了,。而且劉備分析諸葛亮是那種十分講究名譽的人。他不會冒著被天下人唾罵的風險來改朝換代。諸葛亮對劉備也是十分的忠誠,沒有辜負他的信任,他一直以來的鞠躬盡瘁,一直北伐,最終心血耗盡,病死在五丈原這個地方。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都奉獻給了劉備、奉獻給了蜀國。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阿輝看歷史


對於《三國演義》有所瞭解的一般都會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這件大事,也就是劉備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還把所有的權證都交到諸葛亮的手中。劉備曾經就三顧茅廬情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打下江山,如今又再次將兒子也交給他,難道他就如此信任他,不怕他謀反嗎?。


第一,劉備具有看人的才能, 俗話說英雄起於草莽,謀士出於江湖。劉備就是這樣的英雄人物,由於在亂世前半生中先後和公孫贊、董卓、袁紹、曹操、呂布、袁術、孫權、漢獻帝等人相處。 所以經歷了很多,也就磨練出來了識人、用人的眼光。 劉備的各個鋪作:劉、關、張、趙、諸葛等都是在戰爭中相識的。 在這些人之中,諸葛亮 是劉備的最重要的功臣,小編覺得,要是劉備連自己一直以來最重用的人都不能相信了,那麼他的國土早就不屬於自己了。


二,劉備集團中內政型人才缺乏 劉備集團在早期只有麋竺、孫乾等聊聊幾個文臣,極度缺乏戰略型謀士和內政型人才。 所以劉備寧遠得罪劉表也要在荊州大量招攬人才,諸葛亮就是這一時期被劉備三顧茅廬請求出山的。 而且諸葛亮的確完美解決了劉備戰略和內政問題。 在託孤一事上除了諸葛亮,其他備選方案都風險極大。


三,諸葛亮在蜀地沒有根基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但是經過戰亂,諸葛氏居家難逃荊州,雖然在荊州和荊襄氏族關係錯綜複雜,但在蜀地卻是水上浮萍,沒有多少根基。 同期託孤的法正是劉備一個備選人物,但是法正投靠時日太短,更是蜀地望族,僅這一點就不能讓劉備放心。


四,劉備根基尚在 劉備、曹操、孫權作為三國開國之人,都有自己核心班底。 司馬氏能篡曹,是因為曹氏忠臣在前後幾次事件中被清洗殆盡,曹氏幾代皇帝都短命的原因。 劉備雖然戰敗身死,但核心班底沒有受損,完全能撐起蜀中割據的局面。


五,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作者羅貫中對於蜀漢有著一種奇怪的喜好,對於劉備的定位也是忠厚溫和,禮賢下士。而劉備往往很出色的完成了這樣一個角色的表演,對於收買人心是運用嫻熟的了。在三讓徐州中,劉備力辭徐州牧的職位,不肯接受陶謙的讓位,最終在‘萬般無奈’下才‘勉強’接受。在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劫持到許都後,劉備嚴厲批評了糜芳的建議,‘慷慨’的放徐庶離開,讓徐庶感動的一塌糊塗,即便是進了曹營也是一言不發。在長坂坡裡,趙雲為救阿斗殺的七進七出,劉備便當著趙雲的面將孩子摔在地上,說道“為了你,差點害我損失一員大將”。


六,縱觀歷史,歷朝歷代都不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漢朝的開國將領韓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呢,那些事件基本上都是發生在國家安定,邊境無事的情況下發生的,但是,在蜀漢後期,朝中無人,因此劉備是不可能去殺諸葛亮的,除非他想將自己拼死打下的江山拱手送與魏、吳。因此小編覺得,那些所謂的白帝城託孤的陰謀論,是不可能的事。

諸葛亮的拒絕真的是十分機智的,也突出了他的才高行厚。最終劉備將兒子和王朝交給諸葛亮手中也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小編覺得,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的。


木札


劉備的白帝城託孤是摻了水分的真心實意,為何這樣說呢?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是這樣描述的:“先主病篤,託孤於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實際上劉備白帝城託孤是託了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李嚴何人?與諸葛亮不同,李嚴是東州集團的代表,也就是說諸葛亮和李嚴是不屬於一個派系的,劉備的這一安排雖說有拉籠東州集團的意思,但同時估計還有掣肘諸葛亮的想法在裡面。託孤於兩人,而不託孤於諸葛亮一人,說明劉備對諸葛亮還是不太放心的,所以說是摻了水分的。

那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到底是不是真心實意呢?也是有的,我們首先來看看劉備臨終之前蜀漢的狀況,經過夷陵之敗,蜀漢元氣大傷。那些劉備曾經頗為倚重的謀臣武將,比如法正、劉巴、關張黃馬等都一一死去,剩下的還有點兒威望的,除了諸葛亮,就只剩趙雲、魏延了。魏延常年跟隨劉備出征,深受劉備器重,但魏延畢竟只是個行軍打仗的將領並不適合託孤,趙雲一樣。能夠擔任託孤大任的也就只剩下諸葛亮了。

更何況劉備也深知劉備集團作為外來者,蜀地人心浮動,必須要一個有治國能力的大臣穩固內部統治,遍觀蜀漢陣營,諸葛亮無疑是最合適的。所以說,劉備是隻能託孤於諸葛亮,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又想託孤於諸葛亮,但又不放心諸葛亮。於是,劉備為了以防萬一,做了兩件事:

  • 第一件便是前文提到的“摻水分”的方案;

  • 第二件便是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得那通話,什麼劉禪不行,你就取而代之,這話誰能信啊,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怎麼捨得拱手讓人,這明顯是激諸葛亮忠心於後主劉禪麼。

因而說,劉備白帝城託孤並沒有暗藏陰謀,只是對諸葛亮有點兒不放心罷了。


混沌聊史


我認為是暗藏陰謀。

當時孔明並不在劉備身邊,而是在處理其他事情,如果劉備真心託付,並不需要刻意把孔明調回自己身邊,只需要留下一道聖旨即可。

他之所以多了這道程序,只是為了試探孔明是否真的那麼忠誠,劉備在面見諸葛亮之前,很有可能在附近已經埋藏好了殺手,只要讓他發現諸葛亮動機不純,馬上就會下令讓這些殺手幹掉諸葛亮。

《三國志》中記錄過這對君臣之間有過特殊的溝通,劉備說孔明的才能已經足以安邦定國了,但是卻拿孔明和曹丕對比。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曹丕是怎樣的人物,那可是謀權篡位的大人物啊!曹操還在世時,雖說架空了皇帝,但是卻並沒有謀害皇帝。

可是曹丕卻比他父親更加狠心,直接殺死了漢獻帝,自己上位。在劉備眼中,自己也是漢室宗族,而蜀國也就等於是漢室皇朝的延續。

咱們再來看看劉備臨死前的安排,他讓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但是卻並沒有讓李嚴凡事聽諸葛亮的話,而是給他們分別安排了任務。諸葛亮在中央掌握朝政,李嚴就負責率領軍隊抵禦東吳和魏國。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李嚴的手裡同樣掌握著軍政大權,他之所以這麼安排,極有可能是想要李嚴制衡孔明。要知道孔明的生活非常清廉,兩袖清風,滿心為蜀漢皇室,幾乎稱得上完美之人。

再看看李嚴,雖說能力也有,但是此人卻特別注重物質享受,和其他大臣之間經常發生口角。兩位大臣的風格相差如此之遠,自然也存在了某些意見,他這麼安排,自然不用擔心兩位大臣合謀奪取江山。

除了這一點之外,也可以從另一件事情當中分析劉備。劉封在十六歲那年過繼給了劉備,然後跟著劉備轉戰於各個戰場之間,立下了諸多戰功。在拿下了益州之後,劉封被封為了很高的官職,也可以說是一個少年英雄了。既然已經成了劉備的兒子,按理也是可以繼承劉備江山的,劉備也曾經問過臣子們的看法,可是那些老油條都不敢回答。

劉封最終被劉備定了兩項罪名而殺死,其一是孟達叛變,其二是關公在丟失荊州的時候沒有及時相助。

實際上孟達的叛變和劉封之間並沒有多大關係,劉封最多隻能算失職,完全達不到砍頭的罪名。至於救援公關一事,當時劉備自己都沒有派人救援,卻把責任推到劉封身上。

而且劉封手上的兵力並不多,還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一旦出兵援助關係,說不定不但不能成功,反而連自己也搭進去。

幾件事情加在一起,說明劉備在繼承人的人選上早就思考過了。而且自己兄弟的意思也非常明白了,再加上孔明的勸說,所以才會在劉封的犯錯程度遠不到砍頭的情況下砍了他。

諸葛亮對蜀漢的威脅程度並不亞於劉封,所以劉備在託孤事件上應該並不是真心的。他口口聲聲說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卻又把兵權給了李嚴,很顯然是給諸葛亮添堵的。




生活大話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備受人們喜愛。有人從小開始便讀三國,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聽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的書文。不過,小時候讀三國看的是故事,長大後,才發現魏蜀吳三國爭天下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故事,反而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不同的深意。


今天的提問問到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究竟是真心還是假意?其實這的確是劉備的真心之舉。非要說他此舉摻雜著哪些陰謀的話,頂多是因為他自己有些私心,希望蜀漢能安穩的存活下去。那麼,能令蜀漢不在自己死後就立即分崩離析的人,大概只有諸葛亮一人。所以他要把劉禪和蜀國託付給孔明。為什麼說此時劉備只有這一條選擇呢?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俘虜,拒不投降,被殺。雲長之死,可謂斷劉備一臂。桃園結義之情景還在腦中浮現,而今二弟卻戰死沙場,劉備恨意難平,一心想要為關羽報仇,後不顧諸葛亮的反對,對東吳出兵,誰料竟被陸遜火燒連營,戰事大敗,劉備急火攻心,病倒在白帝城。劉備自知自己不久於人世,急忙傳召諸葛亮商議後事。這時候的蜀國處於風雨飄搖階段,劉備作為一代明主,與曹阿瞞,孫仲謀等人明謀暗鬥了這麼多年,知人善任的能力不可小覷。他自知自己走後,蜀國單靠劉禪一個人主導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而蜀將中自己百分百信任又有治國理政才能的人,只有諸葛亮一人,所以他為了蜀國自身的發展,或者是自己統一大業的後續發展,只能選擇諸葛亮,這是無可奈何之舉,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山之後,與之共同謀事多年,深知諸葛亮的品性,諸葛亮不同於曹操。劉禪雖為幼主,但諸葛亮是不可能做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的。所以,劉備在託孤時故意採取以退為進的辦法,把大權交給諸葛亮,甚至直接告訴他,如果我兒子不成事,你還可以取而代之。這一招以退為進用來拉攏人心可謂是百分百有效,諸葛亮一聽,主公如此信任我,我怎能辜負於他。所以,諸葛亮對劉禪的輔佐可謂是更加盡心盡力,還曾上呈《出師表》來教導後主該如何治國理政。

劉備白帝城託孤,並沒有所謂的陰謀論,頂多算是帶有一定的私心。當然,託孤之事也正好體現出劉備知人善任能力和拉攏人心手段的高超。就如,趙子龍拼命救阿斗時,劉備直接摔孩子,此舉就成功在趙雲心中樹立了主公惜才的形象。俗話說得好,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劉備手下之所以能有諸多忠心為主的猛將,全部源於他懂得利用機會拉攏人心。摔阿斗如此,白帝城託孤亦如此。要說這是劉備的陰謀嘛?可是他又不傻,用陰謀詭計來害自己手下之人,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所以,與其說劉備託孤是陰謀論,不如說這只是他作為君主的一點私心,希望通過自己的以退為進,換取諸葛亮輔助劉禪的真心。


輕擷棠梨


白帝城託孤我認為是一個正面故事,後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肚。

三國從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長坂坡救少主,關羽每出征張飛含淚相送,關張戰死劉備拼光家底報仇,最後也跟去了,看原著關羽即使死了後還帶陰兵相助諸葛亮!何等的忠義無雙!

劉備白帝城託孤也絕對是真心實意,哥幾個征戰一生,打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想找一個有能力的人完成大業,劉皇叔絕不是小氣之人,只是現在人心變了,不能理解,去歪曲他




招蚊強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由於關羽丟失了荊州,讓劉備喪失了一塊戰略重地。同時東吳在襲取荊州的時候,也殺害了關羽。為了奪回荊州,也為了給兄弟復仇,劉備決定興兵討伐東吳。即使許多文臣武將來勸阻,劉備的決心還是沒有改變。起初劉備大軍進展得十分順利,隨著東吳抵抗的加強,進展變得緩慢,最後兩軍在夷陵一帶形成了對峙。這時陸遜使用了火攻的戰術,把劉備打得大敗。劉備所帶的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然後一路退至白帝城,並從此一病不起。

本想著奪回荊州,還有為兄弟復仇,誰知道賠了夫人又折兵,一無所獲以外,還嚴重損害了自身的實力。此時劉備對孫權充滿了仇恨,可面對北方曹操的威脅,又不得不選擇與孫權和好,共抗曹操。一系列憂愁之下,劉備的病情逐漸加重,一段時間以後到了垂死邊緣。劉備把諸葛亮和劉禪叫到跟前,進行了託孤。

在託孤中,劉備說了這樣一段話:若是劉禪值得輔佐,就輔佐;倘若劉禪無能,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還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義父。至於劉備託孤,是真心還是假意,可以說基本上是真心。

對此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劉禪能力太差,對蜀漢政權不利。

關於劉禪的表現,劉備心裡應該很清楚,若是執意讓他坐上皇位,極有可能出現才不配位的情況。況且天下並不太平,北邊有實力強悍的曹魏政權,東邊還有不懷好意的孫權,蜀漢政權在劉禪的治理下,可謂不容樂觀。按照現實情況,蜀漢政權需要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只有這樣,才能與曹魏和東吳抗衡。諸葛亮才華橫溢,胸有韜略,本領超過了曹丕和孫權,讓諸葛亮掌權,對蜀漢政權來說,是一個福音。劉禪已經拜諸葛亮為義父了,再加上劉備與他的友好關係。若是諸葛亮真的取而代之,也不會太為難劉禪,會讓他一生富貴。

其二:劉禪無能,強行讓他為帝,或許會有災禍。

只要劉備一死,北邊的曹丕或者東邊的孫權必然有所行動,趁機掠奪蜀漢的利益。劉禪就是一個庸人,那是曹丕和孫權的對手,弄不好會讓蜀漢政權滅亡。如此一來,劉禪可能會成為階下囚。與其落得被俘的下場,不如把皇位讓給諸葛亮,有諸葛亮在,至少會保全劉禪的富貴。再說劉禪無能,即使諸葛亮不會,也難免會出現別的權臣,到時劉禪的命運還是凶多吉少。

總之,劉備託孤諸葛亮應該是真情流露。因為劉備沒得選擇,只要諸葛亮想篡權,簡直輕而易舉。不如自己後退一步,託孤給諸葛亮。如果諸葛亮願意輔佐劉禪,是好事;如果諸葛亮不願意輔佐劉禪,取而代之,也不算壞事,憑自己對諸葛亮的瞭解,至少可以保全劉禪的富貴。


子正尋道


客觀的說,兩方面的原因都有!廢話不用多說,例子不用多舉,打開中國的歷史好好看一下你就什麼都明白了!尤其是談到權力利這三個字,你就什麼都更明白了,何況是封建王朝的帝王統治階級了。不過,這隻能說明劉備玩得政治手段比其他的封建王朝帝王玩的政治手腕藝術用的聰明高明罷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司馬懿在評價劉備一生中成功的經驗中只用了七個字道破了其中傲妙玄機一針見血,他很會拉攏人心!請大家想一想,誰又會把自已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基業輕易雙手送給他人呢!?何況是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帝王之家呢!自古一句名言;兒要親生,地要深耕,把這八個字弄明白了,你就知道劉備託孤當時對諸葛亮是真心實意還是令有所圖了!要說真心,那就是劉備真心希望諸葛亮全心實意的輔佐兒子劉禪和劉家的漢室基業,這就是劉備的真正真實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