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上高古驛道上的古石橋:斜口普濟橋

新型肺炎疫情處在非常複雜的時期,呆在農村家裡,是防控最好的一種措施。冬日的陽光格外明媚,根據鍾院士的建議,到野外空曠的地方走一走,運動一下,有助於身體健康。

走到村外的河堤上,錦江內外一片空曠,藍天與江水成一色。我循河堤而上,沿著求學時的足跡,尋找驛道上的一座古橋,因為聽說它坍塌了,倒了,若再不去探尋,它可能就會消失了。

探尋上高古驛道上的古石橋:斜口普濟橋

腳踩在河堤泥土上,手術後的左腳用不上力,邊走邊停,邊停邊欣賞河邊的風景。河堤內的河灘上,是辛勤勞動人民種的菜,雖然疫情在,他們依舊在地裡勞作著,有翻土的,有播種的,有施肥的,有鋤草的......

探尋上高古驛道上的古石橋:斜口普濟橋

我行走著,回想起曾經上學路上,背上一個大書包,包裡有一個大大的菜罐,內有媽媽炒好的幹蘿蔔或醃菜,我的中學就是河對岸的錦江一中,河水淺時直接涉水過河來回學校,遇到漲水,只能沿著河堤,過斜口石橋,再過團結大橋,直插團結村後,過錦江水電站後來到學校。上學時,最怕的就是交米時,遇到漲水,除揹包帶菜之外,肩上還要扛一小袋米上交學校。那時年紀小沒有發育,村裡的夥伴紛紛幫我扛米,現在都非常感激村裡的發小們。

探尋上高古驛道上的古石橋:斜口普濟橋

我喜歡走斜口汪家段的河堤,這一段樹多,防洪牆外的石板路上顯得非常的陰涼。現在走到了汪家段,眼前的景色讓我失望:河邊的樹少了,石板路不見了,被長長的雜草灌木淹沒掉了,防洪牆長滿了爬山虎了。路,再也不能行走了,我只好下到河灘,行走在挖掘機履帶印跡的路面上。

探尋上高古驛道上的古石橋:斜口普濟橋

汪家盡頭就是斜口古石橋,其實我遠遠地望見它的存在,只是想到近處看看它的現在。

斜口古石橋真名叫普濟橋。查詢一下普濟橋的歷史,同治《上高縣誌》記載:南宋淳祐元年,知縣江湘重新修葺。由此可以推測:北宋年間,普濟橋曾經被洪水沖斷過。江湘縣令將重修後的普濟橋改名為“惠政橋”

惠政橋於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又一次被大水沖毀。次年,縣丞楊從禮主持修葺橋墩,架上木樑,石樑橋變成了木樑橋。不久,橋又倒塌,只好改設渡口,用木船過渡。

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全縣捐款重建石橋。乾隆二十九年(1764),山洪暴發,橋樑又被沖毀。

乾隆四十八年(1783),縣紳捐款,重建石橋,並在橋頭重建“普濟庵”,橋改用舊名,稱“普濟橋”

現存的普濟橋實際上是1783年修造。清同治五年(1866),橋再次重修。

探尋上高古驛道上的古石橋:斜口普濟橋

普濟橋,位於上高縣城西約5公里的錦江鎮斜口村西南,江口水與錦江匯合處。普濟橋是一座7墩8孔梁式石橋,麻石疊砌橋墩,並排4根長條青石架樑,全長73米,寬1.6米,高5.13米。

探尋上高古驛道上的古石橋:斜口普濟橋

橋,已經斷,路不通。河岸邊的橋面,失去了人的跡象,雜草從石頭縫隙中長出來,距離河面的石縫中還長出的小灌木。路面是石板鋪成的,現在都積滿了泥土。

據瞭解,普濟橋,1997年因山洪暴發,兩個橋墩傾斜,石樑倒塌,已不能通行。2005年,橋中間兩座橋墩倒坍。

探尋上高古驛道上的古石橋:斜口普濟橋

為服務中國經濟發展,在普濟橋上游不遠興建了兩座現代化的公路大橋,古驛道失去功能。現在經山洪衝擊,普濟橋坍塌後成了錦江河邊的古遺蹟。

站在石橋上,回望過去,但時間不會再重返,兒時揹包在石橋身影再也不會重現。

站在石橋上,我得感謝自己,有時間有情懷到此緬懷。


作者:上高飛 一名喜歡寫家鄉故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