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文:鄭明曉,字愚之,號云溪山人,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會員,喜歡山水與旅行,自雲“心與山俱寂,鳥與林同歡。人生本平淡,流水自涓涓。”

圖:胡炎。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離開均路村,沿盤山公路西行至坳後村,這裡是公路三岔口,往左往南到高樓,往右往西北去金雞山,車過下上垟村,再往上就是板寮村了。聽妹夫說到板寮村,我們連忙叫車停下,我知道板寮村,還是從胡炎送給我他父親的遺作《胡景瑊文選》上看到的,胡景瑊是浙南遊擊縱隊第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溫州和平談判中共首席全權代表,解放後溫州首任市長。

板寮村是一個僅二十多戶的自然村,原名包壟,屬下上垟行政村,位於金雞山下的瑞安、文成、青田三縣交界瑞安境,海撥800多米,山巒起伏,林密山高,宜於隱藏,戰爭年代最合適游擊戰,浙南特委、遊擊縱隊把機關設在這裡,說明這一帶的群眾基礎好、覺悟高。在根據地,有好多次,由於叛徒告密,國民黨民團突襲,因事先得到群眾消息,隱入山林,使敵人屢屢撲空。1942年元旦,龍躍率領的浙南特委機關三十多人,在五雲山被敵人包圍,就是依靠群眾帶路,白天隱蔽,夜間轉移脫臉的。1948年1月,國民黨軍隊對特委機關駐地板寮周邊大搜捕,對當地被捕群眾威脅利誘拷打逼供,革命群眾不為所動,守口如瓶,橋頭盧群眾王修進被挷在大樹上,敵人用刺刀逼供,問一句不答捅一刀,再問一句不答再捅一刀,王修進被連捅十八刀,寧死不答犧牲,在白色恐怖年代,有多少像王修進這樣的群眾為革命捨生取義。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我們先去村邊的懷英園,瞻仰了浙南遊擊縱隊成立紀念碑亭與龍躍墓,紀念碑亭在園正中,正面亭柱對聯“號召三軍此為司令部所在,擎天千尺正是游擊隊之家”,亭鐫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遊擊縱隊成立紀念碑”由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龍躍題寫。龍躍墓在園右側,龍躍自從1935年隨粟裕、劉英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在浙江國民黨統治中心堅持革命鬥爭十三年,與浙南人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紅軍挺進師前身是紅十軍團,紅十軍團由紅七軍團與新紅十軍合編。這支部隊打的非常壯烈,主要領導人方誌敏、尋淮洲、劉疇西都壯烈犧牲,突圍出來的五百多人,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粟裕帶主力北上抗日後,龍躍隨劉英留在浙江堅持鬥爭。據龍躍回憶,這支部隊到建國,僅存十四人,是啊,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有多少的革命先烈壯烈犧牲。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浙南遊擊縱隊紀念館在村口公路邊,館前路口有開國上將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遊擊縱隊舊址”碑,紀念館門虛掩著,館內空無一人,妹夫對這裡很熟悉,他打開電燈開關帶我們進去,他說,紀念館是他朋友家捐的,他帶人來過多次。現在村裡的老屋不多了,紀念館是兩層七開間古屋,樓上擺設著浙南特委、遊擊縱長領導人龍躍等人使用過的床、辦公桌等實物,從這些老物件上能看出革命人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和頑強的革命意志。樓下是展覽館,展出400多幅珍貴圖片及文字說明,介紹浙南特委和浙南遊擊縱隊的戰鬥史、發展史及革命先輩及烈士的英雄事蹟。1948年11月25日,浙南遊擊縱隊在板寮成立時,龍躍任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鄭丹甫任副司令員,胡景瑊任政治部主任。下設三個支隊、一個獨立大隊和一個警衛大隊,在解放戰爭中,浙南遊擊縱隊與各縣武裝的革命力量,從小到大,進行大小戰鬥近兩百次,殲敵15000人,部隊發展到一萬餘人,最後以最小的代價解放溫州全境,迎接解放大軍南下,尤其是溫州、瑞安等城市的和平解放,使溫州人民免受戰火塗炭。1949年8月,浙南遊擊縱隊奉命改編為浙江第五軍分區和浙江軍區警備第一旅,板寮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遊擊縱隊的誕生地,將永載革命史冊。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胡炎對圖片中的許多人,不看圖下文字說明就能認出這是誰誰誰,他出生於革命家庭,他們家從祖輩起就參加革命,他的奶奶姚平子是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員,溫州早期婦女運動的先驅,兩個叔叔,一個在抗戰中失蹤,一個被國民黨殺害,對溫州的革命先輩英勇事蹟很熟悉。我是土生土長的湖嶺人,對於浙南的革命,更多來源於小時候在外婆家,外婆家在坑源鄉西坑,那裡也是革命老區,坑源鄉在白色恐怖時,被殺害的革命群眾多達四十幾人,我有個遠房舅舅是老黨員,人老實巴交,是根據地山區與外界聯繫的交通員,別人問他,為什麼要參加共產黨,他說:“共產黨人好!”,多樸素的一句“共產黨人好!”,道出了老區黨員和老區人民對共產黨的情感與擁護,革命勝利後,舅舅沒有進城,依舊留在家鄉種田,在那個年代,有多少像他一樣的普通黨員,他們參加革命不為名,不圖利。小時候,我經常到他家,他會把自己珍藏捨不得吃的紅薯棗拿給我們吃,而他唯一的收入就是挑一鋪多路到湖嶺鎮上的賣柴收入,他到湖嶺街經過我家門口時,母親怎麼也拉不住他,喝碗茶水,吃碗點心,我們那裡的習俗,見親戚都要吃點心的,就是自已家揭不開鍋,也要讓親人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點心。

瑞安湖嶺行之板寮村

解放後,舅舅只去過城裡一次,那次去城裡看望已是地委書記的戰友,那是個寒冬,他還穿著單衣,地委書記忙把自己身上的軍大衣脫下給他穿上,他們是過命之交,後來這件大衣就成了他最珍貴的寶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