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故事的起源要從蒸餾技術的發明說起,技術發明的信史,似乎可以追朔到第9世紀的中國,印度等地區,且大多與充滿神秘氣息的鍊金術有關。鍊金術是由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學問。相傳,鍊金術的終極目標“賢者之石”,能將任何金屬轉化為黃金。為了燒製賢者之石,鍊金術士習慣於將物質加熱後採集其精華,這就是蒸餾技術的雛形。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在之後的幾十年裡,鍊金術士不斷取得突破,甚至從酒液提煉出了“生命之水”,也就是酒精。知道十三世界,有位哲學家兼鍊金術士羅傑·貝肯(Roger Bacon),首次將古愛爾蘭語(蓋爾語的原型)代表水的“uisge”和代表生命的“beatha”結合在一起,就幻化成了今天的威士忌詞源——“生命之水uisge beatha”。


回溯歷史,到因醫學用途保留下來的蒸餾技藝,“uisge beatha”作為鍊金術士在中世紀意外發現的副產品,在接下來幾百年的時間長河中變幻、重生,最終洗盡鉛華迎來了新的生命力。


於是,蘇格蘭威士忌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尋找賢者之石》德比的約瑟夫·賴特 1771年

對早期從事威士忌蒸餾的農民來說,收成後的農作物不易保存,體積大,不方便運到外地交易,但蒸餾威士忌卻能將穀物轉換成更具經濟價值的烈酒,如此美差,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一大批農民紛紛著手蒸餾威士忌,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蒸餾規模的逐漸增大,引起了官方的注意,以及當時蘇格蘭和周邊國的戰爭等因素。蘇格蘭政府只好通過了一項烈酒稅法,橫征戰時費用。此法一出,好不容易看到“春天”的農民們苦不堪言,只好被迫轉入地下非法從事蒸餾,從此私釀開啟,雙方被迫展開了一場長達150年的鬥爭追逐。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1823年政府通過了《消費稅法》,鼓勵釀酒商購買許可證,降低許可證費、關稅和規模

1823年,由於政府連年的苛捐雜稅,加上非法蒸餾和走私業的行業亂象,政府不得不籌思解決之道。亞歷山大·高登公爵(Duke of Gordon)作為蘇格蘭東北區最廣袤的土地擁有者,眼見的非法蒸餾的解決迫在眉睫。只好夥同其他幾位領主商議,向政府提議,能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給到從業者,另一方面也希望政府出力輔導私釀者合法化。


於是,在利益互謀的前提下,政府於1823年公佈了《貨物稅法》(Excise Act),法案一出,蘇格蘭合法執照的蒸餾廠隨即增加了一倍。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高登公爵畫像

雖然政府已經下定決心整頓威士忌蒸餾業,出臺了正規的法律法規並在細節上做出讓步。但實際上,大部分私釀業主由於長期對政府的不信任,對此做法並不領情,而且有很強的牴觸情緒,這令法案的推行進展十分緩慢。


真正迎來轉機的時候是在1824年,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高登公爵農莊的租客,同時也是格蘭利威的創始人,站在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之上。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喬治·史密斯曾經營私釀蒸餾,在法案公佈後,他成為首個吃螃蟹的人,率先申請正式執照,此後,他的蒸餾廠成為蘇格蘭第一批獲得合法執照的蒸餾廠。


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了諸多私釀者的不滿,甚至還受到了人身威脅。對此,高登公爵送給了喬治·史密斯兩把手槍,以便帶在身邊應付襲擊,確保自身安全。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高登公爵送給喬治·史密斯的兩把手槍

多年後,喬治·史密斯回憶道:“這兩把手槍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從未離開過我的腰帶。”如今,這兩把手槍就收藏在格蘭利威的旅客中心。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隨著時間的推移,私釀者的威脅還是不斷,但喬治·史密斯和他的兒子還是力排眾議建成了格蘭利威蒸餾廠(Glenlivet Distillery)。在有遠見先機的喬治帶領下,出品的酒品質上乘,甚至在抵達倫敦後,因其精美的口味和獨特的香氣廣受鑑賞家們讚譽。於是,1849年,喬治·史密斯的第二座蒸餾廠順勢而出了,取名為Cairngorm-Delnabo。


多年的操勞經營,不堪重負的喬治·史密斯終於在1871年逝世,他的兒子約翰戈登·史密斯(John Gordon)繼承了釀酒廠,那時的格蘭利威已經享有很高的業界聲譽,名氣日益漸大的同時,當然也招致了許多同行業的嫉妒。也紛紛開始模仿格蘭利威的風格。面對巨大的金錢收益,一些酒廠向不道德的官員行賄,企圖利用權力在競爭對手的運輸船上貼上格蘭利威的標籤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的兒子,約翰戈登·史密斯(John Gorden Smith)

直到1876年,年輕的史密斯忍無可忍,提出了格蘭利威商標的法律訴訟,經過多年討論和審議,該案才得以解決,並和其他16個主要的蒸餾廠簽署了一項法律和解協議,正式承認只有一家單一麥芽威士忌酒廠可以沿用The Glenlivet的名字。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1876年,約翰·史密斯同其餘16家主要蒸餾廠簽署的協議書

自此,約翰·戈登·史密斯(John Gordon Smith)贏得了將自己的威士忌稱為“格蘭利威(The Glenlivet)”的專有權利,這為日後征服威士忌世界鋪平了道路。


講到這裡,你可能忍不禁插上一句:Glenlivet"是不是有很多蒸餾廠,為什麼很多酒廠的名字後面也有“Glenlivet”的字樣,像是 “Macallan-Glenlivet ”或 “Aberlour-Glenlivet ”等字樣?這難道不是Glenlivet旗下的?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Glenlivet ”和它的模仿者們

事實上,格蘭利威在1876年和“模仿者們”簽署的協議,並沒有完全阻止其餘蒸餾廠沿用“Glenlivet”的名字。相反“Glenlivet”的名字,用連字符連接到釀酒廠的名字上成為了一種常見的做法。麥卡倫也是在近些年才完全拋棄這個後綴。如今很多酒廠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部分酒廠和獨立裝瓶商仍然保留了這個後綴。


關於這個堅持沿用“Glenlivet ”名字的問題,有些從業人員這樣解釋:“使用酒廠的原名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事情,同時這也代表了,蘇格蘭威士忌行業在一場激烈的糾紛中,找到了一種折中的辦法。”

威士忌學|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1)

格蘭利威河谷 (Glenlivet River valley)

顯然到了今日,這場幾十年的糾紛,我們也只好承認這是歷史傳承的一部分了。那下次見到如Balvenie-Glenlivet、Macallan-Glenlivet 等酒廠名稱時,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聯合生產的啊。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