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白居易這首悼亡詩寫給誰的?為何如此深入人心?

一綠浮芳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意思就是:

夜裡做夢與你攜手共同遊玩,早晨醒來淚水流滿巾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長安城草生草長已經八個年頭。想你逝去九泉屍骨已經化成泥沙,我還暫時寄住人間白髮滿頭。阿衛韓郎(元稹的兒子和女婿)已經先後去世,黃泉渺茫昏暗你能夠知曉嗎?


元稹和白居易兩人的身後友誼自古以來就傳位佳話,他們同一年及第為官,算是同窗,以後在宦海生涯裡又幾乎同時貶謫漂泊,期間兩人互相書信和詩詞往來,那頻率和感情的流露簡直堪比情侶。


且看下面兩首詞:


夢元九

唐 白居易

晨起臨風一惆悵,

通川湓水斷相聞。

不知憶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夢見君。

酬樂天頻夢微之

唐 元稹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

這首詩比較白話,詩意從字面很容易就能理解。相比這首詩,我倒是對“元白”的“基情”更感興趣。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三月,元稹謫通州(今四川達川);八月,白居易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兩地迢迢數千裡,難通音問。兩人互作《夢元九》和《酬樂天頻夢微之》,一個以夢寫思念之情,一個寫苦苦思念卻不能成夢的悽苦,基情之真,之純,之深,讓人動容。

曾在網絡看過一個關於總結唐詩的段子:“田園有宅男,邊塞多憤青。詠古傷不起,送別滿基情。”仔細想來,這段子確實精確地說出了唐詩中的常見題材:

田園、邊塞、懷古和基情。


雖然元稹比白居易小7歲,但是元稹卻走在白居易前面,元稹去世後十五年,白居易才去世,所以面對好友的去世,白居易心如刀割,併為元稹寫了墓誌銘。


幾年後,偶爾聽人唱起元稹的詩,寫下《聞歌者唱微之詩》


聞歌者唱微之詩

唐白居易

新詩絕筆聲名歇,舊卷生塵篋笥深。

時向歌中聞一句,未容傾耳已傷心。


其實兩位摯友也好,兩位愛人也好,白頭偕老都是美好的嚮往,總有一個人要先走,而留下來的人,難免不經意間睹物思人,夢裡相遇,而等自己醒來,確實淚水模糊了雙眼。


每天讀詩詞


導語:

這首詩是白居易寫給同樣是詩人的元稹的。

這首詩整篇是這樣的: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對詩的理解

這首詩的意思大概是,夜裡做夢的時候,夢見我們在一起遊玩,早晨起來的時候淚流滿巾,但是也不擦掉。在漳浦縣的時候我生了三次病,咸陽草長草滅已經有八年了,你埋在九泉之下,骨頭已經和泥沙一樣了,我還停留在人間滿頭白髮,阿衛與韓郎已經相互去世了,夜臺是指黃泉,最後一句是黃泉陰沉昏暗,你能夠知曉嗎?

​鐵哥們兒的友情 :

說起元稹,白居易讚不絕口,在熱鬧的長安城,某一天二人就碰面了,一個30歲,一個23歲,二人可謂“一見鍾情”,很是欣賞對方身上的氣質與才華,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政治想法,二人都是相見恨晚,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英雄惜英雄,後來兩個人就成了鐵哥們。

​詩作由來

不過後來元稹因為犯了事,得罪了朝廷的官宦,被貶邊緣之地,那時候白居易想要上書,還是以死上書,都不能挽留這位鐵哥們的命運,不過後來白居易也被貶了,當真是有緣分。

再後來,元稹死了,白居易驚聞噩耗,悲痛欲絕,寫下了這首詩。 二人感情如此,所以這首詩也是寫的非常之感人,讀來能夠感受到二人真摯的友情,鐵哥們不是白叫的。






春水煎茶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其好友元稹去世九年之時,為其寫下的悼亡詩《夢微之》,全詩如下: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削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801年,白居易與元稹正當年輕意氣風發之時,二人因緣相識,結為了好友,此時的白居易30歲,元稹23歲,二人相識之後因見地抱負相投便有了深厚的感情。這一相識這一段友情便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直到三十年後的831年元稹去世。

元稹去世後,花甲之年的白居易聽聞噩耗悲痛不已,九年之後,昔日好友已在泉下多年,白居易也已是風燭殘年,在憶起好友時白居易依然悲從中來,悼念亡人的無限傷感促使自己寫下了這首悼亡詩。


這首詩的詩意不難理解,“微之”是元稹的字,詩名《夢微之》直接表明了這是一首悼亡元稹的詩。

夜晚夢見我們在一起同遊,早晨醒來發現只是個夢而淚水已沾滿巾帕。我在漳浦已經生了三次重病,而那咸陽你的墓上草生草長已經八個春秋。君在泉下怕是已成泥土,我也是暫住人間此時已是滿頭白髮。阿衛和韓郎已經先後去世(阿衛是元稹的兒子,韓郎是元稹的女婿),你在黃泉那邊是否知道呢?

整首詩白居易以他一貫簡潔易懂的風格所寫,直白哀悼,用一個平凡人對昔日已故好友哀悼的最真實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這也是這首悼亡詩深入人心的原因。

人生在世,都必將經歷生老病死,而生死之事是人在世最大的事,逝去的人,共同的經歷、彼此付出的情感彷彿還在昨天,但已是生死之別,生命中再也無法交際。除了那夜裡出現的夢,即便夢中相見昔日故人,夢醒後依然空空,才恍然夢醒,任心空,任淚流,逝去的人卻終是永遠逝去了,只留下在世親人朋友們的追思。

這不就是芸芸眾生為逝去的親友哀痛時的寫照嗎?詩中的“君埋泉下泥削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流傳為千古悼亡名句,也正是在整首詩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將在世之人對逝去親友的追思惋惜、感嘆生死無常的心情現實完整的展現了出來:活著的人還在活著,逝去的人已走了多年,唯有對故人的想念還未停息,讓我們在想起先逝的親友時感懷萬千,這種傷感是無解的傷感,只有任由傷感撫過心痕,喟然長嘆。

想來白居易與元稹的確是深情厚誼,否則在元稹去世多年之後,年近古稀的白居易寫下的悼亡詩不會句句如此真情實感,將生死之事寫出了既現實又殘酷無奈的感覺,完全將世人哀悼逝者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也正是這種表達的現實性使這首詩達到了深入人心的目的。

“君埋泉下泥削骨,我寄人間雪白頭”,生死茫茫,人生能超越生死的事便是人與人之間可貴的真情了,元稹離世的十五年後,白居易去世。但這首詩流傳千年,千年以來見證著兩人的深厚情誼。


聽雪話詩詞


都說元稹很渣,但他對白居易是真心的,元白二人的友誼是可比高山流水的生死之交。

1 白居易寫給元稹的悼亡詩。

公元840年,距元稹離世已八年了,白居易懷念好友,情深而作。

《夢微之》(唐)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微之:唐代詩人元稹(779-831),字微之,是白居易一生最好的朋友,相濡以沫,相知相惜。

漳浦:地名,據白居易晚年閒居洛陽,應是河南一地名。

宿草:指墓地上經年的草,“有宿草而不哭焉。 ”

阿衛、韓郎:微之的小兒子與女婿。

夜臺:墳墓,也用來指代陰間。

意思:夜裡做夢與你攜手遊玩,醒來只剩我淚水漣漣。 在漳浦我生病多次了,長安城你墳前草也長了八年了。 你在九泉之下,化成泥沙,我暫居人間,白髮滿頭。 你的小兒小婿已先後離世,黃泉茫茫,你可知曉嗎?

2 寫給摯友傷心的歌。

白居易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用來形容他與元稹再合適不過了。801年一同赴考,21歲的元稹與大他8歲的白居易相識,從此開始長達一生的情誼。831年,52歲的元稹病逝於任上,白居易親撰墓誌,846年,白居易離世,長達四十多年的友誼才結束。白居易寫自己老婆的詩寥然無幾,寫給元稹的詩多達幾十首。

故友已去八年載,猶別音容似昨日,這是一首最情真意切的哀歌。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這一句很容易想到蘇軾的“夜來幽夢忽還鄉”,這兩首詩同為悼亡,都讓人動容。

從夜晚夢境寫起,這是回憶往昔共同經歷的故事,元白身在江湖,相聚的日子並不多,長安科考的書生歲月,白居易外調杭州的貶謫歲月,可能是兩人僅有的較長時間的交集,卻總伴著各種不如意,攜手同遊,吟詩作賦,更多是惺惺相惜,相互激勵。

“攜手同遊”,簡單四字,看似雲淡風輕,可能是不忍回首的痛處,以致於醒來“淚莫收”,越沉浸於夢中,越覺醒來的痛苦,可見詩人內心深處的哀愁,不僅是曾經的美好,還有現在孤身一人的悲傷!

《唐才子傳》中寫:“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無逾二公者。”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這兩句很是悽苦,尤其是兩個數字的背後。

“三”應是虛指,830年,白居易因病回河南任職,隨後元稹去世。如今想來已八年了,在河南孤居的日子,生病已是常有的事情了,這句是獨存於世的艱難!

“八”應是實指,離元稹逝世已經八個年頭,白居易能清楚記得這個時間,可見情深。

“宿草八回秋”,淒涼之感。墳前的野草春生秋凋八個年頭了,強調的是秋,荒涼冷清之意不言而喻,人生暮年與秋草何異!不是元稹死後無人拜祭,而是白居易年老體弱,俗事纏身,無暇回長安祭掃。這一句是死者身後的淒涼,生者的愧疚!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這是千古名句,可比“十年生死兩茫茫”。

似乎也能勝過“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的直白!

死去的人埋在地下,荒冢一座,荒草一堆,活著的人世間蹣跚,白髮蒼蒼,踽踽獨行!本生死相依,到頭來,生死兩不知,這樣的對比,不僅是生者對死者的追念,更有生者於世無助的孤獨與落寞!

這一句不僅在傳達生死兩不知的悲哀,更有世事滄桑,人事無常,生者艱難的悽愴,無比的蒼涼與沉重。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刻骨銘心的愛與痛,這一句則是生死相隔,生者苟存的悲與淚。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這一句更為悽苦。元稹的小兒子與愛婿也相繼離世,看似死後可聚的幸,卻是人世不可期的痛,更是元稹身後的無比淒涼!

死者已矣,全然不知,而生者卻不得不承載無盡的悲痛與思念,不能不繼續面對現實的痛苦,更何況是日薄西山,朝不保夕的垂老之際!

悼念亡者,何嘗不是對自己的憐憫!任憑好友故去,任憑年華老去,卻是如此的無能為力,獨自承受活著的艱難,是多麼悲哀的事!

這也是這首詩打動人心的地方!


一綠浮芳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每當讀到這兩句詩時,我心中都不免翻滾一陣。這兩句詩的代入感太強,使人不禁看到白居易悵然遙望,黯然淚下的傷感情境。

這是屬於成年人的感情,成年人的詩。弱冠之少年少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之間的滄桑與終極的無奈。

白居易元稹,世稱:元白。他們同年科舉,志同道合,同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倡導: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時而作。他們惟歌生民病,針砭時弊,揭露社會矛盾,甚至直陳皇帝錯誤,結果引起了皇帝與權貴大臣的不滿。後來,兩人屢遭貶黜,雖總千里相隔,情思愈甚。頻繁互夢,詩寄相思,乃成當世佳話。白居易甚至用“膠漆”形容他們之間的感情。

宦海沉浮,人世飄零。屈指間,元稹已去世八年。這八年白居易大病三次,幾乎死去。元稹的小兒子死了,女婿也死了。獨有他白雪滿頭,拄杖城邊,垂垂老態孤苦何甚矣!可他內心還如少年:人生知己啊,昨夜我又夢到了你,你在九泉之下感應到了嗎?

千百年來,人們無不為白居易的深情落淚。我們不單單是為他的才華折服,更因為他道出了我們的心裡話。我們那遠方的朋友啊,你是不是也在慢慢變老,慢慢向墳墓走著?




不著調先生


白居易這首詩是寫給他的好友元稹的,這首《夢微之》距離元稹離世已九年。

公元801年,白居易在長安認識了元稹,當時白30歲,元23歲,他們相見恨晚,互相傾慕文學才華,政治上都反對宦官專權,提倡輕徭薄賦,同情百姓。二人懷著安邦定國的宏偉抱負,參加了吏部的科制考試,同時當上校書郎。他們飲酒賦詩,賞花聽書,優雅之至。可元稹因敷水驛事件而得罪宦官,被貶,白居易以死上書無效。815年,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兩句詩飽含詩人對元稹的思念和對自己的哀傷。兩句詩極深情,感人,意思你早已逝世很久了,你的骨頭已化成泥土,我雖在人間,也同樣滿頭白髮,時日不多了。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天都峰文學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夢微之》。是白居易在其好友元稹去世九年之後所作的悼亡詩。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的出處

  《夢微之》原文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夢微之》譯文

  夜裡做夢與你攜手共同遊玩,早晨醒來淚水流滿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長安城草生草長已經八個年頭。

  想你逝去九泉屍骨已經化成泥沙,我還暫時寄住人間白髮滿頭。

  阿衛韓郎已經先後去世,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曉嗎?


三草書苑


公元 801年,30歲的白居易在長安結識了23歲的元稹,他們為對方的文采精華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對宦官專權、提倡輕徭薄賦。真是相見恨晚!為了實現古代仕人懷有的那份安邦定國的宏偉抱負,二人同時參加了吏部的制科考試,並且同時當上校書郎。雖是個閒官,倒也可自得其樂。飲酒賦詩賞花聽書,好個詩酒風流!直到元稹因敷水驛事件得罪宦官、被貶下放,白居易以死上書無效。公元815年,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同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同是天涯淪落人!此後,二人只能互通書信、傾訴衷腸!公元831年,60歲的白居易正賦閒於東都洛陽,驚聞元稹病逝於武昌,悲痛不已!當元稹的靈柩運回老家陝西咸陽時,途徑洛陽,白揮淚寫下祭文。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夢中樂天與微之重逢,二人攜手同遊,他們可能意氣風發地暢談天下大事、黎明蒼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風波、官場汙濁;可能恥笑那魑魅小人、假義君子……可是夢總有醒來的時候!淚水打溼了樂天的絹帕,老淚縱橫也無心擦拭了。時年,樂天已經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想起了元稹當年還和過他的一首詩,詩中有這麼兩句:“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確實,生時不能相見,夢見還可以慰藉相思,夢不見是悲痛的!可是,死後故人夢更是痛徹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見,卻又一遍遍回憶著逝去的時光,每每回憶一次,都是一遍強於一遍的無奈憂傷!死亡,切斷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樂天說他自己在漳浦這個地方已經生了幾次病了,長安城草生草長不知不覺已有八個年頭。時間蹉跎了芳華,元稹死後,樂天的一把老骨頭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著長安城的草生草長。如果人的生命也能夠像草生草長一樣該多好,就像樂天

17歲時寫下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樂天與元稹一別已是九年,而且還會有好幾個九年,直到樂天也身赴黃泉。樂天的生老病死,已經沒有了元稹的參與!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元稹埋在黃泉之下,泥土侵蝕著他的身體,也許早已和泥化作塵土,樂天也只是頂著滿頭白髮暫時居住在人間。樂天是一位“深入淺出”型的沉思者:孤高、正直、磊落、坦蕩。這句話正是白詩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淺顯,而情意、內涵甚深的表現。我想起了祖父,我那逝世不久的祖父。很多時候,在我們的親人活著時,我們是羞赧於將悄悄寫下的那些關於他們的讚美文字與人分享的,尤其是不願讓他們本人看到。而今,祖父魂歸大地、深埋黃土,他在人間的最後一席之地只是水泥石碑下一方小小的骨灰盒,家人把祖父與已逝世

13年的祖母合埋了。寫著這些文字時,我想起祖父總是在清明前後輕輕擦拭著太祖父、太祖母及祖母的祭框,擦著擦著就出神地望著。可是如今,他深埋地下,誰又來擦拭他嶄新的祭框呢?有關祖父的一切,我再也不會知曉了。他早年因公致殘的左腿,還會風溼發作嗎?黃泉該是個溼冷的地方吧?想到這些,我已經受不住了。有句話是殘忍的:“我們將會死去很久”。樂天寫下這首詩時,身邊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敵人氾濫。拉法特曾說:“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樂天恰好不是個凡夫俗子,他一生的朋友是很多的,比如李商隱就是他的忘年交。也正因為如此,在時隔九年後,樂天的這份思友之情才愈顯得彌足珍貴!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阿衛是元稹的小兒子,韓郎是元稹的女婿。他們都先後死去了,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道這些嗎?高壽的樂天目睹了後輩們的離去。一方面,活著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況,另一方面,活著的人總是念念不忘地將人世間的新鮮事兒禱告給死者,縱然知道是徒勞,還是懷著這份希望。《歸去來兮辭》中有言:“來者日以親,去者日以疏”。當樂天看著去者已去經年,而來者亦已成去者,這是多麼大的內心荒涼!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淺品《夢微之》,我品味到了這世間有一種真情———相濡以沫!



放羊娃Jan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是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夢微之》中。主要是寫給是人的朋友元稹的。

原文欣賞

夢微之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賞析

這首《夢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歷史九年之後所做的一首悼亡詩。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在夢中與他重逢,他們二人攜手一起同遊,他們可能在一起共同暢談天下的大事與黎民百姓;他們可能都厭惡那官場的黑暗與汙濁;他們也可能在嘲笑那些假仁假義的君子……可是夢總會有醒來的那一天啊!淚水大事了樂天的絹帛,即使心中在流淚也無心去擦拭了。哪一年,樂天就已經是以為風燭殘年的老人了。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樂天說他自己一人在漳浦這個地方已經得過好幾場大病了,長安城的草都已經不知不覺的生長了八年了。時間蹉跎了年華,元稹死後,年老的樂天也享受不到老年的樂趣了,他只能默默的看著長安城的草。如果人的生命也能夠像野草一樣那該有多好啊。樂天與元稹一別已經是九年了,而且還會有好幾個九年,直到樂天也逝去。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元稹已經埋在黃泉之下了,泥土已經侵蝕了他的身體,也許早就已經化為了塵土,樂天也只是暫時的居住在世上而已。樂天是一個“深入淺出”的沉思者:正直、磊落、孤高、坦蕩。這句話就是在詩的字面,形式上看似淺顯,在情誼方面確實內涵滿滿的表現。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阿衛是元稹的小兒子,韓郎是元稹的女婿。他們都先後死去了,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道這些嗎?高壽的樂天目睹了後輩們的離去。一方面,活著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況,另一方面,活著的人總是念念不忘地將人世間的新鮮事兒禱告給死者,縱然知道是徒勞,還是懷著這份希望。《古詩十九首》中有言:“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當樂天看著去者已去經年,而來者亦已成去者,這是多麼大的內心荒涼!

本詩主要是寫出兩人之間那深深地友誼,也表達出了詩人對朋友那緬懷之情。也表米昂了兩人之間的友情十分的可貴。

朋友,似乎是生命裡的一粒微塵,渺小,簡單,平凡,卻無處不在。滿滿的一世界,滿滿的一天空。





胖子剛


漳浦:以三國劉楨臥病漳浦自比。不是福建漳浦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