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區生態環境分局用心用情築牢社區安全防線

一副口罩,就是個人全部的防護裝備。即便如此,他們的雙腳在社區的每個角落裡也留下深深的印記。

自2月3日金安區生態環境分局防疫幹部進駐社區工作以來,他們迅速實現了由環保工作者向社區網格員的角色轉變。本著以人為本、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本著救危濟困、為民服務的初心堅守,防疫幹部服從街道、社區安排,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時,加強鍛鍊和提升自身能力和為民服務本領,也提高了社區居民對網格員的工作的認可度和滿意率。

“小細心”,擔起疫情防控大責任

走訪摸排、健康登記、體溫監測、張貼防疫宣傳、代買生活物資……,這些就是普普通通的網格員們一天的工作,不驚天動地,卻少不了細心細緻,容不得一點疏忽大意。尤其是門崗值班期間,既要靠完備有效的出入制度,也要有蝸行牛步的細緻入微。

2月18日中午,正是門崗車流量最多的時候。“請出示出入證件!”,值班員劉中舉起測溫儀對車裡的人員進行了體溫測量。這時,旁邊來了一輛電瓶車,劉中轉身招呼停車受檢,而待查證的車輛見門欄打開,直接開進了小區。

“剛才的車輛出示證件了麼?”劉中詢問另一名值班員。

“我以為你看了證件呢”。 細心的劉中心裡“咯噔”一下。

“車牌號是本地皖N,應該不會有問題的!”,門崗大爺應聲道。

迅速完成後續車輛的出入檢查程序,劉中叫來了替換自己的人員,帶著另外3名網格員,沿著剛才車輛大概的方位追了過去。通過對D區的十幾棟樓樓前樓後的詳細查看,找到了剛才的車,原來該車主剛從蚌埠返回,按照規定,需要在家隔離14天以上。。。。。。

“我們的工作容不得一個‘應該’。一個‘大意’可能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啊”,網格員劉中感嘆道。隨著返程復工高峰的到來,小區人員流動量越來越大,門崗執班也由4人增加到6人,防控的任務越來越重,防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既需要網格員們的一雙“慧眼”,也需要一絲不苟的負責態度。

“微感動”,突顯為民服務真初心

除了日常的摸排、值守工作,因社區封閉管理造成家庭支持系統暫時失靈的居家老人、殘障家庭等也成了網格員們服務對象。如何有效回應居民訴求,澄清事實真相,破解居民的焦慮,實現居民和社區的良性互動,是檢驗這些派駐網格員們綜合駕馭能力和服務能力的試金石。

例如因為對網絡的不熟悉,老人們的恐懼心理更加的放大。網格員胡興堂經常保持與一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婦電話聯繫,跟他們講解近期的國家和六安防疫形勢,撫慰他們的恐慌心理。一次,胡興堂來到社區的快遞代收點,替老人領取女兒寄過來的包裹,卻怎麼也找不到。問兩位老人,卻又說不明白,來來回回好多趟。後來聯繫上老人女兒,問清楚快遞派送員的號碼,才知道送錯了小區。胡興堂利用中午時間,為老人領回了快遞,也帶回了老人慰問社區的一提兜水果,感嘆道“用腳丈量,用心服務”是關鍵啊。

“好態度”,鑄造環保鐵軍靚形象

在這近30天的連續奮戰裡,派駐幹部們承受了很多的白眼和不理解。“憑什麼限制我回家的自由”、“離我遠點,你們每天面對那麼多人”。面對形形色色的社區居民,面對有些人的排斥和唯恐避之不及的冷落,網格員們學會了用微笑和耐心,化解了居民們的焦躁和不解。

“大爺,沒有出入證是不能進入的”

“我在這裡住了6年,怎麼你們一來,我家就不是我家了啊”。

“不是這樣的大爺,人多我沒看清,您看我這裡還有很多人在排隊待檢,您先把菜放到這邊,休息下。等下人少了,我幫您提回去,可行?”

忙完了手中的活,網格員王文保主動提起“綠籃子”手提袋,送老大爺回家,一方面是幫忙,一方面是確認。。。。。

“你們辛苦了,小區有了你們,我們才更加放心啊”。自此,門崗值班過程中少了一位抱怨者,多了一位主動亮證打招呼的老人家。

制度的執行並非一味“剛性”,有時候在適當的理解和包容下,往往更加有利於制度的嚴格執行。雖然公安機關對於不配合排查工作有相應的處罰措施,但是王文保發現只有克服焦躁情緒,理性分析問題的“好態度”才是被理解和受接納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