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謙的文化名片:東倉《大藏經》

囊謙地處玉樹州東南部,青海省最南端,有“青海南大門”之稱。這裡風光綺麗壯美、氣候溫暖溼潤,高山峻嶺,草原遼闊,有“玉樹的江南”之譽。和其他的康巴地區一樣,這裡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厚的藏傳佛教傳統,是玉樹州寺廟最多的一個縣,以白教——嘎舉派居多。全國海拔最高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那寺就坐落在這裡。這裡曾是玉樹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歷史上茶馬古道、唐蕃古道、古鹽道的重要節點,一代又一代囊謙人在這塊山水相依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開闢家園,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資源,滋養了底蘊深厚的囊謙人文環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留傳了一千多年的東倉《大藏經》。

我1985年到青海工作,第一次上玉樹是2006年10月,剛剛分管文物工作兩天,就陪同國家文物局的領導赴玉樹實地考察東倉《大藏經》的保護問題。由此開啟了對《大藏經》前世今生的些許瞭解。結緣東倉《大藏經》之後,總有一種牽掛,每次上玉樹都要去看看它,最近的一次因時間太緊未能成行。

《大藏經》是古代重要佛教經典總集,分為漢文、藏文、蒙古文、滿文、西夏文等多個體系,至遲在公元7世紀左右傳入青藏高原地區,因此藏文版《大藏經》成為青藏高原藏傳佛教文化發展的“活化石”。而東倉家族世代留傳的《大藏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由民間藏族家庭收藏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大藏經》,俗稱“東倉五百部”,傳說當年有500部之多。文革期間,東倉《大藏經》遭遇火災損失了不少。另外,由於保存條件不佳,出現許多殘損、黴變,完整保留下來的僅三分之一左右,令人扼腕嘆息。

東倉《大藏經》的主人是位於唐蕃古道上的東倉家族。“東倉”是由藏族四大古老姓氏“塞、木、東、冬”中的“東”演變而來的姓氏,在唐代屬於強大的“蘇毗”部落。據傳,東倉家族的先祖是藏族英雄格薩爾王手下的大將東•白日尼瑪江才,《大藏經》就是由白日尼瑪江才的後代收藏和保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歷經30多代的抄寫、守護,東倉《大藏經》得以留傳至今。這種對文物的執著與堅守,不敢說舉世無雙,但出其右者實屬少見吧。

東倉《大藏經》除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外,還是學者瞭解藏區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不僅記載著甘珠爾、丹珠爾等藏傳佛教經典教義,還囊括了醫學、語言學、建築學、天文學等幾乎所有藏族傳統學科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是舉世罕見的珍貴材料,堪稱藏地“百科全書”。

東倉《大藏經》所用的藏紙有黑、藍、綠三色。其中,用金、銀粉書寫的藏文經卷就有200多卷,全部寫在秘製的黑色藏紙上,經文全部是手寫體。保護經卷的檀木夾板上雕刻著佛像,以及象、馬、蓮花等圖案,皮質捆帶上還壓制出六字真言圖案,這種壓花捆帶很是少見。

東倉《大藏經》作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1992年省文化廳文物部門高度重視其保護問題,現場考察了囊謙冬日格村東倉家族保存《大藏經》的藏式民居,認為該民居,年久失修,設施簡陋,不具備保管條件。隨後,持續不斷地推動《大藏經》的保護工作。1995年,在州政府的協調下,東倉家族傳人東倉保毛與州文物管理所簽訂保護合同,由州文管所接管經卷,將經卷保存在玉樹州農業銀行金庫裡。兩年後,因支付不起保管費,州文管所撥付給東倉家6萬元在結古鎮修建了一座二層小樓,將《大藏經》存放於此,於是東倉保毛一家也從囊謙的冬日格村搬到了這裡,與《大藏經》廝守在一起。東倉《大藏經》內容龐雜,藏量巨大,搬運時裝了163麻袋,初步整理發現數量超過700卷。

從2003年開始,東倉《大藏經》的看護和整理,主要由東倉家族後裔東倉保毛的丈夫次成文青和大女兒更松代忠負責,然而,整理工作剛有起色,東倉保毛不幸離世。2010年玉樹地震,存放《大藏經》的房屋倒塌,《大藏經》被埋,次成文青和更松代忠遇難。震後,《大藏經》全部存入由政府投資200餘萬元修建的東倉大藏經珍藏館,仍由東倉家族後裔管理。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玉樹州又投資興建了“東倉大藏經博物館”,2015年新館開館,近700套經卷被陸續轉移至東倉大藏經博物館,珍貴文物得到了更加妥善的保管。

東倉大藏經博物館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免費向社會開放。目前,該館已展出500餘套經卷,每套經卷都配有精美雕花的紫檀老木夾板,夾板內存放著近400張經文,每張經文兩側還有珊瑚、綠松石等天然顏料繪製而成的佛像,造型、形態各異,無一重複。有幸一睹其芳容者,無不驚歎不已!

私家收藏的文物,政府如此持久重視、持續投入巨資加以保護,難能可貴,令人欽佩!

更令人欣慰的是,自2017年始玉樹州文物局啟動了東倉《大藏經》博物館紙質文物保護工作,來自北京的紙質文物修復專家對東倉家人進行了紙質文物除汙、揭展、平整、修復、檔案記錄、保管等方面現場培訓,由專家和東倉家人通力協作,以“最少干預”的保護理念,綜合運用科學和傳統保護理念規範處理部分經卷黴斑、褶皺、蟲蛀、粘連等病害,維護修繕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力地促進了東倉《大藏經》的全面保護、整理研究。

文物,承載著民族的歷史,維繫著文化的認同。多災多難的東倉《大藏經》欣逢盛世,浴火重生,讓人無比欣慰。我們應該搶抓機遇,在做好東倉《大藏經》整理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掘其背後蘊含的豐富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順應新時代新要求,讓東倉《大藏經》這一囊謙的文化名片大放異彩,讓更多的人走進玉樹,走近東倉《大藏經》,聆聽文物代代相傳的感人故事,聆聽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動人故事;期盼進一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改進保護傳承弘揚文化遺產價值的方式方法,讓更多的文物活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