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死後,李隆基將她的兒女大多處死,為何獨留下她的兒子薛崇簡?

西安新社區


太平公主與其母武則天一樣,渴望權利,希望自己能夠繼承母親的皇位。可惜由於她是嫁出去的姑娘,根本不能算成皇家繼承人之中。儘管是這樣太平還是主宰了大唐幾代君王的命運:唐睿宗、唐哀宗。儘管權勢滔天,太平還是被侄子李隆基殺死,不過留下了太平的兒子薛崇簡,這是為什麼呢?

1、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關係

按照皇室的關係,李隆基要喚太平一句姑母。李隆基小時候還是非常喜歡去姑母的府邸玩耍的,原因很簡單當時太平權勢滔天,首都郊外大多都是太平的莊園。小孩子自然是喜歡去人多以及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的地方玩耍。


太平公主是非常喜歡這個侄子的,薛崇簡也喜歡和李隆基一塊玩耍。並且是李隆基的忠實粉絲以及強力的支持者,小時候他們一眾人都唯李隆基馬首是瞻。太平還曾說笑:隆基此後必成大器。


這句話是沒有說錯的,李隆基的的確確將太平打敗,一場兵變直接讓太平以及其家屬死於非命,李隆基卻獨獨留下了薛崇簡。從慕容分析二人的關係也能夠看出,李隆基饒其一名。

2、李隆基念舊情

李隆基是念太平小時候對自己好的舊情才會讓太平自己選擇死法,不然唐朝的酷刑是令人惶恐的,聞其名還好,若是真的見到刑拘可能久經沙場的戰士也會不寒而慄。為此李隆基才會讓太平安慰的死去,以及留下了薛崇簡的性命。


李隆基並不是一個無情無義之人,太平公主對他的好他一直都記在心底,太平是犯了忌諱的,想要謀權篡位這是他看不下去的地方,要知道皇權是至尊無上的,在古代為了親情讓出皇位的人絕無僅有。


並且這種競爭關係並不是兄弟之間,而是跨越了一代是姑姑與侄子之間。姑姑是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的,要知道武則天能夠登基,那是因為在古代女性嫁出去之後相當於潑出去的水,武則天是李家的內人,但太平只是一個“嫁客”。因此姑侄之間他們有著明顯的利益衝突,最終只能刀兵相見,不過有一點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儘管刀兵相見,也是沒有必要將其家人趕盡殺絕的,當然古代趕盡殺絕的不在少數。

3、玄宗登基,薛崇簡功不可沒

前文講過,薛崇簡是非常崇拜李隆基的,也就是後來的唐玄宗。站在薛崇簡的角度上來看這就是姑母與自己崇拜的人一種較量,在站隊上他選擇了李隆基。李隆基不是無情無義之人,為了彰顯自己的仁慈自然要留一個姑母的後代下來。


因此薛崇簡的能夠存活下來與其的選擇以及當時的時局是脫不了干係的。

總結:薛崇簡雖然是太平的兒子,可是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幫助過太平等皇位,反之是幫助了李隆基,李隆基順水推舟將其留下了。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關注我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慕容鑑史


薛崇簡是太平公主與駙馬薛紹的小兒子,出生於公元688年,薛紹被丈母孃武則天杖責一百餓死獄中的時候,薛崇簡才剛剛滿月。

薛崇簡的長相也酷肖母親太平公主,寬寬的額頭,大大的眼睛,濃濃的眉毛,高高的鼻樑。幼年即與表哥李隆基關係匪淺。

太平公主曾是中國歷史上權勢最大的公主,她擁立了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兩個皇帝,還廢掉唐哀帝李重茂,差一點就和她的母親武則天一樣當上女皇帝。

太平公主在擁立哥哥唐睿宗李旦稱帝以後,凡是太平公主想幹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其餘經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要職的士人更是不可勝數。由於太平公主的權勢甚至超過了皇帝李旦,所以對她趨炎附勢的人數不勝數。

太平公主的兒子武崇行、武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太平公主的田產園林遍佈於長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買或製造各種珍寶器物時,足跡遠至嶺表及巴蜀地區,為她運送這類物品的人不絕於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也處處模仿宮廷的排場。


公元713年,48歲的太平公主被親侄子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殺死,她的黨羽被一網打盡,她的所有子女無一善終。

事實上李隆基並沒有把太平公主的兒女殺光,他還留了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簡一命,為什麼說成沒一個善終的呢!

的確,史書裡面是這樣記載的

“公主事敗,兒女俱受牽連,惟崇簡倖免,復官爵,賜姓李,視同宗親。”

這段話中的“崇簡”,指的就是太平公主與第一任丈夫薛紹所生的次子薛崇簡,他也是太平公主一脈中唯一的倖存者。

太平公主被殺後,李隆基將太平公主的兒女以及黨羽紛紛處死,薛崇簡之所以能免死,是因為他一直以來支持的都是李隆基,屬於李隆基的親信。

薛崇簡是李隆基的表弟,他們自幼感情深厚,在李隆基做皇太子之前,勢力還沒有威脅到太平公主時,太平公主對李隆基也是相當疼愛的。

薛崇簡曾是太平公主最喜歡也最器重的兒子,在殺死皇太后韋香兒與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的唐隆政變時,太平公主就派出了薛崇簡配合李隆基發動兵變。

後來太平公主擁立唐睿宗李旦以後,李隆基做了皇太子,逐漸成為了權傾天下的太平公主的政敵,兩人經常針鋒相對,薛崇簡與母親政見不合,他經常勸說母親不要與李隆基作對,每次都會惹怒母親而受到鞭打。

公元713年七月,太平公主事敗逃入山寺,請求哥哥李旦放她一條生路。

太上皇李旦請求唐玄宗李隆基,放過妹妹太平公主,但李隆基對姑母太平公主與祖母武則天(武則天曾把李隆基生母竇妃殘忍殺害屍骨無存)積怨已深。

李隆基沒有為父親李旦的求情而感動,一番義正言辭,下令殺死太平公主。

李旦很傷心很無奈。李隆基卻連死去的姑父武攸暨都不放過,挖出屍體報復,讓姑母太平公主死無葬身之地。

正史中關於薛崇簡的記載不多,至太平公主被殺後便銷聲匿跡了,根據記載,他似乎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榮養,事實卻並非如此。

在薛崇簡的墓誌《大唐故袁州別駕薛府君墓誌銘並序》中,可以看到真正的薛崇簡到底是怎樣過完後半生的。 太平公主死後不久,薛崇簡就被送出了長安。他出任為蒲州(今山西永濟)別駕,後因坐事被貶官降職到溪州(今湖南龍山),十多年後他的妻子方城縣主(武三思的女兒)病逝。




妻亡後不久,薛崇簡起復為袁州別駕。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坎坷仕途後,薛崇簡嚐盡了冷落辛酸,再加上妻子去世對他的打擊,使他的心情更加鬱悶,36歲的薛崇簡因心情鬱悶、懷才不遇,在公元724年九月二十三日病死於袁州。

雖然正史記載唐玄宗不殺薛崇簡,還恢復了薛崇簡的官爵,賜其李姓,把薛崇簡當作李氏宗親來對待,但實際上李隆基卻對薛崇簡冷漠至極,恩情極薄。

畢竟李隆基殺了薛崇簡的母親與兄弟姐妹等家人,李隆基客觀上已經是薛崇簡的仇人,表兄弟之間的感情已經不復存在。

在薛崇簡的墓誌中並沒提到他被李隆基賜姓為李,他不被李隆基重視,飄蕩十餘年後客死異鄉,無比淒涼。 而且,薛崇簡死後也沒有比照李姓郡王之禮,列入李唐宗族陪陵,由此更加印證了李隆基並不像史書所記載的那樣厚待表弟薛崇簡。


厚德載物49847


太平公主死後,李隆基將她的兒女大多處死,為何獨留下她的兒子薛崇簡?

1.薛從簡參加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的唐隆政變。 薛崇簡和李隆基這對錶兄弟從小關係就不錯,類似於 我們現在說的發小。況且在李隆基策劃、引發“唐隆政變”,剷除韋后和安樂公主勢力的行動中,薛崇簡是積極而重要的參與者。此後唐睿宗李旦復辟帝位,李隆基被確定為儲君等等過程中,薛崇簡都立有功勞。導致玄宗在短時間內不會過河拆橋,卸磨殺驢。

2.其次是薛崇簡在“唐隆政變”後,和自己的母親太平公主的關係並不融洽,他並不支持母親在政治上有大的作為。曾經多次勸說太平公主見好就收,不要過分參與政治權利的爭奪。要剋制自己,還權力給自己的四舅睿宗李旦(李隆基父親)。這樣自然討不得熱衷政治,喜歡權力的母親太平公主的歡心,曾受到過母親的斥責、批評與鞭撻。薛崇簡的這些做法,客觀上有利於太子李隆基執政,所以,李隆基他網開一面,姑且放過。

3.薛崇簡本人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與工作能力 ,將來李隆基榮登九五至尊後,李隆基還需要他的幫助與支持,此前,他是🈶不俗的表現的。且,李隆基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曾處心積慮聲拉攏過他。還向他承諾過,賜他“李”姓,視其為李氏同姓宗親。

但從後來出土的薛崇簡墓誌銘來看,強勢的李隆基上位後,對薛崇簡併不信任,且深懷戒心。無論如何,李隆基後來已是他的殺母仇人,所以,時時防著他,應該好理解。墓誌銘內容樸素,未提及他的子孫,沒有談到玄宗對他的哀思,也未有鐫刻撰文書寫者的姓名與官爵。且薛崇簡下葬之地亦非帝陵所在,所以,薛崇簡併未比照李姓郡王之禮,進入李唐宗族陪陵。可以判斷出:他身後享受到的皇帝的恩情是很薄很薄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2005704511835853"} --}

希望星晨58298869


太平公主一生中共經歷了兩段婚姻。薛紹是她的第一丈夫,薛紹的母親是太平公主的親姑母城陽公主。如此算來,薛紹還是太平公主的表兄。太平公主與薛紹婚後共育有二子二女,分別為長子薛崇訓、次子薛崇簡、長女薛氏、次女萬泉縣主。

但在688年,因為薛紹的大哥薛顗被牽涉進唐宗室李衝謀反一案,雖然薛紹並未參與其中,但武則天恨屋及烏,將薛紹餓死在獄中。當時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幼子薛崇簡才剛滿月。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是武則天的堂侄。太平公主與武攸暨也生下了二子二女,分別為長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長女武氏和次女永和縣主。

在太平公主與侄子李隆基鬥法事敗後,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賜與三尺白綾。而太平公主的四個兒子除薛崇簡外,均被李隆基處死。李隆基為何對薛崇簡網開一面,而沒有對太平公主的子嗣們斬草除根呢?這還要說從太平公主與李隆基攜手合作的蜜月期說起。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攸暨個性非常謹慎老實,而太平公主卻行為非常不檢點,自己包養男寵不說,還經常給老媽送個帥哥,以表孝心。武則天也很寵愛這個女兒,漸漸地太平公主開始插手朝政。

在武則天晚年發生的神龍政變中,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誅,武則天被迫讓位中宗李顯。太平公主是這場政變的支持者。她雖然嫁與武家,但一直是站隊唐宗室的。所以,李顯復位後,太平公主因誅殺二張有功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並且准許太平公主和親王一樣開府設官,擁有自己的官署和官員。這樣,太平公主開始明正言順地參與朝政了。而在政變中立下大功的相王李旦,也就是李隆基的父親也被加封為安國相王。

唐中宗李顯性格懦弱,朝政一直被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把持。這母女倆權欲熏天,把朝廷搞得亂象環生。安樂公主甚至要父親李顯廢掉太子李重俊(不是韋后親生),立自己為皇太女。李重俊被韋后和安樂公主這對母女逼得發動兵變,意圖殺死韋后和安樂公主。但事敗被殺。


中宗李顯被韋后毒死後,李顯的四子李重茂被韋后立為帝,實際上他就是韋后的傀儡。

太平公主為了限制韋后的權力,曾試圖讓相王李旦參謀政事以牽制韋后。但在韋黨的操縱下,相王李旦被改任太子太師,失去了實權。

為了改變這一政治格局,太平公主聯手相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發動了唐隆政變,殺死了韋后、安樂公主母女。太平公主廢掉李重茂,親手將相王李旦扶上王位。

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在這場政變中立下了大功。他在政變的策劃階段就負責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聯絡,後又參與了剷除韋氏集團的行動。在與李隆基並肩作戰的過程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交情。薛崇簡也在政變後因功封上柱國、立節郡王。


睿宗李旦繼位後,立李隆基為太子。而睿宗李旦對太平公主更是言聽計從,太平公主把持了整個朝政。

但隨著太子李隆基聲望日高,太平公主敏銳地感覺來自李隆基的威脅。

太平公主想要拿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改立一位昏庸的新太子。

於是在太平公主的授意下,李隆基非嫡非長不應為太子的流言廣為散佈。太平公主甚至到光範門,圍堵宰相們,逼迫他們上奏皇帝請求改立太子。但太平公主的這一提議被吏部尚書宋璟嚴辭拒絕。

太平公主當時的如此算盤是廢掉李隆基,改立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或李治長孫李守禮為太子。為了打破太平公主的這一計謀,睿宗李旦採納了宋璟及兵部尚書姚景的建議,把李成器和李守禮調離京城,外放地方;加強對李隆基的警衛,將部分羽林軍改編為太子侍衛軍;將太平公主夫婦安置於東都洛陽。


但太平公主是朝廷中的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的。在太平公主的反擊下,李隆基敗下陣來,宋璟和姚崇這兩個干將也被趕出了長安。

712年時,太平公主藉口天空出現彗星,向李隆基潑髒水,稱李隆基要代父上位。睿宗李旦不但沒有遷怒於李隆基,反而順水推舟,讓位於李隆基。太平公主的這一招失算了。

值的一提的是,在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數番爭鬥中,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一直是反對母親的作法的,他一直是李隆基的支持者。薛崇簡也多次苦勸母親,不要與李隆基鬥法爭權,但換來的卻是母親的鞭打。

李隆基繼位後,太平公主還通過太上皇李旦對朝廷施加影響。朝廷的七位宰相,光是太平公主派系的就有五人。


朝廷上多是太平公主的人,李隆基這個皇帝也不好乾。李隆基採納了尚書右僕射劉幽求等人的建議欲誅殺太平公主,無奈事洩,劉幽求被流放嶺南。

這邊太平公主也不束手待斃,她指使宮女向李隆基投毒,也沒有成功。於是太平公主聯絡羽林軍決定在先天二年七月初四發動兵變。

但太平公主的計劃被李隆基偵知。李隆基先下手為強,在太平公主決定政變的前一天,率軍攻入虔化門,將意圖參與兵變的兩位羽林軍將軍砍掉了腦袋,參與政變的主謀都被一網打盡。而太平公主則逃往終南山。三日後回到家中,被李隆基賜死。


太平公主的兒子也被李隆基處死。但薛崇簡由於是唐隆政變的功臣,而且與母親太平公主的政見一直不和,而逃過此劫。據《新唐書》記載,李隆基不但恢復了薛崇簡的官爵,還賜與薛崇簡國姓李,似乎很優待薛崇簡。

但據1954年出土於陝西咸陽底張灣的薛崇簡的墓誌銘記載,太平公主被賜死後,薛崇簡的日子也不太好過。他先是被外放到蒲州任別駕,但很快又被到貶到溪州,最後死在袁州別駕任上。由此可見,薛崇簡雖然曾是李隆基的鐵血盟友,但由於受母親太平公主的牽連,李隆基大抵對他還是不太放心的。雖倖免於難,但薛崇簡的後況還是非常淒涼的。


歲月是一條河流


李隆基與薛崇簡是內親,姑表兄弟。太平公主先後嫁給薛紹和武攸暨,與他們各生有二子二女,與薛紹的婚姻是唐高宗李治玉成,親上加親,薛紹是李治的妹子城陽公主與薛瓘的兒子,城陽公主也是二次嫁人,在高宗朝夫婦牽入巫蠱案,貶逐房州時身死,李治很內疚,多年後,把愛女太平公主嫁給城陽公主的幼子薛紹,又大行恩寵,以示不忘兄妹之情。武則天當政,推行姻親政治,打擊關隴貴族,以謀反罪處死薛紹後,把太平公主改嫁給侄子武攸暨。從感情而論,李唐繼承人李隆基應該是偏向薛家及其後人的。


史書記載李隆基在先天政變剷除太平一黨後,太平公主子女全部殺死,只留下其次子薛崇簡,只因薛崇簡在之前有參與唐隆政變推翻韋后和安樂公主之功,得到太平和李隆基的看重,寄以重望,李隆基在大哥李成器的讓賢下當上太子,太平公主野心不息,還想著大權獨攬,女主天下,又與李隆基鬥到一起,姑侄鬥法各展身手。薛崇簡見母親利慾薰心,參與一次次政變猶不醒悟,怕她終引火燒身,多次苦勸她收手,太平公主不聽,還以他不聽母命為由,不時鞭打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太平公主有鎮國公主身份,又恃著兄長睿宗李旦的信任和寵愛,想推翻剛毅果敢的李隆基,換上其他容易操縱的皇子。從謀廢太子位到以天變逼李旦換儲君,都無法奏效。反把李隆基推上帝座。太平惱羞成怒,打算直接加害李隆基,一了百了。李隆基得到密報,先發制人,帶同親信著手鏟除太平公主一派,太平公主逃入山寺避了三天,李旦向兒子求情無效,全家除薛崇簡之外都被殺害。(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隆基不殺這位表兄弟,又給他賜姓李的恩惠,除了薛崇簡站位得當,謹守本份外,應該也有給外人立一個忠君樣榜的意思。也有維繫姻親集團的考量。而從出土的薛崇簡墓誌銘來看,表兄弟兩人相處得並不愉快,薛崇簡不滿李隆基手段惡劣,不念太平公主扶助匡正唐室之功而行誅,而李隆基赦免薛崇簡後,也不重用,把他貶出朝廷,最後病逝於袁州。


南方鵬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李隆基就是唐玄宗,而太平公主則是他的姑姑,雖說他們是血緣關係,但卻有著血海深仇。

也正因為這血海深仇,太平公主及其子嗣皆被殺,唯獨剩了個薛崇簡。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產生血海深仇的原因則是因為利益。

這件事就要從李隆基父親李旦說起了。

李旦曾兩次當皇帝,第二次當皇帝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扶持的,所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是有功勞的。

李隆基被立為太子,而太平公主自持功勞,開始干預朝政,並爭奪權力。

無論哪個朝代女子干預朝政都是大事,尤其是唐朝出現了一個武則天。

太平公主權力愈來愈大,而李隆基也不甘落後,從而導致太平公主的權勢地位受到了威脅。

因此太平公主想廢掉李隆基,可李隆基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所以雙方開始鬥法,最終李隆基勝出,成功坐上皇位。

李隆基當上皇帝后,太平公主心有不甘,開始圖謀叛逆,然而還未發動叛亂,事情就已經暴露,太平公主也被李隆基賜死。

太平公主有兩任丈夫,分別生二子二女。在太平公主死後,其子嗣皆被處死,只有薛崇簡活了下來。

薛崇簡是太平公主和第一任丈夫薛紹所生的次子。

雖然他是太平公主的兒子,但他卻和李隆基玩的甚好,從小關係就匪淺。

而且最主要的是薛崇簡和太平公主在政治上是不和的。太平公主嚮往權力,野心大,而薛崇簡卻經常勸誡太平公主。因此,薛崇簡是站在李隆基一方的。

太平公主被殺後,薛崇簡被李隆基放過,並賜姓”李“,改名為李崇簡。

據其墓誌記載,事後薛崇簡被送出了長安,謫居於湖南龍山,最後病逝袁州。


理科男讀歷史


薛崇簡之所以能夠在先天政變中免於一死,說到底是因為他站對了隊,這是政治正確所帶給他的好處。

太平公主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武則天對自己這個女兒的評價是什麼?兩個字,“類我”!

事實也證明武則天的這個評價非常精準,太平公主不僅和母親武則天一樣擁有強烈的權力慾,也很會玩弄心機和手段。

試想想她能夠歷經武則天、李顯和李旦三個時期,卻始終屹立不倒,這就足以證明她的能力了。

估計夜深人靜的時候,她還會感嘆自己錯生了女兒身呢!倘若真讓太平公主是個男子的話,哪還有李顯李旦和李隆基什麼事?她可一力承之。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薛紹,原本已經生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可是因為薛紹的弟弟涉嫌謀反,所以連帶著薛紹也遭了殃。

薛紹被打得遍體鱗傷,然後被扔到了獄中,飯也不給他吃,最後被餓死了。

薛紹死的時候,太平公主才二十多歲,她會甘心自此當一個在家帶孩子的孀婦?顯然不會。

所以,武則天又給太平公主找了個夫家,誰呢?是武則天的堂侄子武攸暨,為了讓武攸暨能夠娶自己的女兒,武則天還找了個由頭處死了武攸暨的夫人。

所以,薛崇簡的少年時代過得並沒想象中的那麼好。

武則天病重的時候,太平公主為了上位,選擇了站在李顯這一邊,選擇了配合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

這也是太平公主之前明明是武則天一派,卻在神龍政變之後不僅沒受到牽連,反倒取得了更大的權力的原因。

李顯時期,韋后當權亂政,唯一一個還能夠和韋后對抗的人可以說也就只有太平公主了,所以李顯死了之後,李隆基選擇了和太平公主合作,一起發動了唐隆政變,誅了韋后一黨,將李旦扶了上去。

這個時候的薛崇簡,也站在了李隆基這一邊,和李隆基一起出力。

經過了唐隆政變之後,太平公主在唐朝的地位更上一層,尤其是李旦超級信任並且放縱她的情況下,她已經到了“瘋狂”的邊緣。

當時的太平公主有多瘋狂呢?她知道李隆基這個侄子很有能力,所以不想讓他繼位當皇帝,一度策劃要廢了他。

後來李旦當了太上皇,讓李隆基當了皇帝,可是權力卻沒有移交給李隆基,仍然掌控在太平公主和李旦二人的手上,太平公主仍然還是沒有放棄廢了李隆基的想法。

所以說太平公主的存在,對李隆基來說一直都是一個威脅,一個除之而後快、除之而安心的威脅。

太平公主的勢力有多大?朝堂上有七個宰相,結果五個是她的人,直接聽命於她,禁軍將領也投靠了她,所李隆基面對她的時候也只能投鼠忌器。

對於這樣一個威脅,任何一個皇帝恐怕都忍受不了,都想要剷除。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站到了對立面,而李隆基為了奪回皇權,想要剷除太平公主,那麼薛崇簡應該如何抉擇?

唐隆政變的時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同一個陣營,所以薛崇簡不用做出選擇,可是這一次先天政變卻不同。

他的母親和皇帝李隆基站到對立面,那麼他就不得不做出選擇了。

選擇幫助太平公主,那就是謀反,成功了還好,失敗了的話估計要被抄家夷族。

選擇幫助李隆基,那就是要和母親作對,成功了可能功過相抵,即便李隆基失敗了,太平公主也可能因為母子一場而放過他。

不過,薛崇簡實際上早已經和太平公主在政治上產生了分歧,他早就猜到太平公主這樣專權不可能有好下場。

所以,他最終選擇了站在李隆基這一邊,選擇支持李隆基,那就代表了他政治正確。

因為在唐隆政變中,薛崇簡選擇了政治正確,所以在李隆基事後算賬的時候,他也因此而得到了倖免。

太平公主逃到山裡躲起來之後,李旦還去給她求情,可是李隆基連她的兒子都不想放過,還會放過她本人?

太平公主被賜死了,她的兒子當中出了薛崇簡之外,也都被處死了。

薛崇簡在先天政變中不僅沒被處死,還被李隆基賜姓“李”,但卻被貶出了長安,一直到了開元十二年才起復為袁州別駕,只可惜沒多久便病逝了。


流浪的侯爵


太平公主是中國權勢最大的公主,她險些被立為“皇太女”,還差點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她跟她母親一樣聰明,心狠,有政治頭腦,還有無數的政客支持她,她用智慧和手中的權勢,她擁立了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兩個皇帝,還廢掉唐哀帝李重茂,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歷史格局,對大唐的影響更是深遠。

唐朝出了好多仿版武則天,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包括之前的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都是巾幗不讓鬚眉的狠角色。

就說太平公主本可成就大業,可能會取代武則天成為第二代女皇或者”女皇二代“,可惜她遇上一樣城府頗深、思慮甚遠的李隆基,讓自己的皇帝夢成了泡影,也連累自己8個子女幾乎無一善終。

在這場政變中唯一善終的是薛崇簡。薛崇簡是何許人也?為何他能倖免於難呢?

薛崇簡是太平公主跟駙馬薛紹的小兒子,薛紹死的時候,他尚在襁褓之中。

薛崇簡雖然是太平公主的兒子,但他跟李隆基發小,是內親,而且兩人感情很好。在唐朝的一場重要的政變——唐隆政變中,幫了李隆基的大忙,算是李隆基的黨羽而不是政敵。


薛崇簡本是太平公主最喜歡的兒子,在太平公主八個子女中,他是唯一讓公主真心疼愛的孩子,因為太平公主對駙馬薛紹是有真正的愛情的。不過後來因為政見不合,母子反目,而薛崇簡性格剛毅經常惹怒太平公主而被鞭打,這些李隆基都是知道的,所以在太平公主事發之後,他並沒打算為難薛崇簡,不僅沒殺他,還賜姓“李”。

唐隆政變是唐朝近乎洗牌的一場鬥爭,這場戰爭是李隆基策劃的,太平公主參謀,薛崇簡是重要的執行人員,他們聯手鏟除了韋后和安樂公主,讓唐睿宗李旦復位,而李隆基也被正式確立為儲君。

李旦即位後,對太平公主言聽計從,因為他認為自己能復位是太平公主的功勞,而李隆基在他眼裡還是個孩子。

自從以後朝政都把握在太平公主手裡,自宰相以下文武百官的人事任免,都是她一句話,只要有太平公主舉薦,此人就會平步青雲,因此跟太平公主套近乎趨炎附勢,甚至重金討好的人比比皆是,太平公主府上熱鬧非凡,她的名氣和權勢遠遠蓋過李旦。

太平公主的田產從長安一直綿延數千裡,簡直是沃野千里良田萬頃,而她的家裡也能見到全國最稀奇的珍寶器皿,來送貴重禮品的人絡繹不絕,而太平公主的服飾之華麗超過皇帝百倍。她的三個兒子——武崇行、武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事敗逃入山寺,太上皇李旦甚至請求兒子李隆基放過姑母,李隆基對太平公主積怨已深,對李旦的求情毫不動容,堅持要殺死太平公主。不僅殺了太平公主,誅殺了她的子女以及黨羽,還將薛紹挖出來鞭屍,死了也不讓其安寧,李隆基不想讓姑母死後得以清淨,可見對她的恨意之深。

史載,“其諸多女男中只有薛崇簡因平日屢次諫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責打,被玄宗特免,准許他留任原職,並賜李姓。”

不過薛崇簡受到“榮養”一事只是史書記載,並非事實,在薛崇簡的墓誌銘《大唐故袁州別駕薛府君墓誌銘並序》上我們可以發現真相——

在公主事敗後,李崇簡隨即被送出長安,出為蒲州別駕,安置於溪州數年。謫居期間,其妻方城縣主武氏(梁王武三思女)病逝於溪州;妻亡後不久,他起復為袁州別駕,心情鬱悶,對他妻子思念至深。開元十二年(724年),病逝於袁州官舍,葬於黃山之原。

薛崇簡死後也沒有比照李姓郡王之禮,列入李唐宗族陪陵,說明李隆基對他其實並非“榮養”,而是頗有恨意,但只是面子上對他稍有寬宥,對朝廷也留下一個沒有趕盡殺絕的光明的形象而已。

薛崇簡長相酷似太平公主,李隆基見他怎能不恨?所謂對他寬宥,只是李隆基的一張牌,哪怕是從一開始,李隆基也只是說服他反對自己的母親,而成為牽制他母親太平公主的力量,處處對她掣肘,自己也好從中轉圜,為他贏得爭取帝位的時間而已。而他的帝位坐穩後,對這枚失去作用的棋子就不聞不問了。薛崇簡無疑是可憐的,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靜說歷史


太平公主(約665年—713年8月1日),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的政權宣告穩定,開啟了開元之治,也結束了從626年玄武門之變九十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

在皇宮中,發生勾心鬥角的事情是常事,一般人是很難在皇宮裡面存活下去。而且皇位誘惑力真的是太大了。是每個人都想爭奪的,為了這個位置有多少的皇子,爭的你死我亡。

武則天是我國的首位女皇帝,她的女兒太平公主從小就受到了影響,是一個同樣有野心的人。當然她沒有成功。也因此被李隆基滿門抄斬,李隆基只放過了她的親生兒子薛崇簡,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她養成了蠻橫無理的性格。可以說真的是驕縱的無法無天了。太平公主也想成為一個皇帝。但是她最大的對手,就是李隆基。其實以前兩個人的關係還挺好,曾經一起聯手除掉了韋氏。如果不是都想得到皇位的話,他們也許就不會成為敵人。但是太平公主就算強勢,她也是個女的,誰願意讓一個女人當皇帝,所以擁護她的人也不多。後來李隆基為了不讓姑姑威脅到自己的皇位,就滅了太平公主滿門。但是唯獨她的兒子薛崇簡是個例外。

關於薛崇簡得以倖免,個人認為,這和薛崇簡的經歷有關。薛崇簡打小就和李隆基有一定的交往,這就意味著,薛崇簡非常瞭解李隆基的能力。而太平公主作為薛崇簡的母親,知母莫若子,薛崇簡也是很清楚的。太平公主想當皇帝,需要強大的勢力支持,同時想坐穩天下,還需要法理支持。從法理角度,這需要當朝天子的禪讓。倘若皇帝軟弱如李顯,或許,太平公主可能得手,但是,如果遇到強勢的李隆基,太平公主幾乎毫無優勢可言。

因此薛崇簡非常不看好太平公主的前景,多次勸說母親及早收手,為此還多次遭到太平公主的責打。李隆基掃平太平公主的勢力後,也深知薛崇簡對自己是極度折服和恐懼的——畢竟太平公主勢力還大的時候,薛崇簡尚且不願意和李隆基為敵,更遑論太平公主的勢力土崩瓦解以後?因此,李隆基決定留著薛崇簡:一來可以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仁慈,二來,畢竟薛崇簡人畜無害。

李隆基雖然因為種種原因赦免了薛崇簡,甚至還給他加官進爵封了王,卻也只是做個樣子。到最後還是找個由頭隨便就剝奪了薛崇簡的職務爵位,直接攆出了京城。而在玄宗朝還有著很大勢力的薛家似乎也沒有再管薛崇簡的事。薛家在李隆基坐穩了龍椅之後,也遭到了清算,駙馬薛鏽因為廢太子案而被賜死,另一位也被流放後賜死,從此《唐書》中再無薛家與皇室聯姻的記載。


大老二爺


一部《大明宮詞》讓我們重新回到了1300年前的大唐盛世,更認識了太平公主—這位唐朝最有權勢的公主,見證了帝王世家的赫赫顯貴,也領略了圍繞權利展開的血腥搏殺。

但影視劇主要側重的還是太平公主本人,對其子女刻畫比較少。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在太平公主的兩段婚姻裡,一共生育了七個孩子(四男三女),分別是與薛紹生的薛崇胤、薛崇簡及女兒薛氏(名字不詳)、萬泉縣主(名字不詳);薛紹死後,太平公主又與武攸暨生育二子一女,兒子分別是武崇敏、武崇行,女兒武氏(名字不詳)。

其中三個女兒目前僅有二女兒萬泉縣主因為在上世紀50年代後被發現了墓室及完整墓誌銘,身世比較清晰:太平公主的二女兒萬泉縣主薛氏,十一歲嫁豆盧光祚,二十四歲去世。萬泉縣主生子豆盧建,後來成為李隆基第十三女建平公主的駙馬。其餘兩個女兒目前還沒有找到詳細記載。

重點是太平公主的四個兒子,長子薛崇胤據記載官至太常卿,被封壽陽郡王,但後期情況沒有被記錄,尤其是在關鍵的“先天政變”前後,太平公主勢力與李隆基勢力展開直接鬥爭,但始終沒有發現薛崇胤的任何行蹤,應該可以確定當時他已經去世。

其餘武崇敏、武崇行兩個兒子在“先天政變”後和母親太平公主一起被殺。

只有次子薛崇簡被李隆基放過。這其中很大原因是他共同參與了李隆基的“唐隆政變”,並立下功勞;其次是薛崇簡在“唐隆政變”後,和太平公主在理念上產生衝突,他因為多次勸說太平公主不要過分參與政治權利的爭奪,放權給舅舅李旦(李隆基父親)而受到太平公主的鞭撻,李隆基為了報答他而對他網開一面。

同時,李隆基為了拉攏他,還承諾賜他“李”姓,視同宗親。但實際上“最是無情帝王家”,根據1954年出土於咸陽市底張灣的薛崇簡墓誌銘來看,李隆基上位後其實一直對他刻薄寡恩,深懷戒心。墓誌銘未提及子孫、亦未提及死後哀榮與官方派遣主持喪禮的官員名字,更未談到玄宗對亡者的哀思,且於墓誌蓋上未鐫有唐立節郡王字樣,僅鐫"袁州別駕薛府君",也未有撰文書寫者的姓名與官爵,顯示這篇墓誌不帶有太多官方色彩。而且薛崇簡下葬之處黃山之原在今咸陽底張灣,亦非帝陵所在,底張灣一帶,則有太姥姥楊姥的陵墓、與薛崇簡親妹萬泉縣主墓及豆盧氏族墓,這可能是薛氏家族或武楊一族的墓地,總而言之,顯示他並未比照李姓郡王之禮,列入李唐宗族陪陵,身後恩情之薄,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