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這個20年代的冬之末、春之始,讓很多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渺小。

曾經,

看到牛肉麵裡只有三片薄如紙片的牛肉時,都要咬牙含淚控訴老闆:

“為什麼牛肉麵裡沒有牛肉!”

“都說了不加蔥薑蒜,為什麼還要給我放蔥!”

“面的分量為什麼越來越少了啊!”

可是現在,

隔著窗戶看著馬路對面自己常去的那家牛肉拉麵門前的貼紙,從“春節放假安排”到“防疫等通知”,再到“旺鋪轉租”。

那一瞬間,對於老闆的精明與不滿瞬間蕩然無存,心中只餘下一陣唏噓:

“生活不易。”

你看,其實我們真的很容易對生活釋懷。

不論曾經獨自在深夜說過多少次“人間不值得”,在苦難真正來臨時,我們都迫切的想要安穩度過這場風浪,然後在朋友圈寫下一句:往後餘生,平安喜樂。

我想,苦難所帶給人們的,從來不僅僅是苦難本身,還有人們更感性的認識世界的目光。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

但願我們尋找光明的眼睛,不懼在黑暗中摸索,而始終,被愛填滿。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句話,

我深以為然。

2月19日,疫情封鎖期間,河南一98歲的老母親步行4公里給70歲的女兒送飯。

因迷路,足足走了三個多小時。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這不禁讓我想起,之前那個107歲的老人外出吃喜宴,回來給84歲的女兒捎糖吃。

這大概是全網最幸福的女兒了吧!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請回答1988》裡說:

“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即使到了媽媽的年齡,媽媽的媽媽仍然是媽媽的守護神。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覺得喉間哽咽。媽媽,最有力量的名字。”

如果說網上的事例總是離我們很遙遠,那我想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給你們。

我奶奶的媽媽,也就是我的太姥姥,九十多高齡,往年夏天經常會來奶奶家住一段時間。

她們那一輩,原先根本沒有什麼交通工具,如今年紀大了也不習慣坐車,都是用腳走路過來。

從中午12點,一直走到晚上7點。

帶著一把黑傘,太陽大時遮陽,走累了就充當柺杖。

來時還總帶著些糖和油炸撒子。

前幾年夏天回家,我還遇到過一次,聽她說:

“我就這一個女兒,趁還走得動,能見一面是一面。”

你看,這個世上會永遠惦記你的總少不了至親之人。

遺憾的是,今年春天還未來臨之前,我的太姥姥就永遠留在了20年代的第一個冬天。

如今回想,滿是兒時她給我遞糖的畫面。

生命有時很漫長,有時卻來不及思索便已離我們遠去。

“如果有一天,你癱瘓不能動了,

你的對象可能另結新歡,你的孩子可能覺得你是個負擔,只有你的父母不會放棄,終其一生去照顧你養你,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啊……”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在愛情裡面,我如今只相信一句話:

“錯的人無論如何緊握都將失去,

而對的人無論怎樣失手都會重逢。”

2020年的開頭,似乎給了很多遺憾一個機會。

YOYO是我的瑜伽老師,我剛認識她的時候,她還在失戀的自愈期。

我看得出她在積極地重建自己的生活,也看得出她眉眼間若有似無的落寞。

對於未得圓滿的事情,人們總有很多說詞:

“他對我挺好的,但有時候對朋友更好一點。”

“我們兩個事業心都比較重,誰都不肯妥協。”

“都說旅行最能看出一對情侶合不合適,可沒人說過旅行更容易讓人分手。”

YOYO和她男友就是在一次旅行後分手的。

其實不怪旅行,怪只怪人們無法做到一一顧全所有人。

那次旅行是四人行,除了YOYO和她男友,還有她男友的朋友及女朋友。

和不太熟悉的人一起旅行,總免不了尷尬、妥協和忍耐。

不太愉快的旅行讓年輕的人們稀裡糊塗的就匆匆分開了。

以前,人們總說,往事不回頭,愛恨隨風。

可是這次疫情,或許讓更多人有了充沛的時間去思考,生命中何為難能可貴。

於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和YOYO分手半年之久,且一次沒有再聯繫的前任,最近每天都會親自做好飯菜給YOYO送去,並且在YOYO吃飯時,貼心的洗好水果放在一邊。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刷完這條朋友圈,我問YOYO老師,還能靜心練瑜伽嗎?

她回我:

“叫我怎麼靜下心來,這個人,我愛過啊。”

你看,未必所有的分開都是因為不愛,只是世事陰差陽錯,把對的你我隔閡開來。

或許,上天為了減少人間的苦情人,又製造了這次機會。

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真的很多,能夠與你並肩行走的未必有多少,能留一個就別錯過。

畢竟回憶,從來沒有當下珍貴。

如果,你也有放不下的人,不如給ta講個故事吧:

有三個好朋友,分別叫:好吧,壞吧,隨便吧。有一天壞吧對隨便吧說,我們出去玩吧,隨便吧就問,都有誰啊,壞吧說:

“我們和好吧。”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前段時間,網易王三三推出的一個“人生必做的100件事“,其中一個是:

有一個10年以上的摯友。

其實對於摯友,我覺得可以沒有時間限制,因為時間只是見證了你們情誼的綿延。

那究竟什麼樣的才能算是摯友呢?

我沒見過別人的友情,因為我的小姐妹從來沒讓我羨慕過別人。

她會在我脫單時送口紅祝賀我,也會在我失戀時陪我喝酒;

她會在每個節日裡給我送禮物讓我平淡的生活充滿儀式感;

她會在我不開心時千里迢迢跑過來給我擁抱帶我去吃甜點。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今生有幸。

而在疫情期間,雖然大家都被隔離在家,但是我從未感覺到愛的缺失。

當物流剛剛開始恢復時,我就收到了她送來的鮮花。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沒有哪個女孩能抵擋得了花的魅力。

因為太浪漫了!

刷抖音時,總會看到別人家的閨蜜送吃送喝,而現實裡,我卻自覺自己也成了別人豔羨的對象。

發朋友圈說自己做蛋糕又失敗了,么么隔天就送了自己做的蛋糕過來;

(遠距離無接觸拿蛋糕)

前一秒看見姐妹發朋友圈說自己做了紅酒燉梨,下一秒我的手機就收到了配送短信。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被人寵愛的感覺,不會因性別而改變。

有時同性的愛,更細膩、更長久、更令人驚喜。

疫情阻擋了我們的腳步,但愛的人總會想盡辦法,讓你感受到被愛。

我想,無論此刻是誰陪在你身邊,能夠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義無反顧且毫無保留的愛你的人,一定、一定要再一同走完此後的歲月。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世間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總說著人間不值得的我們,如今卻在生死麵前變得愈加惜命。

以往的許多事,也似乎變得更容易釋懷。

曾抱怨媽媽的嘮叨,現在只覺“有媽媽真好”;

愛過恨過說過從此不見的人,內心變得柔軟很多,懂得去珍惜生命中那些特別的存在;

總愛拌嘴的姐妹,此時只剩一句“要平安呀”。

一生中哪容得下那麼多怨憎會,

過往無論是何煩心事,都難抵生死的推敲。

人生諸般,許多人都為來得及細想,便匆匆告別。

而我們,至此當細細思索,別將一時的遺憾,演變成終身憾事。

“疫情結束後你第一個想見誰?”

要知道,即便從現在開始,我們與所有人的相處,都是在倒計時。

與父母,與愛人,與朋友……

總說人生如棋,落子無悔,可我更喜歡《倫敦生活》裡的這句:

“因為人們都會犯錯,鉛筆的後面才會有橡皮。”

而我們,其實都是一隻鉛筆,在書寫自己的人生。

所以,不管此前的你如何,現在就藉著疫情給予的機會,重新珍惜一切吧。

希望每一個你我,都能在短暫的歲月裡無悔無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