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見親王要稱臣嗎?有何依據?

港珠澳大橋總抬槓師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了,眾所周知,在古代,皇權至高無上,皇帝的族人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們不但有著大量的財富,同時還能享受皇帝的一些特權,比如走後門當官,一出生就享受爵位等等,這群人就被稱為皇族。

皇族中人都是皇帝的親戚,他們位高權重,把江山看成自家的,而在他們面前,不管多大的官員似乎都成了奴才,矮了半截,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大臣要面見親王,需要自稱臣嗎?

古代的禮節十分繁瑣,大概是為了統治者能顯示自己的威儀,所以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區分也很嚴重,以清朝來說,清朝政府九品十八級,每級都有自己的衣服和頂戴朝珠款式,不得僭越。一般大臣如果看到親王,由於皇族中人有爵位者基本都算是超越一品,所以假如是一品的大臣,在往常場合就用打千禮。假如是品級比較低的,就用問安禮。假如品級太低,基本4品以下的,就要行跪拜禮。便是一跪一叩,對王爺一般跪兩下就好。當然了王爺畢竟只是王爺,不是皇帝,大臣不能對王爺自稱“微臣,臣”,因為這兩個自稱對應的是處於上位的“君”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不需要稱臣,但需要行禮。禮節每個朝代規定都不同。

三綱五常對於古人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心理約束,三綱中規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但並沒有王為臣綱的規定。

親王什麼級別?

帝為天下之帝,王為一國之王。皇帝也稱為君,王也稱為臣,王見了皇帝是要稱臣行禮的,自然王的手下見了皇帝也是要稱臣行禮的。那麼皇帝的大臣見了王要不要稱臣行禮呢?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先來看看親王是什麼級別。封親王最早的時候是在西漢開國的時候,劉邦分封了諸多王,這些王就叫親王,親王有自己的封地,X王或者XX王,那麼這個親王的封地就在X地或者XX地,也稱為X國,所以親王比皇帝小很多,皇帝是天下共主,親王只是在自己的領地稱為王。例如:秦王李世民,他的封地就在秦,也可以稱為秦國。秦王的屬下見了秦王必須要稱臣行禮,但是這個禮是有規定的,必須比皇帝的規格小。

《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

那麼問題來了,秦王的屬下需要給秦王稱臣行禮,那麼朝中大臣見了秦王必須稱臣行禮嗎?答案是否定的,朝中大臣見了秦王不能稱臣,但必須行禮。所謂君臣之禮,並非王臣之禮。

所以大臣見了親王不需要稱臣,但需要行禮,且要行比皇帝規格小的禮。


野談雜論


可以明確的說,古代大臣見到親王是不用稱臣的。

中國古代是一箇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而國家的最高權力則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皇帝”。“皇帝”是一個王朝/帝國本質上的君主,任何人見了都需要稱臣,比如皇后見了要自稱“臣妾”,太子/皇子/公主等見了也要自稱“兒臣”。

“臣”是對“君(主)”的自稱,除了皇帝外,皇后、太子也屬於“君”的範圍,因此大臣見到二者時也需要自稱“臣”。

綜上,在封建時代,所有人(除太上皇、太后、太皇太后等)需要對“皇帝”自稱為“臣”,而大臣則需要對皇帝、皇后、太子自稱為臣。

皇帝的叔伯子侄等都有可能被封為親王,屬於皇族,但親王不屬於“君(主)”的範疇,“親王”只是一個專屬於皇族的爵位。因此大臣是不需要對親王稱臣的,不過要按照本朝禮制行相應的禮,以清朝初期來講,在正式場合,即使是朝中一品大員也需要對親王行跪拜之禮的,因為親王的“品級”屬於“超品”,又有皇族身份。


在雍正朝,為了給大臣相應的禮遇,雍正皇帝就曾下令大臣見諸王不得長跪。嘉慶帝也曾下令大臣因公事見到親王,只需“侍立回堂”。

雍正:“凡會議時,大臣見諸王,不得引身長跪。著為令”。
嘉慶:“嗣後凡見親王、郡王,如有仍蹈前轍,長跪請安者,即著王等自行參奏。如大臣等遇見時,亦即指名參奏。至侍衛、部院司員,於本管堂官接見禮儀,自有定分,遇有公事,只應侍立回堂,毋許屈膝請安”。

在封建王朝時期,“禮”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得有任何一點僭越,如若有親王接受了大臣自稱“臣”的行為,那無疑是以君主自居,形同謀反,後果輕則削爵,重則滅門。

即便是如漢朝時期有封國、有實權、由軍隊的親王,也只能接受其封國屬臣向其稱臣,但即使親王封國的相國也不過郡守一級,算不得什麼大臣,朝中大臣就更毋需向親王稱臣了。


麟史Rain


哈哈哈,這得看是建國分藩的國王還是朝廷的親王郡王。建國分藩的好比西漢的各王,西晉的各王以及明朝早期的塞王。這都是有半獨立的封國的,藩王治下的官員才稱臣,叫大王或者殿下。

至於其它的什麼親王郡王那都是皇帝的臣子,記住不止有宗室諸王還有因功封王的。

只有皇帝皇后太子太子妃太后太上皇之類的對得起官員口稱臣,官員對其它的諸王公主和皇帝的妃嬪等宗室都是口稱下官。

總的來說就是溜鬚拍馬的叫稱臣,正直諫臣就臣下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