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與疾病:那些因為名字而被誤會的疾病

這次世界範圍爆發的新型肺炎,雖然已有學者表示源頭並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但是由於最先在中國武漢發現,許多地區對2019-nCOV以“武漢肺炎”稱呼。

其實,在疾病史上,還有很多地區因為疾病的前綴而被大家誤會,比如香港腳、日本腦炎、西班牙流感等等。

那麼這些地方為什麼會被放在xx疾病的前面呢?又為何會有這些讓人尷尬的誤會呢?

1.香港腳:其實不是香港人的腳


命名與疾病:那些因為名字而被誤會的疾病

早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打敗清政府。在1842年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條約中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人。由於香港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每年都派遣軍隊來執行防衛任務。

某年夏天,所派軍隊雖然已經抵港,卻因某些原因未能立即進駐軍營,船上的官兵只好留在密不透風的船艙裡。英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溫暖,最高溫度只有32℃左右,而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天十分悶熱,在船上更是如此,因此香港士兵無法適應這種環境。

幾天後,部分整日穿長靴的士兵足部竟長出了很多細小的水泡,有些更紅腫化濃,奇癢難當。由於歐洲醫生並沒有見過這種怪病,就認為這是在香港發生的流行病,所以稱之為香港腳。

2.日本腦炎:並非在日本流行

日本腦炎,又叫流行性乙型腦炎。這種疾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攜帶乙型腦炎病毒的蚊蟲一旦叮咬易感者,病毒隨著蚊蟲的唾液進入體內,形成病毒血症,甚至可能引起40℃高熱、意識障礙、驚厥、抽搐、癲癇、呼吸衰竭等症狀。

命名與疾病:那些因為名字而被誤會的疾病

雖然日本腦炎的發生率在10%左右,但是患者的死亡率可高達30%,30%-50%的存活者也會有永久性的神經或精神後遺症。

日本腦炎的主要流行區域其實是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但是因為這一疾病的病原體於1934年在日本被發現,1935年由日本學者最早分離,所以被命名為“日本腦炎”。

3.西班牙流感:西班牙不幸背鍋

西班牙流行性感冒是人類史上第二致命的傳染病,在1918-1919年間曾造成全球約5億人感染。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有人認為,西班牙流行性感冒也是一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

命名與疾病:那些因為名字而被誤會的疾病

關於這次流感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是一戰過後,各參戰國對傳媒有嚴重管制,只有中立國西班牙能公開報道,令人錯誤認為西班牙特別嚴重。另一種則是當時西班牙已經有八百萬人感染,甚至國王也不幸中招,疫情最為嚴重,因此這個流行性感冒就被命名為“西班牙流感”。不過有意思的是,西班牙人認為這種流感源自法國,因此在西班牙,則稱這種流感為“法國感冒”。

實際上,第一例有記載的流感是發生在1918年3月4日於美國堪薩斯州軍營內的,4月於發過傳出流感,5月於西班牙,6月於英國都發現流感病例,不過當時都還不算嚴重。

直到9月份,流感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大規模傳播,並且伴隨著高死亡率。僅10月這一個月,20萬美國人因流感死去。

然而這場流感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流行了18個月之後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也是近代才被確認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是病毒來源和疫源地都尚不明確。

4.愛麗絲漫遊仙境症


命名與疾病:那些因為名字而被誤會的疾病

其實這個疾病也叫“視覺顯小症”。顧名思義,這種病發病時,會出現自己的身軀變大,而身邊物品縮小的幻覺。

這是一種罕見的眼疾,患者會突然像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身邊的事物忽然變小。

這種疾病也多發於兒童時期,並且常伴有偏頭痛、失眠等現象。甚至有一些病人同時患有癲癇或是精神分裂症。

5.快樂木偶綜合徵

這種疾病的名字很美妙——“快樂木偶綜合徵”,它的另一個名字叫“天使人綜合症”。

命名與疾病:那些因為名字而被誤會的疾病

這是一種基因缺陷而造成的疾病,罹患此病的孩子臉上常有笑容,缺乏語言能力,多動,且智力低下。80%的患者會有癲癇症狀,50%的患者患有小頭症。

聽起來很諷刺,但是這群簡單快樂的孩子又讓人隱隱心疼,大概這種病的命名一方面是對疾病的準確描述,另一方面也希望這些“折翼的小天使”能夠一直快樂,一直擁有笑容吧。



《聯合早報-地名和疾病有什麼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