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全國土地市場量跌價漲,疫情下房地產救企不救市?

2月全國土地市場量跌價漲,疫情下房地產救企不救市?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陸肖肖 北京報道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開發企業的銷量深受影響,土地市場則相對平穩。從2月份的數據來看,土地市場呈現量跌價漲的態勢,龍頭企業拿地勢頭不減。

為了應對疫情,多地出臺了房地產利好政策,其中包含多項土地政策,包括延期或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降低土地拍賣保證金比例等,有利於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

但在駐馬店市出臺房地產利好政策被約談的前提下,後市能否有更多樓市利好政策出臺,還有待觀察。

土地市場量跌價漲

來自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從成交規模來看,2020年2月全國主要地級市土地成交510宗,成交規劃建築面積為4251.86萬平米,同比下跌16.86%。其中住宅用地成交面積為3475.07萬平米,同比下跌16.35%。土地出讓金為2015.87億元,同比上漲12.93%。

為什麼土地市場成交規模走低,土地出讓金卻漲了?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近期一二線城市的土地出讓更為活躍,2月份成交地塊更多集中於一二線城市,上海還出現一塊位於徐匯濱江的總價地王項目。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月,香港置地在土拍市場最為耀眼,以310.5億元聯合拿下上海徐匯濱江綜合體地塊,成為截至目前的內地第一總價地王。綠城中國在土地市場更加穩健,分別於北京、天津、大連、成都等多城市拿地多宗,成績亦格外耀眼。華潤置地單月於北京3次拿地,拿地勢頭猛烈。

未來土地市場走勢如何?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國仕英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土地推出及成交將會低於往期。後期疫情結束後,土地供應規模將會短期釋放,全年的量小幅高於2019年。受疫情影響,各地政府財政壓力較大,各地可能會加大土地供應量,來緩解資金壓力。今年土地政策相對較為寬鬆,各地出讓土地質量較好,是較好的拿地窗口期。

土地政策較為寬鬆

疫情期間,河北、浙江、上海、天津、重慶、西安、杭州、無錫、南昌等十餘省市發佈了樓市利好政策,針對土地方面的政策有:延期或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降低土地拍賣保證金比例、城鎮土地使用稅有困難的可申請減免等,以緩解開發企業的階段性資金壓力。

各地的樓市利好政策能起到多大效果?國仕英分析,目前各地出臺的利好政策大多針對供應端,利好政策的出臺一方面可以增強企業拿地信心,另一方面可以緩解房企資金壓力,使得企業仍積極拿地。利好政策的出臺可以從實際減輕企業壓力,加強企業拿地信心。

但張波並不太樂觀,他分析,目前的利好政策主要是緩解企業的短期資金緊張問題,尤其是針對拿地側政策放鬆,對於拉動房企的拿地熱度提升作用直接,但對於大部分的房企來說,由於銷售進度明顯放慢,預售金額迴流減少,整體現金流的壓力依然巨大,有待整體市場復甦才能切實減輕企業壓力。

但房地產市場的基調仍未改變。3月3日,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銀保監會召開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會議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駐馬店市曾出臺房地產利好政策,包括調整住房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將繳存職工首套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由30%下調為20%等,寬鬆力度較大。但之後的2月28日,河南省政府約談了駐馬店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求駐馬店市提高政治站位,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切實落實城市主體責任,保持房地產調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

縱觀前幾個月的形勢,今年樓市基調如何,未來會不會有更多利好政策出臺?張波表示,針對房企紓困性支持會有所提升,從各地現已出臺的政策可以看出,無論是拿地還是預售,都有放鬆的地方性政策出臺,國家對於企業債也有一些政策上的支持,這些政策的本質是幫助房企在當下順利度過疫情難關,而非刺激房地產快速發展,更非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張波還提到,以部分三四線城市為代表的樓市調控政策出現放鬆,甚至有例如江西撫州出臺買房給予相應補助的政策,也體現出在不同城市的市場分化在持續 ,2020年總體放鬆的力度會有所增強,但不代表一二線核心城市未來會出現政策大放鬆,尤其是限購、限貸類的政策放鬆會相對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