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難,有儀式感的年是變好的開始


不管多難,有儀式感的年是變好的開始

慶哥

水瓶座辣媽

玩轉廣式煲湯、變美乾貨總結癖

農曆新年將至,前幾天在街道上看到一對老夫妻,小心翼翼地捧著一盆黃色的蝴蝶蘭,旁邊亦步亦趨的小孫女也拎著一枝淡紫色的波斯菊,圓圓的花骨朵兒,脫俗清雅又不失可愛。

這一幕在街頭有點淒冷的氣氛下,顯得溫馨。

也許生活,要沉浸在其中,像這對老人和孫女一樣,花心思過日子,有儀式感地生活,即使在冷冷的氛圍下也能比別人過得溫暖一些。

在微博看到一個博主說,熱情才是人生的奢侈品。這句話很擊中我的心,如果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再熱鬧非凡的世界也與你無關。

儀式感會讓我們對生活少點麻木,多點激情。

我們這一年,歷盡艱辛才走到年底,用儀式感給自己洗塵,即使身處逆境,把年過出儀式感,也會讓人更有勇氣直面困難。

不管多難,有儀式感的年是變好的開始

整理家居,是預熱新年的儀式感

我們廣東的習俗是,年二十八,要洗邋遢。自己親力親為,把家裡旮旯角落都抹擦得乾乾淨淨,該洗洗,該扔扔,該換換。

每年回家最看不順眼的是我媽不捨得扔的舊報紙、各種瓶瓶罐罐,過期不丟掉的藥丸,看著都心堵。

這也是我們交火的最大矛盾點。所以每次回家,我都會把她的廢物偷偷扔掉,雖然後面會被她狂罵三天,但是換來往後一週的舒爽,也是罵有所值。

在《掃除道》裡,鍵山秀三郎說,身處逆境的時候,把周圍打掃乾淨,會給自己一種得救的感覺。

如果這一年,你覺得心裡鬱結、人生不順,開始打掃整理吧,扔掉不用的東西,整個人都會振奮起來。

經過一輪的整頓,窗明几淨的家,會給人一種人生不怕重頭再來的清爽感,無論上一年過得好不好,一切都可以一筆勾銷。

大掃除後,就要為佈置家居做準備了:

第一步:鮮花點綴年味

買幾盆年花,蘭花清雅、桃花豔麗、海棠美得古典,把它們拎回家,陋室也頓覺雅緻貴氣,更重要的是花能讓家裡的年味滾滾來。

我特別喜歡買金桔盆栽,因為碩果累累,金燦燦,寓意吉祥,還在每個枝葉上掛滿紅包,每年必有的儀式感,覺得冷清沒有年味,捧盆金桔回家,喜氣洋洋。

過年買花,豐儉由人,十幾塊錢一束的小雛菊到幾百塊一盆的君子蘭,都能讓家裡增添節日氣氛。

人間的喜樂,有百花助慶更添詩意。

不管多難,有儀式感的年是變好的開始

第二步:“意頭”好物,一樣不能少

我們大廣東過年要講“好意頭”,好意頭即是好兆頭,我們家裡的佈置要呈現一種欣欣向榮、有一波好運氣快馬加鞭到來的氣象。

我媽說家裡要有盒,“盒”的諧音代表和合、貴人。

現在我自己組織了家庭,當家做主後,每年過年都會拎出我買的“全盒”,有六個格子,寓意六六大順,團團圓圓,每個格子放一種吉祥食物,譬如元寶巧克力、糖蓮子、開心果、椰子糕等,大年三十晚上放在茶桌上,新年的味道撲面而來。

我曾經看到一個玄學節目說,如果你正在求學或從事文職工作,要買四枝富貴竹放在書桌來助旺文昌星,保你學業猛進、才華獨領風騷。

每年我都會按照指示放四枝富貴竹在案頭,每次下筆,心裡有了強大的心理暗示,有寫出爆文的自信。

另外,買對聯、寫揮春、貼福字、剪窗花,一個都不能少,把家裡佈置得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用吉祥物作為一年的開頭,被“好意頭”的事物包圍,無論上一年過得多糟,這一刻你是溫暖明亮的,萬物復甦,一切都有了好的開始。

在《紅樓夢》裡薛寶釵的房間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只有一個土定瓶中供著數枝菊花。給人的感覺雖素雅卻十分冷清,不夠人情味。

過年吧,家裡還是不能太簡素。雖然現在流行斷舍離,但過年,沒有喜慶物件裝飾的家,多少也有點像薛寶釵的雪洞,如果你還抱怨過年沒有年味,不妨從整頓家居,佈局吉祥物開始營造年味。

不管多難,有儀式感的年是變好的開始

認認真真打扮自己,是新年最好的開始

民間有個說法,本命年要送自己紅色內衣,大年初一穿上,紅紅火火迎接新歲的開始,還能給自己驅邪護體。

不管是不是本命年,每年過春節的前一週,我都會給自己從內到外,從頭到腳,購買新衣物,這是自己給自己的儀式感。

小時候 ,我們都被父母打扮得花花綠綠,土裡土氣的,那種高高興興的精神氣通過我們的衣著打扮互相感染著、傳遞著。

在舊時,有錢人毛絨綢緞穿戴一新,貧苦人民即使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像白毛女的爸爸楊白勞,窮得買不起新衣服,也要扯根紅頭繩給喜兒扎頭髮,沾沾喜氣。

現在我們條件優越了很多,更不能灰頭土臉地過年了,買新衣服犒賞自己,穿得漂漂亮亮,不僅是過年的儀式感,也是在展示本人今年過年還不錯,明年再接再厲的自信。

朋友說,有一年過年懶得買新裝,穿得也很潦草,立馬就有親戚試探他經濟是不是有困難。

其實朋友工作一直很順利,只是不在打扮上花時間而已。

穿著端莊大方,是在暗示你的狀態在線,至少能堵住親戚朋友的閒言閒語,精神抖擻地應對各方追問。

張愛玲說,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誠然,外表是我們靈魂的櫥窗。衣服也是一種含蓄的語言,傳達我們未曾說出口的弦外之意。

過年,在外表上多花點心思,也許就能少點回應,坐在那裡就自帶氣場,沉默也是一種力量。

不管多難,有儀式感的年是變好的開始


不管多難,有儀式感的年是變好的開始

家人相聚,就是一種親情儀式感

在微博上有人說,長大後發現原來聽聽家人的笑聲就算是過年了。

深以為然,也許我們回家三天我們就開始和媽媽battle了,但是老媽的聲音每天都在耳邊響起何嘗不是一種熟悉的幸福。

看過一個新聞,45歲的杜先生在吃飯間隙被86歲的母親拿著筷子拍打,每當這個時候,他就笑得像個孩子。他母親近年被診斷出患有老年痴呆症,在他心裡,這個年齡還有媽打,是很開心的事。

有媽在,我們永遠都是孩子,還有家可回,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是燈火可親。

過年特別喜歡到一個親戚家玩,因為他們家的過年氣氛特別濃,家裡擺放著各式好吃的點心小吃,炸油角,蛋散,順德煎堆,阿姨叔叔忙裡忙外準備美食大餐。

87歲的老奶奶是麻將愛好者,一家人為了哄奶奶開心,從大年三十開始輪流陪她打麻將到年初六,老人笑哈哈,腦筋靈活,家裡歡聲笑語,一聽到他們家的麻將聲,比放鞭炮更有年味。

高質量的假期是一場短暫的放棄,放棄你曾上癮的遊戲、網絡社交,迴歸到現實中的人和事,好好感受其中的人情味,就是高濃度的年味。

過年和家人一起,拍個全家福,聊聊天,一起包餃子,在跨年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倒數零點,一起放煙花,與父母一起準備年夜飯,和最親的人聊聊生活的酸甜苦辣。雖然只是逗留在家裡幾天,卻治癒了一整年的漂泊感。

有記者問著名的民俗學家馮驥才先生,為什麼現在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先生說,春節在內的傳統節日,其精髓是兩個字:愛和樂。

缺少愛,節日就會缺少溫馨和人情味;缺少樂,節日就會變得枯燥無味。

誠然,在節日裡,做到有樂又有愛,就是一年美好的開端。

這個年,很不容易,但願你能在可控的安全下平平安安回家,在爆竹聲中一家人齊齊整整,歡歡樂樂。


作者介紹:慶哥,水瓶座暖心辣媽,變美乾貨總結癖,煲湯讀書兩不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