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曲——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的“大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2008年6月7日,山東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方戲曲——山東梆子


山東為歷代貿易運輸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來山東經商為時甚早,濟寧、菏澤、聊城在明代就已有了規模宏大的山西會館。這些山西商人,經營典當、錢莊行業,在山東境內具備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他們長期定居山東,在這種形式下,在這種情況下,山西的戲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東魯西南一代,在不少劇目中也反映出當時山西商人到魯西南等地做買賣的情形。諸如《奇錯》、《換妻》等。因此,四大古老劇種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魯西南濟寧、菏澤等地後,受到當地文化、方言、習俗的影響,加上當地及其他戲曲形式的影響。也就順其自然地逐步演變成今天的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中國戲曲之一的傳統表演程式與魯西南一帶的其他古老劇種如柳子戲、大弦子戲、大平調等一樣,表演動作粗獷,架式誇張。如黑臉上場亮相時,雙手舉過頭頂,五指分開;推圈走圓場時,右手推圈,左臂隨之有節奏地擺動;表示憤怒、急躁等情緒時,有吹鬍子、瞪眼睛、帶活腮、晃膀、跺腳、捋胳膊等動作。其他行當“推圈”時,動作不盡相同。

在臉譜上則根據人物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更有一個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隨劇情變化而不斷變換臉譜。如《白蛇傳》中[收青]一場,小青由花臉扮演,連變三次:先為花臉,後變為一半花臉,一半俊臉,最後才變成旦角臉形。


地方戲曲——山東梆子

唱腔板式

山東梆子的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各種板式均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其唱腔中的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鑼]等。輔助板式有[起板]、[栽板]、[非板]、[一串鈴]、[倒反撥]、[亢令亢]等。在板式的運用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單一板式的應用,即根據劇中情節和人物情緒,選用某一種基本板式作為一個獨立唱段,主要適用於情緒比較單一的唱詞。另一種形式則是通過不同板式的有機組合和轉接,構成節奏變化明顯、旋律對比鮮明的大段成套唱腔,這是山東梆子唱腔音樂的主要表現手法。專用曲調有[殺己調](《哭劍》)、[流水捻子](《蘭花山》)、[叫門板](《宇宙鋒》)等。

唱腔特色

山東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壯,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行當則以紅臉、黑臉為主要腳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動作粗獷,架式誇張,舞臺上洋溢著雄渾、豪放的陽剛之美。過去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後來逐漸變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也有用“大本嗓”(真聲)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淨行的發音則帶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獷奔放。女聲各行當,都採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發音多用口腔共鳴,聲音圓潤、音域寬廣。

伴奏樂器

山東梆子最初用的伴奏樂器是:大弦、二絃、三絃。大弦是彈撥樂器,狀似月琴,腹部八稜,無品,四軸,四弦,全用皮弦。藝人們根據它的形狀,通稱它為“老鱉”(平調早期用的大弦,八品,又稱八稜月琴)。二絃杆較短,筒較大,千斤與筒子之間的距離較近,皮弦,用弓拉奏,發音尖亮高亢。三絃與現今通用的相同。後來山東梆子藝人逐漸改進,更新為栗子殼的瓢,即現今用的板胡,距今有150年的歷史,有皮弦改為鋼弦(然後經開封傳到河南各地),這樣板胡、二胡成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大弦、二絃已經很久不用了。新近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樂器伴奏。

伴奏曲牌

山東梆子伴奏用的嗩吶和絲絃曲牌有180餘種,相當豐富,根據不同的劇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規定比較嚴格。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見元令”、“拜堂令”等,各有專用。每個曲牌都有“大字”(曲詞),有的一人獨唱,有的全臺齊唱。個別複雜的曲牌(如六十四板“揚州”一曲,用於《江東》劇中周瑜修書時),由於複雜難學,現已失傳。山東梆子還曾演出過崑腔、笛戲(近似“吹腔”,用橫笛伴奏)、大笛羅羅(用嗩吶伴奏)的劇目。


地方戲曲——山東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