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促進地區減貧與發展——中國與烏干達南南合作案例

類 型:國際合作——農業發展

關鍵詞:南南合作;中國;烏干達;發展合作

摘 要

“南南合作”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糧食安全特別計劃”的組成部分,是由一些發展程度相對較高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向發展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派遣農業專家和技術員等形式,向其提供技術支持,幫助這些國家實施“糧食安全特別計劃”,以提高這些國家的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農牧業在烏干達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但由於以小農戶為主,因此這些領域的發展受到財政、技術、投資、耕作方式等多方面限制。基於此,中國農業農村部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烏干達提供穀物、園藝、水產、畜牧等方面的技術支持,提高生產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同時通過發展農業價值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吸引農業投資,促進農民增收。我們認為其有以下幾點成功經驗:第一,以東道國需求為導向,是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第二,將發展合作與投資合作相結合,提升了南南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第三,項目由中國、烏干達、聯合國糧農組織三方共同實施,堅持權責平衡,提升東道國參與南南合作的主體性。

背 景

農牧業在烏干達的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但由於以小農戶為主,這些領域的發展受到財政、技術、投資、耕作方式等多方面限制。為幫助烏干達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政府分別於2012年-2014年和2015年-2017年在烏開展了兩期南南合作項目,提供穀物、園藝、水產、畜牧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提高生產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同時通過發展農業價值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吸引農業投資,促進農民增收。

項 目 實 施

在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南南合作信託基金支持下,中國農業農村部分別於2012年-2014年、2015年-2017年在烏干達實施了兩期南南合作項目,共派出47名農業專家技術員,累計利用信託基金約350萬美元。

一期項目重點支持烏“發展戰略及投資計劃”的實施,專業領域涉及水利、作物集約化和多樣化管理、糧食存儲、食品安全和市場營銷。二期項目支持《烏農業領域發展規劃(2016-2020)》,重點領域包括園藝、穀物、水產、畜牧、農業綜合經營。

1. 明確各合作主體的責任和義務

FAO總部和FAO駐華代表處分別成立FAO南南合作項目管理團隊,負責總部、區域和次區域的相關部門聯絡工作,主要聯絡內容包括項目管理、運行與財會事務、監測與評價、採購以及支持服務等。

中國農業農村部和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處組成中方南南合作項目管理團隊,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協調和跟進,以及建立統一的標準和實施方法。在南南合作信託基金支持下,中國農業農村部共派出47名農業專家技術員,累計利用信託基金約350萬美元,在穀物、園藝、水產、畜牧等方面為烏提供技術支持。在技術支持的同時,中國專家組通過發展農業價值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吸引農業投資,激發農業產業活力。

烏干達農牧漁業部負責南南合作項目的執行。主要職責包括:通過自我評估,察明並確定需要南南合作提供支持的具體需求;履行管理、技術、後勤和安全等義務,確保南南合作外派人員能夠順利開展工作;積極有效地參與整個項目週期流程,並提供相應的配套資金,確保項目順利實施;選拔和派遣充足的合作伙伴參加項目活動。

2. 各合作主體共同制定項目規劃

項目規劃由中、烏、FAO三方共同協調製定,分為預規劃和“三方聯合規劃設計”兩部分。

“預規劃”目的在於使烏方瞭解南南合作的原則、模式以及三方協議中各方的責任;收集烏農牧漁業發展和糧食安全重點領域正在執行的主要項目的有效信息;察明可以作為項目參與單位的機構和工作點;為必要的實地考察和技術會議做好前期準備。

“三方聯合規劃設計”由中國農業農村部、烏農牧漁業部、FAO共同開展,為期兩週。規劃期間,三方將完成項目規劃設計方案,編寫項目描述文件(包括項目內容、資金預算、項目地點、職責要求等)。

3. 中方專家組提供技術支持,探索新型農業模式

兩期項目裡,中國專家組在20個項目點實施了50多個示範項目,傳播實用農業技術64項,引進適宜的優良品種85個,撰寫各類調研報告80篇。例如,示範項目涉及水果、蔬菜、食用菌、稻田養魚等;農業技術涉及雜交水稻、狐尾小米、病蟲害管理等。 在做好生產指導的同時,中國專家組通過紅薯粉、牛肉乾等農牧加工示範項目延長價值鏈;通過“企業+農戶”方式拓寬市場銷售渠道;通過指導“稻田養魚”“中國模式沼氣”“循環農業”“休閒農業”等方式,開啟了當地農業新模式,全面提高農業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

此外,中國專家組還與合作伙伴一起面向項目點附近的目標團體,即農民、農民合作社、政府下屬的農業企業以及農技推广部門等,開展技術諮詢。例如,布達卡(Budaka)項目點以穀物技術推廣為主,對周邊農戶開展水稻、小米,玉米-大豆套作高產栽培技術指導;卡貝拉(Kabale)項目點以園藝技術推廣為主,專家組在對項目點內的蔬菜、食用菌種植大戶進行全面基線調查的基礎上,開展定期的技術指導和答疑,為當地食用菌培訓中心提供技術服務。

南南合作,促进地区减贫与发展——中国与乌干达南南合作案例

中國專家指導烏技術人員進行食用菌菌種檢測

4. 中方提供渠道以加強烏方能力建設

能力建設主要包括實地培訓和訪華考察團兩種形式。

實地培訓的模式多種多樣,因地制宜。培訓之前,中方專家組以及合作伙伴開展簡單的需求調查,並編寫培訓計劃。實地培訓結束之後,中方專家組提交培訓過程和結果報告。這些培訓包括園藝、畜牧、雜交水稻、狐尾小米、水產養殖、沼氣技術等。兩期項目裡,共組織培訓班近200次,參訓近8000人,培訓烏農民、技術人員達15000人。

南南合作,促进地区减贫与发展——中国与乌干达南南合作案例

中國專家開展狐尾小米種植技術指導培訓

根據項目管理規定,烏干達政府可以在項目啟動6個月後申請第一批訪華考察。兩期項目裡,項目共開展了4次訪華考察,考察團內容主要涉及中國農業發展、項目實施管理、科技示範推廣、農牧業生產模式、品種資源、價值鏈開發、企業投資等。

成 效

中烏南南合作項目通過技術推廣、建設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的方式,全面提升烏干達農牧漁業的技術水平,並提高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質量。

1. 中方提供技術支持,烏方多領域水平明顯提升

該項目為烏干達在多領域提供了技術、能力等方面的支持,有效提升了其在農牧漁業的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經濟效益明顯,推動了烏農民增收和農村減貧。

糧食生產方面,產量明顯增多,農業生產能力有效提升。雜交水稻產量達9-10噸/公頃,約為本地高產品種的3倍;雜交小米產量約為當地常規品種的2-3倍;項目的示範帶動了烏境內10多個行政區生產小米70公頃(1000畝),雜交水稻60公頃(6000餘畝),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糧食自給自足,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極大地增強了烏髮展農業、提高糧食安全水平的信心。

南南合作,促进地区减贫与发展——中国与乌干达南南合作案例

中國專家組示範的雜交水稻獲豐收

園藝方面,開展新型技術,在大面積生產應用中極有價值。在兩期項目推動下, 中國蘋果砧木良種繁育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中方指導烏農科院開展蘋果砧木繁育1,500,000株, 是過去四年總量的2倍;開展食用菌、馬鈴薯試驗生產及芒果實蠅、柑桔黑斑病的防治試驗,在大面積生產應用中極有價值。

南南合作,促进地区减贫与发展——中国与乌干达南南合作案例

園藝工作獲當地農民讚揚

畜牧養殖方面,養殖規模明顯擴大。專家組設計利用氨化飼料、種植象草以解決飼料質量和旱季缺草問題,提高秸稈的營養價值,增加牲畜的可食性和適口性;針對進口雞籠成本高、養殖戶難以承擔的問題,專家組自行設計木製雞籠並積極推廣,對擴大養殖規模和集約化生產提供了有效手段。

南南合作,促进地区减贫与发展——中国与乌干达南南合作案例

中烏技術人員向當地民眾介紹低成本自制雞籠

水產養殖方面,開發新型生產方式。漁場設計、魚苗孵化、幼苗運輸、魚塘設計及養殖、稻田養魚、飼料加工等6個示範項目,使小規模飼料加工產量每天達到800公斤,使魚苗孵化率從20%提高到80%、幼苗運輸成活率從79%提高到98%以上。稻田養魚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一種新型生產方式。

2. 建設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全面提高生產生活質量

該項目將發展合作和投資促進相結合,在為烏農業發展提供實用農業技術的同時,通過引入私營部門,建設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延長了農業生產價值鏈、全面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

解決了當地農業生產的技術、農資與市場問題。園區採用“公司+農戶”模式,為當地農民提供良種、農資及免費技術服務,同時按照合同收購農產品,搭建農戶與市場之間的橋樑。目前已為當地840公頃(1.2萬畝)水稻種植區提供必要的物資供應與技術指導,形成了以核心園區為龍頭,梯次輻射帶動當地農業發展的局面。

改善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保障了農業生產和民生。園區投資20萬美元在附近打機井3口、建水池4個,解決了周邊1200多戶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增加了就業機會,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目前,園區在當地招聘留學歐美本科以上學歷的中層管理者 6人;聘用專門從事示範區工程與田間管理工作的當地長期僱員216人;由於農業操作的季節性,臨時聘用人員達1000人次以上。當地人都以進入園區工作為榮。隨著園區建設的不斷推進,計劃將帶動當地直接就業人數逾萬人。

經 驗 與 啟 示

1. 以東道國需求為導向,是國際合作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南南合作項目中,中國專家技術員用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瞭解農民需求,因地制宜推廣符合東道國農業生產條件和小農戶承受能力的實用技術。這些技術符合當地需求,易操作、見效快、好推廣,才能取得良好的減貧效果。

2. 將發展合作與投資合作相結合,提升了南南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將中國農業對外合作戰略與東道國需求相結合,因地制宜做好技術傳播的同時,還通過延伸價值鏈、開發市場、促進雙邊交流等形式帶動農業投資、貿易。通過項目平臺引進負責任農業投資,發揮農業對外援助、投資、貿易的拉動作用,有效地解決了非洲國家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農資投入不足、市場連接不暢等問題,撬動了整個農業產業的生產活力,增強了南南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

3. 項目由中、烏、FAO三方共同實施,堅持權責平衡,提升東道國參與南南合作的主體性。與以往的單方面援助項目相比,FAO框架下的“南南合作”是一種以聯合國系統為平臺的多邊合作模式,涉及的利益相關方多,各方空間距離遠,協調難度大。為加強各方參與,提升南南合作項目有效性,項目三方協議中明確了各方職責。烏干達作為項目東道國,在接受項目提供的技術支持同時,也要為項目提供必要的配套資金和物資,同時解決好各類突發性事件,為中國專家組在烏開展工作提供良好保障。中方、FAO、烏方各有一名項目協調員,共同參與項目在實地中的管理和協調工作。項目三方協議保證了各方的共同參與,建立了比較順暢的多方合作機制,同時也提高了烏方人員參與國際項目管理和實施的經驗和能力。

注:本文摘選自“南南合作減貧案例庫”,本案例由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提交,入選“首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獲獎案例”。(http://south.iprcc.org/#/casestudies/caseDetailsid=377&fid=230)

南南合作,促进地区减贫与发展——中国与乌干达南南合作案例南南合作,促进地区减贫与发展——中国与乌干达南南合作案例
南南合作,促进地区减贫与发展——中国与乌干达南南合作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