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上海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很多年裡,人們對居委幹部的印象都停留於兩大“神器”:紅袖章、大喇叭。尤其是在窗戶大開的夏季,每天晚上,社區裡都會響起熟悉的循環播放:“居民朋友們,請關好門窗,注意安全……”此刻,兩大神器完美合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沒有居委幹部和志願者佩戴紅袖章拎著大喇叭巡邏的場景,這個夏夜就是不完整的。

一場疫情,讓上海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在改變人們對居委幹部的傳統認知。大喇叭和紅袖章沒有退役,同時,他們的口中冒出了“小程序”“掃一掃”“網上搶菜”等新鮮詞彙,推出了人均間隔一米以上的“北歐式排隊”,還成為了既能在牆上掛圖作戰又能用下拉菜單做圖表的“大表姐”……疫情大考當前,悄悄在改變的,不是老情歌裡“月亮的臉”,而是居委幹部打怪升級的硬核本領。現在,如果誰對居委幹部的印象還繼續停留在傳統神器上,對不起,out的不是居委幹部,而是你自己了。

一場疫情,讓上海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一個半月以來,在對楊浦區社區防控一線的採訪中,我親身目睹了居委工作人員的技能如何像開了外掛一樣脫胎換骨,一步步實現了從青銅到王者的逆襲。

在疫情剛發生時,大家還有點沒緩過神來,主要靠的都是傳統的社區工作法:人海戰術。每個社區裡,居委幹部和志願者全面動員,人盯人、人防人,打電話、掃樓組、發微信,居委大媽的“靈魂拷問”從“你是什麼垃圾”升級為直抵心靈的“靈魂三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一場疫情,讓上海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在第一階段的後半期,一些“三駕馬車”力量比較強也比較有意識的小區已經開始總結工作法,例如殷行社區工三(2)居委的“一貼二問三走訪”、工農新村片居委“排摸查詢提問五步曲”、民星路600弄居民區黨總支的“六個起來”。不過,這其中雖然也應用了微信群等新方式,這些工作法中的核心仍然是貼傳單、跑樓道、喊喇叭、搞衛生、發動居民人盯人的傳統打法。

2月初,防控形勢不斷升級,再加上第一批口罩預約登記開始了,光靠鋪上人力顯然不夠用了,我在實地採訪和瀏覽新聞時獲得了一個非常強烈的印象,就在口罩預約首日的那個中午以後,很多居委都發現傳統打法過時,必須要上新技能了——

當天上午,能開展線上預約的社區還鳳毛麟角,幾乎都是擁有年輕幹部或者得到年輕業主支援的新社區,例如小區名字霸氣外露的長海路街道盛世御龍灣和新江灣城街道九龍倉居委,就率先給自己燒出了“線上預約”的小鍋菜。

然而,可能是受到新聞報道的啟發,在短短一兩天時間裡,有能力開展線上預約的社區已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兩三天後,楊浦區江浦路街道甚至實現了街道全覆蓋,幾乎所有街道居民全程只要跑一次藥房,就都能買到口罩。之前已有基礎的九龍倉居委幹部則又繼續升級,搞定了微信支付,一手給業主“投餵”口罩,一手拿出微信“二維碼收款”。

一場疫情,讓上海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再後來,到了第二批第三批口罩預約登記的時候,人們喜聞樂見地看到,線上預約已經成為主流了。

當然,把網絡學得溜,還不僅僅是這屆居委幹部的本事,他們還能因地制宜畫圖作戰。在全市各區,都出現了一批“作戰高手”,牆上掛著五顏六色的樓組地圖,幾類人員用顏色區分顯示,清清爽爽,絲毫不亂。什麼叫“精細化治理”?掛圖作戰就是最形象生動的名詞解釋。

一場疫情,讓上海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將小區每戶人家的‘動態’全部標註的“三色作戰圖”。王凱 攝

最緊迫的任務一完成,騰挪出手的居委大媽們立刻又發揮“人頭熟”特長,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快遞在小區門口堆積成山?盤它!去附近超市借貨架,把快遞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場疫情,讓上海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四平路五角場一小區門口的“無接觸式存放點”的貨架。楊建正 攝

居家隔離觀察人員沒菜吃?發動愛心志願者送上門,還不要錢,都是捐的!

居家隔離觀察家庭的生活垃圾沒法倒?不用再像最初那樣穿著雨衣上門代倒了,聯繫專業消毒企業上門回收,順帶便還給消個毒,讓鄰里鄰居踏踏實實繼續家裡蹲……

這樣三頭六臂神通廣大的“中國式大媽”,我們喜歡!

一場疫情,讓上海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居委會與居民協力搭起了全街道的第一個防控關卡。孫中欽 攝

最近,各行各業陸續開始有節奏地復工復產,居委幹部又“被迫”升級了。網絡直播間裡“雲開會”,釘釘客戶端上看數字防疫地圖,還有AI外呼機器人幫忙打電話……這還是居委會大媽嗎?簡直比小學生更“釘釘”,比小年輕更“李佳琦”啊!

一場疫情,讓上海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這樣與時俱進戰鬥力爆表的居委幹部,是我們身邊可親可敬的好鄰居,也是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領跑者。我們更喜歡!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孫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