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2020年的春晚,是人們最無心思觀看的春晚。疫情的嚴峻,讓每個人都提心吊膽。但當18位身著素色旗袍的“民國女子”上臺,伴隨著悠揚的《晨光曲》,踏在小板凳上,輕搖著蒲扇,一舞搖曳時,還是讓許多人暫時放下了對疫情的焦慮和恐慌,屏住呼吸,沉醉其中 。

《晨光曲》是舞曲《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一個片段。講述的是一群民國女子,她們戰鬥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有信仰,有力量,有才氣,有視死如歸的勇氣。而同時,她們又是活生生的女人,有家庭,有孩子,也有柔軟的那一面。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民國,是一個家國動盪的年代,也是一個風骨傲立的年代。新思潮來臨,喚醒了沉睡中的人民,尤其是被壓迫了許久的女性。那些絕代風華,如煙花般絢爛的女人開始走上了追求自由獨立之愛的道路。

當她們,用自由獨立守護著自身生命,用愛和美德守護著這個世界時,便為我們演繹出了一場大戲,何為民國的芳華。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人影簾遮,香殘燈灺,雨細風斜。門掩春寒,雲迷小夢,睡損梨花。且消錦樣年華,更莫問天涯水涯。孔雀徘徊,杜鵑歸去,我已無家。

寫這首詞的詩人是呂碧城,她是被時光之河湮沒的一個傳奇。她主筆《大公報》,被譽為“中國第一位女編輯”。她文采斐然,以詞作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人”。她有膽識有才幹,創辦北洋女子公學,成為“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第一人”。她曾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後辭官經商,角逐商海,賺得巨財,遊歷世界。將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風生水起的她,最後卻勘破了世事繁華,毅然遁入空門。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呂碧城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在他人的意料之外。但每一步,都跟隨自己的心意而走。終生未婚,不願趨於世俗。別人論起她的婚嫁,她說:“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我之目的,不在資產及門第,而在於文學上之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耳!”

呂碧城性靈開放,對自己的美麗從不掩飾。她喜愛奢華,時常出入舞廳,常御晚禮服,袒其背部。擅交際之舞,開上海摩登風氣。對於時人的非議,她坦然面對:“女人愛美而富情感,性秉坤靈,亦何羨乎陽德?若深自諱匿,是自卑抑而恥辱女性也”。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任主編期間,她率先以筆誅伐女人不能受教育的愚昧社況,強調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女子是家之本,而家是國之本。女子要接受教育才能成為賢母,育有賢子,兒童教育必以母教為根基。

她雖喜西方文明,但卻從不否定東方文明的重要性。她看到了歐美功利主義的盛行,認為東方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救濟之道。所以她在當時的條件下,主張扶持國學,以弘揚東方文明。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呂碧城的最為可貴之處,在於她雖處富貴而能勘破繁華,對於生死亦能豁達。呂碧城後在瑞士出家,皈依佛法。她曾作詩云:“花瓣錦囊收,拋葬清流,人間無地好埋憂。好逐仙源天外去,切莫回頭。”

呂碧城臨終前立遺囑,將自己所有存款,用於弘揚佛法護生之事,遺體火化,把骨灰和麵粉為小丸,拋入海中,供魚吞食。並作絕命詩:“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呂碧城用她一生,向世人道盡了,生命可以活出大自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在20世紀初的民國,活躍著兩位特立卓異的女性,她們號稱民國時期的“女子雙俠”。一位是中國第一女報人的呂碧城。另一位就是悲歌慷慨、捨生取義的秋瑾。我想,若有女子能稱之為國士,那必是秋瑾。

秋瑾,本是名門閨秀,善詩詞歌賦,能在深閨中平靜度過一生。可她因清末政府腐敗,列國入侵辱華,國民愚昧昏沉而難以忍受胸中的怒氣,獨自前往日本留學。回國後身著男裝,佩戴倭刀,發動革命,創辦女校,建立報刊。以一己之力,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她創刊,是為了以筆讓世人驚醒。她曾寫過:世間有最悽慘、最危險之二字曰:黑暗。黑暗則無是非,無聞見,無一切人間世應有之思想行為......吾若置身危險生涯,施大法力;吾毋寧脫身黑暗世界,放大光明。一盞神燈,導無量眾生,盡登彼岸,不亦大慈悲耶?......否則雖灑遍萬斛楊枝水,吾知其不能盡度世人也。

她教學,是為了培養能拯救國家的人才,即使夙患心疾,雖發亦必為之上課。學生對她感激至深,常說:“雖枳荊不能久棲鸞鳳,先生既來,暑假前不放去矣。”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她革命,散盡家財,將生死置之度外,是為了讓人們走向自由平等。秋瑾就義的那日,她身上遍體鱗傷,拖著沉重的鐐銬,每走一步都是錐心的疼痛。兵士們想要架她走,她卻呵斥:“吾固能行,何掖為!”被斬首前的一刻,她忍住巨大的痛楚,從容地對行刑人說:“且住!容我一望,有無親友來別我?”說罷她向四周望去,看到無親友來送行便安心,她閉上雙目,平靜地說:“可矣。”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關於自己生命的去向,她早已在詩中寫的通透: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杜甫有一首名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潤物細無聲,正是中國文化的仁愛精神。而在張可的身上,就洋溢著這種精神。

張可,是與錢鍾書並稱,素有“北錢南王”之稱的國內著名文學理論家王元化的妻子。她本身亦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莎士比亞專家和上海戲劇學院的名教授。出身世家,伯祖父是曾任大總統府秘書長的張一麐,祖父是曾任蔡鍔秘書的張一鵬。

曾經有很多人用“完美”來形容過她。富裕的家世,美麗的容貌,過人的才華,與心愛的人一生相知相守,她擁有一個女人想要的一切。可後來,丈夫蒙冤,兩度精神失常,在風雨如晦的歲月裡,她卻以她的堅韌、仁愛、悲憫與苦難擔當精神,支撐著一個弱小家庭的生存。陪伴丈夫、教育學生、翻譯莎評、編撰刊物。從沒有一句怨語,沒有一點倦意,更沒有一絲放棄。無論是人生的順境還是逆境,她都那樣平靜、恬淡、優雅地走過去了。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王元化曾有一段質樸深情的文字稱讚妻子:

張可心裡幾乎不懂得恨。

我沒有一次看見她以疾顏厲色的態度待人,也沒有一次聽見過她用強烈的字眼說話。她總是那樣溫良、謙和、寬厚。從反胡風到她得病前的23年漫長歲月裡,我的坎坷命運給她帶來無窮傷害,她都默默忍受了。受過屈辱的人會變得敏感,對於任何一個不易覺察的埋怨眼神,一種稍稍表示不滿的臉色都會感應到。但她始終沒有這種情緒的流露。這不是任何因丈夫牽連而遭受磨難的妻子都能做到的。因為她無法依靠思想和意志的力量來強制自然迸發的感情,只有聽憑善良天性的指引才能臻於這種超凡絕塵之境。”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雖然從小錦衣玉食,可她卻一生素淨平和,不爭不搶。她跟隨王元化先生經歷了時代的風雨摧殘,可身上卻沒有任何戾氣,對人仍善良、純真。即使家境困苦,她也會把水果分給弄堂裡的貧苦鄰居們,常被人稱作是活菩薩。

當希望來臨,那些經歷了生死洗禮的革命黨員們,終於可以得到回報進入領導崗位時,已有12年黨齡的張可,卻在這個時候主動放棄了黨籍。她不想要從12年的黨齡裡得到什麼回報,只想去做一名大學老師,開啟並不熱鬧的莎士比亞研究。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歷經24年的苦難後,本以為一切終於雨過天晴,可她卻突然身患重病,思維與腦力嚴重受損,從此只有簡單的言語表達,而讀寫俱廢。對此,她依然平靜地接受了。王元化說:“她一生都沒有什麼很激烈的情緒,她都是很淡的。即使重病,也依然如此。”

張可走的那天,遠在海外、研究中國現代思想史的著名學者林毓生教授寄來輓聯,把她比為古代的採蓮人:嶔巇一生、夷然一心,立身不繫一絲塵;音徽如昨、華箋如新,望鄉每悼涉江人。

我想,林毓生教授說的再恰當不過,張可的身上,是從不繫人間苦難一絲塵的。因為所有的苦難,都被她輕描淡寫的訴說成了:“我,僅做了本分的事情,一個妻子、一個母親、一位學者。”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民國世界裡的女子,就如胡蘭成所說,是從靜中養出來的。臨花照水,自有一種風韻。即便豔麗,亦是錦緞上開出的牡丹,底子裡還是一團靜氣。她們面對世俗的名利得失,面對生命的悲歡起落,仍能以清淨、優雅的姿態,俯瞰著紅塵。而這,就是民國時期獨一無二的芳華。

今日的我們,在追求小我生命的獨立與覺醒時,也亦如此。縱使時態艱難,深陷濁流,也要不被世相所亂,保持獨立與清醒,理解生命無常,安放塵心,好好生活。

明天是三八婦女節,願每一位女性都能活出自己的芳華!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看民國芳華的悲歡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