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古玉是什麼風格?

Heavn123


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至今有8000多年曆史了。



漢代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經濟繁榮的時代。在學術與文藝方面上承先秦,不同地方的文化兼收幷蓄,並開時代之風,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漢代文明。所以說,漢代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



漢代古玉種類多,按社會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為:日用品、裝飾品、藝術品、辟邪用玉、禮儀用玉和喪葬用玉。



用料方面主要是新疆和田的黃玉、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以及瑪納斯碧玉和少量的岫巖玉、藍田玉等。



漢代玉器最大的工藝特點是因鐵質工具的普遍使用而產生的特點。漢代玉器能夠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完全與鐵質工具有著密切的關係。



其切割、鑲嵌工藝十分成熟與發達!



活環套接、鑽孔、鏤空、圓雕工藝都在繼承前代玉雕技術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拋光工藝更是達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





漢代古玉藝術價值較高的應屬於圓雕和高浮雕、鏤空雕的藝術品,這類作品玉質好,琢磨精細,造型優美,在中國玉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代作為玉器史上第一頂峰,它的雕琢技術很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漢八刀”和“遊絲毛雕”(雙鉤碾法),反映的都是漢代雕飾簡潔明快,刀法犀利、遒勁、有力。



紋飾方面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捲雲紋、谷紋、蒲紋等外,還出現了比較成功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外邊有添加螭龍、螭虎、臥蟬、雲雷紋等裝飾。



漢代古玉是帝王、皇家貴族達人用玉,質美、工精、形奇、色巧,具有較高文史科研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受到了國內外藏家的極度追捧!



在國內外拍賣市場上一路走俏,價格也一路攀升!一件小小的漢代古玉,動輒上百萬元。2011年漢代青黃玉四方編鐘(一組)竟然拍出了2500萬元。



現在很多老外和港澳臺老闆爭相來大陸搶購高古玉,他們看到的就是高古玉的文化內涵,是國際認可的高端藝術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研究價值、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



2019年新文物法正在修改當中,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國內高古玉市場一定會開放,高古玉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廣州廖成文


漢代玉器繼承了戰國玉器傳統特色,特別是在藝術風格上較多地吸收了戰國以來玉雕的清逸脫俗、自由奔放的特色。漢代玉器的變化是巨大的,有其獨特的風格:

1.用途上漢代玉器可分為禮玉、葬玉、飾玉和陳設玉四大類。

2.漢代提倡孝道,厚葬之風盛行,故漢代葬玉特別發達,有玉衣、九巧塞、玉琀和握玉四

種。喪葬玉規矩呆板,程式化現象明顯。

漢八刀黃玉琀蟬,漢,長157.5px,寬80px。 故宮博物院藏

3. 漢代盛行讖緯之學,陰陽五行文化,因而厭勝避邪之玉特別盛行。

青白玉辟邪,漢,長337.5px,高212.5px。故宮博物院藏

4.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有“君子貴玉”、“君子比德於玉,故漢時期的禮儀裝飾玉特別發達。

5. 漢時,周禮規定的“元器”僅存璧、圭、璜三類。實際上,漢當家的禮玉只有玉璧一種.玉璧在漢除作禮儀用外,也用作喪葬,常鑲嵌在棺槨的外表。

6.玉衣是喪葬玉的最高形式,只有高級官吏及皇族人員才能享用分金縷、銀縷銅縷、

絲縷玉衣。玉衣一般都由朝廷特賜。

7.九巧玉有耳塞、鼻塞、口塞、肛門塞、眼蓋和生殖器套共九件套。

8.裝飾玉在漢變化十分明顯,其特點是戰國時期廣為流行的大玉組佩開始衰弱趨向簡單,漢基本不流行,代之而起的是生動活潑的小型單件玉佩。

9 漢飾玉可分為佩掛裝飾和器物裝飾兩大類。佩掛裝飾玉有玉舞人,雞心佩等;漢飾物玉器主要是成套玉具劍的出現。玉劍飾始於東周,由劍首、劍格、劍彘、劍珌配套成組,完成於西漢時期。玉劍飾,圖案兇猛精悍。

青玉獸面紋劍格,漢,高110.00000000000001px,寬170px,厚60px。 故宮博物院藏

10.漢在雕琢技藝的手法上,變對稱為均衡,採用使器型或裝飾上下左右相對平衡,而不是完全對稱的手法。曲線S形作品大增。

11.漢玉器造型活潑多樣的另一個標誌是象生玉器,富有立體感、現實感和蓬勃的生命

力。

12. 漢玉器的透雕、鏤空不同於戰國玉器,僅是器物的附加或延伸,而是作品不可分割的

重要組成部分。 西漢玉器的出廓裝飾也更趨成熟。

出廓玉“益壽”谷紋璧,漢,高330px,寬262.5px,厚12.5px。故宮博物院藏

13.漢玉器的龍鳳裝飾,已不像周代龍鳳相爭,而表現出新的姿態,常見鳳依附於龍,龍威鳳俏,是當時龍鳳呈祥的反映。

14.漢玉器地子打磨得光滑如鏡,拋光技藝一絲不苟。漢代琢玉技術更加成熟,其中漢八刀技術和遊絲毛雕技術,對後世影響很大.

玉龍螭紋洗,漢,長420px,寬350px,高70px。故宮博物院藏

15.西漢打通河西走廊之後,又擊敗了匈奴在天山南北的統治,從而保證了和田玉料的開採和使用,這也是漢玉器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 同時陝西藍田玉河南獨山玉等也得到了大量開採.

16.沿續東周玉器為國之重寶,漢時玉發展為國家重要的貨寶,財富的象徵,因而爭相購藏,作為累聚財富的一種手段(金融化),促進了玉器的發展和繁榮.

聲明:本答案由【極速鑑寶】APP鑑定專家整理給出。


極速鑑寶故事匯



漢代的玉雕走到了兩個極端的高度發達,。一個極繁複,極端精細,極端奢華,圖案之匪夷所思,今天看了只有汗顏。另一個則是極簡主義的露頭。人類的藝術審美,從簡單到繁複,再回歸極簡,通常的規律。

中國人的極簡追求比歐洲早了將近兩千年,這很了不起,這是讓我一直驚歎中國文化審美之高的一點!漢民族在極簡方面的成就到今天還讓人咋舌。這讓人自豪,更是負擔。

極簡在玉上的表現,如,漢蟬,翁仲,玉豬握等,極少的功法,凌厲如斧削,卻傳神回味。



歡迎關注#造辦處 #因後臺海量的相關留言,我們只能依次陸續答覆各位玩友,會優先回復關注了我們頭條的粉絲的問題,謝謝

造辦處所有內容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需轉載請私信頭條造辦處聯絡溝通,謝謝


造辦處


【文藏來答】說到漢玉,主要是繼承先秦玉器的優良傳統,又有所創新。下面以滿城漢墓為例,快來看看吧~


滿城漢墓共兩座,一號墓的墓主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二號墓的墓主是王后竇綰。兩墓是同陵而不同墓穴的異穴合葬墓,或稱“同墳異藏”的夫婦合葬墓。中山王劉勝墓和王后竇綰墓共出土玉器160餘件(套),其數量之多,在已發掘的漢墓中僅次於廣州南越王墓和徐州獅子山楚王墓

玉圭

漢玉繼承了先秦玉器的優良傳統,但又有所創新,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新的藝術風格。西漢早期的玉器,繼承戰國玉器的風格,到了西漢中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給官營玉器手工業的繁榮發達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在玉器製作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器類和器形,逐漸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

一、作為禮儀用玉的玉圭和玉璧

中山王劉勝墓出土3件玉圭,其中兩件器形較大,近底部有一小圓孔,1件器形較小,皆為素面。玉璧的數量較多,兩墓共出土69件(包括鑲嵌在竇綰漆棺外壁的26件)。玉璧的紋飾,除了傳統的蒲紋、谷紋或渦紋外,流行著分為內、外兩區的紋飾,一般內區為蒲紋或渦紋,外區為合首雙軀的龍紋或鳳鳥紋。玉璧在當時屬於珍貴禮品,而且往往是成雙贈送。

玉璧

二、作為殮服的“金縷玉衣”

滿城中山王劉勝夫婦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的形制完備、保存完好的玉衣。玉衣全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編綴玉片的金絲估計共重1100克左右。竇綰的玉衣比較短小。玉衣全長1.72米,由2160片玉片組成,所用金絲重約700克。竇綰的玉衣沒有做出腹部、胸部和臀部的形狀,可能是由於做出女性人體形象不符合封建傳統觀念的緣故。

劉勝的金縷玉衣

竇綰的金縷玉衣

玉衣是兩漢皇帝和皇室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是漢代特有的葬玉。西漢時期的玉衣,除了用金縷編綴的以外,還有用銀縷、銅縷或絲縷編綴的,皇帝和王侯皆可使用金縷玉衣。當然,這並不排除王侯也有使用銀縷或銅縷玉衣的,可見在西漢時期尚未形成嚴格的分級使用不同縷線的玉衣的規定。到了東漢時期,對玉衣的使用規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

三、翹袖折腰的玉舞人

玉串飾

玉舞人出土於竇綰玉衣內胸部,舞人上穿長袖衣、下著長裙,透雕作翹袖折腰的起舞姿態。上下各有一圓形小孔。與玉舞人一起出土的有玉蟬和瓶形、花蕊形、聯珠形等玉飾,以及水晶、瑪瑙和石質珠子。推測這些飾物原當為編聯在一起的一組串飾,玉舞人在串飾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大葆臺二號漢墓出土的玉舞人拓片

漢墓中出土的玉舞人都有一個或兩個用於穿系佩掛的小孔,說明玉舞人是隨身系掛的佩玉,而具多數應是組玉佩的構成部分。例如北京大葆臺二號漢墓出土的玉舞人,也有兩個小圓孔,應該也是組玉佩的構件。從考古資料考察,玉舞人主要出在諸侯王親屬等貴族階層的墓中,墓主人多為女性,由此可見玉舞人應是漢代貴族婦女喜愛的一種佩玉。

玉舞人在漢代貴族婦女佩飾中的流行,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長袖”和“細腰”是漢代舞蹈的兩個重要特點,玉舞人的造型充分體現了這兩個特點,因而是漢代婦女翩翩起舞的真實寫照。漢代玉舞人不僅是優美的玉雕藝術品,而且也是研究漢代舞蹈的珍貴實物資料。

四、外緣有透雕附飾的玉璧

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1件谷紋璧,其上方有透雕的雙龍捲雲紋附飾,造型生動優美,紋樣玲瓏剔透。這件玉璧的透雕附飾只有一組,位於璧的上方。與戰國時期同類玉璧的造型風格迥然不同,代表了漢代新的藝術風格。

雙龍捲雲紋谷紋璧

戰國時期的這類玉璧,外緣的附飾往往是兩組或四組透雕的龍紋或鳳鳥紋,多數作對稱形式。西漢前期的這類玉璧,基本上承襲戰國時期的風格。年代稍早於滿城漢墓的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這類玉璧,其透雕附飾還具有左右對稱的特點,仍然保留戰國的遺風。

五、兩側有附飾的韘形玉佩

韘形玉佩是漢代流行的佩玉,也稱雞心佩或心形玉佩。它是從古代的玉韘演變而來的。韘又稱射決或扳指,是古代射箭時佩戴在右手拇指上鉤弦時用的。玉韘從實用器演變為裝飾用的韘形玉佩,可能開始於東周時期。

劉勝墓出土的韘形玉佩

西漢中期的韘形玉佩,基本上已經定型,在心形主體的兩側都有透雕的附飾,附飾比前期更為繁縟,雖然不是完全對稱,但大小差不多,風格也基本相同。紋樣主要是變形捲雲紋,個別也有雕成鳥獸紋的。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1件韘形玉佩,心形主體較瘦長,兩面均陰刻捲雲紋,兩側有不對稱的透雕流雲紋附飾,紋飾優美,流暢。王后竇綰墓也出土1件韘形玉佩,心形主體較短,當中的圓孔較大,兩側的透雕附飾基本對稱,而紋飾稍有不同,一側為變形捲雲紋,另一側似鳥獸相搏狀。

竇綰墓出土的韘形玉佩

滿城漢墓出土的這兩件韘形玉佩,代表了西漢中期韘形佩的風格;前者應稍早於後者,後者屬於典型的西漢中期韘形佩的造型。東漢時期的韘形玉佩,器形有較大的變化,韘的主體部分雖然尚有痕跡可尋,但已由豎置改為橫置,當中的圓孔演變為圓角長方形或橢圓形,兩側的附飾發展成為環繞全器的透雕紋飾,形象更為優美。韘形玉佩是漢代較常見的一種佩飾,男女皆可佩戴,與組玉佩似無組合關係,是可以單獨佩戴的一種玉飾。

六、四種玉飾齊備的“玉具劍”

以玉飾劍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嚴格意義上的玉劍飾,出現於東周時期。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四種玉飾齊備的“玉具劍”到西漢時期才流行。

玉劍首

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1把鐵劍,是我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的“玉具劍”,四種玉飾齊備。玉劍首為圓形,正面中央作一圓形突起,飾陰刻捲雲紋,周圍浮雕兩隻身軀修長的螭虎。玉劍格的斷面為扁菱形,一面飾淺浮雕的捲雲紋,另一面為浮雕的螭虎、流雲紋。玉劍璏為長方形,背面有長條形扁銎,表面飾浮雕螭虎紋。

玉劍璏

玉劍珌

玉劍珌作不規則梯形,兩面浮雕5只活潑的螭虎嬉戲於雲海之中。可見當時典型的玉具劍,四種玉劍飾的紋飾題材和雕琢技法往往是一致的。東漢繼承西漢的習俗,也使用玉具劍,但發掘出土的玉劍飾數量不多,說明在東漢時期玉具劍可能已不像西漢時期那樣流行了。

玉人

此外,中山王劉勝墓還出土1件圓雕的玉人。玉人作古時王公憑几而坐的形象,底部陰刻銘文“維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10個字。從銘文的內容考察,這件雕成王公形象的玉人,既是少見的漢代玉雕藝術品,又是厭勝辟邪之物。

總之,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到西漢中期形成了漢玉特有的、新的藝術風格。東漢的玉器基本上承襲西漢的傳統,沒有什麼新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是個過渡時期。隋唐以後的玉器,在造型、紋飾題材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展,光輝燦爛的中國玉文化又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3月刊《滿城漢墓玉器與漢玉新風格》


文藏


漢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景盛時期,由於國力強大,文化事業有了大的發展,特別是玉器工藝,出類拔萃,獨樹一幟。

特別是在西漢時期,玉器的雕工技術,既繼承了前代的做工工藝外,又發展了獨特的漢八刀工藝,遊絲毛雕工藝,更加精美絕倫,後世難仿。

發幾件供大家鑑賞:






玉佛緣345


漢代玉器的精妙之處是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