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諸葛亮死後,劉禪查其遺產時被氣得直拍桌子,對此你怎麼看?

yukiT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為啥拍桌子呢,枉做小人被氣的。

大家認為劉禪傻?

他一點都不傻。

劉禪只是缺少軍政能力,智力也不能和老謀深算的父親劉備和諸葛亮相比。

劉禪這個人其實是聰明人,也是人精一類。

他之所以開始把權力全部交給諸葛亮,還是明哲保身的原因。

一來外敵太強大,不要說曹魏,就算東吳依靠人口90萬的蜀國也是惹不起的。諸葛亮、劉備尚且不能穩定蜀國的局面,何談區區劉禪。

二來蜀國內部問題太嚴重。拋去小國寡民不說,內部政治派系很多,比如早年跟隨劉備的嫡系派,後來劉備得以發家和創建蜀國的荊州派,加上四川本地的豪強家族力量,三股人哪一股都不好惹。

西北王馬超帶著強悍的部隊歸順蜀國,也被這些人壓制的像三孫子一樣。

劉禪自認為搞不定這種複雜的局勢,乾脆交給能力超群的相父諸葛亮,自己樂的吃喝玩樂,還落得個誰都不得罪。

但你說劉禪對於諸葛亮完全沒有戒心,完全相信,那也不是事實。

實際上,諸葛亮對劉禪忠心耿耿,但後者未必很喜歡這個相父。

由於政務都有諸葛亮負責,好色的劉禪窮極無聊,只能躲在宮內搞女人。

在劉禪看來,我搞女人總不礙其他人什麼事,消遣而已。

然而,諸葛亮還多次勸誡劉禪不要娶太多妻子,一是要保重身體,二是蜀國還很窮,不應該太奢侈。

你說說看,劉禪能受得了嗎?

我都不管正事,躲在後宮自娛自樂了,你諸葛亮還管我,都管到被窩裡來了。就算親爹劉備,也沒這麼管的吧。

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在小人攛掇下,也試圖搞搞諸葛亮的黑資料,打擊一下他留下的政治勢力。

在一般人看來,諸葛亮形同攝政王,就算再廉潔多少也要為子孫考慮,多少斂些財把。

誰知道,諸葛亮真的清廉到了家,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公佈財產的公務員。

早在《自表後主》全文如下:

臣初奉先帝, 資仰於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臣身在外,別無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在這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遺囑”中,諸葛亮自稱只有800顆桑樹,15頃耕地。

自然,這玩意你說誰會信?

就算四川一個普通的地主,財產也絕對不止這麼多吧,何況諸葛亮。

結果查來查去,發現諸葛亮留下的私人財產,還真的就是這些。

劉禪直到結果後,大發雷霆,把身邊小人大罵了一頓。

為啥?

這等於讓劉禪枉做惡人了!

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

他明白兒孫的才能和自己相差太遠,如果只是斂財留給兒孫,只能養出一批無才無德坐吃山空的蛀蟲,無法在亂世立足。

韓國人、日本人都說,不能讓兒孫年輕時候太富裕,不然只會害了他們。

這是很有道理的。


諸葛亮不留什麼遺產,也就是讓兒孫憑藉自己能力生存。

事實上,諸葛亮的兒孫也確實很有出息。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雖才幹不足,也是為包圍蜀漢激戰到最後一刻的將軍,死了以後也留下美名。

而諸葛亮另外一個孫子諸葛京,在蜀漢滅亡後為西晉官員,官至江州刺史,也算是高級官員了,可見還是很有才能的。


薩沙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生前,在給後主的一份奏章中對自己的財產狀況進行了主動申報:“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三國志•諸葛亮傳》)。大意為:成都有桑樹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地15頃,兒子兄弟的穿衣吃飯,他們都會有盈餘。而我在外當官,沒有其他的花費,全靠公家的俸祿過活,沒有做其他的兼職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時候,不會出現那種有多餘的綢布,多餘的錢財這樣的狀況來辜負陛下。

據說劉禪對諸葛亮的這份財產申報將信將疑,但他頗有城府,並沒有將疑惑寫在臉上。諸葛亮死後,在宦官黃皓的慫恿下,劉禪同意由黃皓親自帶隊,到丞相府邸對諸葛亮申報的財產進行核查。核查結果發現和諸葛亮申報的沒有任何出入,丞相府確實內無餘帛,外無贏財。當黃皓硬著頭皮向劉禪彙報之後,劉禪氣的拍著桌子將黃皓訓斥了一頓,從此對諸葛亮越發尊敬,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給諸葛亮立廟祭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春天,在經過朝廷激烈爭論後,劉禪一錘定音,下詔替諸葛亮在沔陽建廟。由朝廷出錢給本朝臣子單獨立廟,這不僅在蜀漢歷史上空前絕後,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極其罕見,可見諸葛亮在劉禪心目中地位之高。

二是善待諸葛亮的家人。據三國志記載:“亮弟均,官至長水校尉。亮子瞻,嗣爵”,“瞻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可不要小看諸葛均擔任的這個長水校尉,這可是一個食俸兩千石相當於今天的省部級高幹。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更不用說了,不僅繼承了其父武鄉侯的爵位,而且還做了劉禪的女婿。另外,做官還做到了尚書僕射,軍師將軍這樣的位子。尚書僕射就是首席副宰相,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第一副總理,而軍師將軍是諸葛亮當丞相之前的官職。


淮上秋陽


我只是看到《三國志》的記載的一個小事情:諸葛亮當年向劉禪上表的時候,說過自己的情況:我諸葛亮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田畝十五頃,這些東西供給我們一家所有人衣食已經十分充足,而且還有一點剩餘的錢財。至於我在外出行打仗,也沒有其他的調度,隨身的所有都是仰賴自己的官祿,沒有其他的門路去賺錢。假如有天我不幸去世,也不會出現家裡一堆錢財,家外也是一堆錢財的情況,以免辜負陛下的信任。諸葛亮去世之後,果然家裡就像他說的一樣。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個十足的好人。對於劉禪,諸葛亮沒有辜負對於劉備的話,劉禪怎麼會氣的拍桌子。

我們也可以看看諸葛亮去世以後的事情,當時諸葛亮去世以後,《三國志》說蜀漢很多百姓都偷偷的祭祀諸葛亮,當時的朝廷因為禮儀不允許,但是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一起上表訴說諸葛亮的為人和功績,朝廷才答應。

連後來在蜀漢當官的陳壽自己都稱讚諸葛亮:

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一代良相。


人者仁義也


先說結論,個人認為劉禪生氣的原因在於惋惜甚至懊惱。

理由如下。

先對劉禪做一個定性:劉禪不是庸主。

諸葛亮在世時,劉禪與諸葛亮配合良好,諸葛亮也因此能集中蜀漢所有力量北伐。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依舊執政達三十多年之久,其間也經歷了蔣琬、費禕等執政大臣,並未有大的過失,更不曾有勞民傷財之舉。

所以,劉禪算不得雄才大略,卻也不是平庸之輩。

動手拍桌子,對於帝王來說是相當失態的了。由此可以知道,諸葛亮的家產情況大大出乎劉禪的意料。

諸葛亮的家產極少,少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為什麼會出乎意料,因為地位和身份。

諸葛亮是什麼身份,大漢丞相。

諸葛亮是什麼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劉備死於公元223年,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這中間的十一年,諸葛亮是蜀漢實際的主人,真正的舵手。

如果諸葛亮對於財富有任何念想,這十一年時間完全可以做到富可敵國,畢竟論斂財,權勢是最快的手段。

諸葛亮可以不對財富有任何念想,但是他的家人,他的宗族也能做到如此嗎?

人是會不由自主地去滿足自己的慾望的,即便是沒有刻意去做,也會傾向於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

諸葛亮完全沒有如此。他的內心完全沒有這些東西,有的只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有的只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劉禪拍桌子,我認為並不是生氣或者憤怒,而是意外和不解,惋惜和懊惱。對於諸葛亮的死,劉禪本就不好受。現在看到了這樣一個出乎他意料的諸葛亮,情緒更加激動,失態也是難免的。

從諸葛亮的家產中,他看出了諸葛亮的決心,看到了諸葛亮的志向。

諸葛亮不僅僅是劉禪以為的輔臣,他真的繼承了劉備的遺志,並且真的在盡全力去實現。

劉禪在想,諸葛亮離開得太早了,自己還需要他的輔助。

劉禪在想,如果自己更加努力地去幫助諸葛亮,如果自己有他一半的努力,或許現在自己已經坐在了洛陽皇宮。


三點水滴


223年2月,劉備病情十分嚴重,並把諸葛亮召到四川奉節。

看見主公,諸葛亮流著眼淚對劉備發誓:我一定竭盡全力輔助少主,直到不能動彈為止。

劉備把劉禪叫到床前,指著諸葛亮說:從今往後,你尊敬丞相為父親。

16歲的劉禪點頭答應,並當著劉備的面叫了一聲:相父。

這一幕深深印在劉禪的腦海中,一輩子沒有忘記。諸葛亮也沒有忘記,並且把自己的下半輩子全都奉獻給了劉禪。

劉禪繼位後,大小政事都依靠諸葛亮。宮廷內外、朝野上下,所有的人事安排都由諸葛亮決定。

為了劉備的囑託、為了蜀漢的大業、為了劉禪的江山,諸葛亮辛辛苦苦、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準備北出祁山之前,諸葛亮上表給劉禪,詳細列出自己所有財產:800株桑樹、15頃土地、朝廷分發的衣服;沒有給兒子留下任何財產。

諸葛亮立下遺囑:葬在漢中定軍山,一身正常服裝,不要任何陪葬品,一口普通棺材,這些足夠了。

諸葛亮死後,曾經受其壓制的、現在劉禪親信的官員紛紛向劉禪上奏:當了幾十年的丞相,權力無所不及,一定積累了很多家產。

經不住多次上奏請求,劉禪同意由黃皓負責清查諸葛亮的家產。

經過對丞相府所有資產進行嚴格清點,黃皓把結果報告劉禪。劉禪對照諸葛亮生前上表,兩者完全一致。諸葛亮沒有對劉禪隱瞞資產。

劉禪看完黃皓上報的清單後,大拍桌子,然後很長時間沒有說話,像一尊雕像、陷入深深的沉思。

此時,劉禪內心一定十分複雜、百感交集,至少有3種思緒在腦海中翻騰。

第一、慚愧

想起當年父親臨終之時,將自己託付給諸葛亮,父親看著自己的那雙眼神、滿是期盼,期盼自己能夠有所作為、期盼自己能夠信任相父。劉禪心中充滿了對父親的慚愧;

回想10多年來,相父為了劉家的江山廢寢忘食、披星戴月、孜孜不倦、宵衣旰食,終於積勞成疾,累死在為劉家開疆拓土的戰場上,把性命都無償奉獻給自己了,可是,剛死不久,竟然被懷疑貪贓斂財,被人清查家產,自己真的對不起相父啊!

直拍桌子,就是劉禪在發洩慚愧、就是在自我排解心痛的隱痛。

第二、懊悔

慚愧之情必然帶來懊悔,父親告誡自己要聽相父的話;相父教導自己“親賢臣、遠小人”,可是自己沒有遠小人。

知道黃皓是小人,可還是親近他、相信他、聽從他,做了對不起相父、辱沒相父名聲的事情。

真不該採納黃皓等小人的上奏,派人去清查相父的家產。已經做過的事情,只能留下無法抹平的懊悔了。

劉禪舉起拳頭,直拍桌子,因為後悔,所以對自己惱恨不已。

第三、擔心

想起聽信小人黃皓的話,釀成這樣大的醜事,想想真是十分可怕。

以後小人們一定還會給自己製造麻煩、還會想法設法讓自己陷於尷尬境地,劉禪從內心裡湧出一股寒意;

聽信了小人的上奏,自然傷害了一批忠臣,以後自己手下還能有忠臣良將嗎?忠臣良將還會為自己效力嗎?

擔心到害怕的劉禪,直拍桌子,為自己打氣、為自己壯膽、為自己前行激發力量!

痛定思痛,經過反思,劉禪後來為人處世明智很多。

262年,姜維與黃皓互相傾軋。劉禪勸導姜維:黃皓只是一個小人,不必對他太在意。

然後,劉禪命令黃皓去向姜維謝罪。

劉禪處理事情是不是挺圓滿的?

我對劉禪的看法,與你一致的嗎?請多多指導。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這個有人說不知道誤導了多少人,所以說千萬不要輕信有人說,下面來講講。

傳聞中的版本之一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過一些類似的表述。一方面無外乎就是說劉禪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立威,若是查出諸葛亮有問題,那麼就可以藉機大幅度掃除諸葛亮留下來的餘威。第二方面就是說人性,因為諸葛亮在蜀漢把持大小朝政這麼多年,權力已經蓋過了天,難道就沒有假公濟私?這就讓某些頂著“劉禪”這頂帽子的人不相信。


那麼究竟是如何呢?

諸葛亮死後,接管諸葛亮位置的人是蔣琬。蔣琬可謂是諸葛亮一手培養出來的,若是劉禪真的想通過查諸葛亮的家產來抹黑諸葛亮,蔣琬會置之不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真的這麼做了,在當時就是一個“大新聞”了,史書當然會有記載的。

劉禪雖然沒有小說裡面寫的那麼廢,但是亦沒有現在一些人吹捧的這麼厲害,就是一個資質平庸的皇帝而已,沒有這麼大的心機。若是有這麼大的心機,還會讓一個宦官奪了權嗎?



《三國志》中是記載諸葛亮死之前上表了自己的一些家產,但是由此去發揮更大的空間就有些陰謀論的味道了。其實諸葛亮死後,劉禪是想消除諸葛亮的餘威,這也是某些蜀漢勢力想的。但也只能用一些合理的手段,比如遲遲不給諸葛亮立廟。若諸葛亮真是一箇中飽私囊之人,他何必辛辛苦苦的去北伐,掏空了蜀漢直接跑路不就得了。


淡看天上月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孔明先生早年隱居於南陽,出茅蘆為蜀國東征西戰,在祈山伐魏六次用兵,直到病逝於五丈原,年僅54歲,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誓言。

諸葛亮是託獨重臣,幾十年的丞相,權力極大。孔明先生死後,曾經飽受其壓制,以宦官黃皓為首的官員認為,一定積累了很多家財富,紛紛上奏要求查抄家產。於是,劉禪同意,並由黃皓負責清查,結果只有桑樹800株、土地15頃以及朝廷分發多套工作服,沒有給兒子留下任何財產,與生前申報的財產完全一致。

諸葛亮3歲喪母,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自幼跟隨任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生活,時間不久,東漢朝廷免去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荊州投奔劉表,諸葛兄弟散落於當地,16歲時隱居於襄陽(今南陽),經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口若懸河的文藝青年,周圍的人對他狂罔,不屑一顧。

孔明與當時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只有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門親事,並迎娶之,當時鄉間鄰里拿他取樂開心, “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因為多次建功,劉備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相當於代理縣委書記,兼任武裝部長。他有很強的使命感,身邊只有關、張二人可用,均為武夫,身邊人手明顯不夠,尤其缺少出謀劃策之人。經徐庶推薦,於是才有了“三顧茅蘆”。 人才選拔的科舉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從隋湯帝開始,作為國家制度確立了下來。從這一點來看,孔明出山純屬偶然。

儒家用簡單的道理,講述了仁孝與社會穩定的關係。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人,是不會冒犯上級長輩的,這樣的人不會造反。如果專心致力於推廣仁孝這一行為,那麼做人與治國的原則也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孝子,都出生很貧寒的家庭,孝敬父母、尊重師長,那麼自然也會廉潔,所以孝跟廉似乎是一種看似必然聯繫。於是有了“自古清貧出孝謙”的說法。

清朝一代廉史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從七品縣令到一品大員,三次被康熙“卓異”進行表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艱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康熙二十年入京覲見,後升任江南、江西總督。其一身的廉潔奉公,與其家庭出身不無關係。

于成龍出生在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到其父於時煌時,已經在此生活三代。順治十一年,于成龍兄長於化龍病故,三子於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擔子落在他的肩上。父親於時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湯藥;繼母李氏雖健,也已暮年。長子、次子上學,全家開支很大,家資因此受窘。他為了養家餬口,供子上學,整日忙於家務,再無工夫參加科考。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入國子監學習,已44歲的于成龍,正式出仕,開始了他輝煌職生涯。

到西漢以來,歷代帝王均以儒家思想治國,認為天下穩定的關鍵在於仁,而仁的關鍵則是在孝悌。新中國歷史上,劃分成分也有和"舉孝廉"有異曲同工之處,大凡孝敬父母的人,都不會殘酷地對待下人。儒家的孝廉文化,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德雨50926495


諸葛亮一死,劉嬋徹查他的遺產結果氣得翻桌子,這是為何?

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分天下,可是諸葛亮仍然居安思危,他擔心如果不先弄倒魏國,對方遲早要派兵滅掉蜀國,於是就舟車勞頓幾番北伐,可惜天數已定連續失敗,導致諸葛亮也病死於途中。後來蜀人按其遺囑將他的屍骨埋於定軍山某處,從而與世長眠,那麼身為一朝蜀相的諸葛亮,死後的遺產到底是充公還是留給子孫享用呢?蜀主劉嬋面對這個問題時,卻突然大發雷霆,直接就揭翻了桌子,這究竟是何緣故呢?

劉嬋又稱阿斗,該名是形容他窩囊廢材的意思。在亮生前,劉嬋均是對其百般依附唯命是從,然而當諸葛亮死後,這劉嬋就對檢查他的遺產時卻大發脾氣,可見該遺產是非常氣人,不然昏庸的劉嬋怎麼死成如此,無能之主都如此動氣。

至於他生氣的原因,我們得從劉嬋對諸葛亮的感情與印象說起,當初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叫他以後輔佐劉嬋,若能扶起就扶起,若是爛泥扶不上牆,軍師就廢除他的帝位,自己任蜀國皇帝,另外劉備命劉嬋對諸葛軍師如父一樣對待不得違背,所以劉嬋從小就受到諸葛丞相的嚴格管束,難免就有點逆反心理。

諸葛亮貴為一國丞相,威望盛高,對蜀主劉嬋更是分外嚴格,讓他受訓高等教育努力成為一代明軍,而且不准他有三座以上的宮殿、6個庭院跟70多妃子,甚至強令劉嬋不得每天遊玩偷閒,為此劉嬋雖為蜀主但在諸葛亮的監控之下成長,缺乏了很多帝王級的高等享受以及樂趣,但他本性如此,對諸葛丞相更是不敢違抗,一肚子的委屈都收藏在心窩裡。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路上死在五丈原,此消息傳回蜀地,劉嬋掩面而哭,也不知道他是真哭還是心裡暗高興,反正以後就沒有人管制他了,可以任性的遊玩了。

當劉嬋按傳統處理好諸葛丞相的喪事之後,不久就有人站出來狀告諸葛亮貪汙腐敗,而且說得條條有理,吐槽諸葛丞相在活著的時候利用職權謀私,貪了鉅額財物。此事一出,諸葛亮在劉嬋心裡至高無上的地位逐開始動搖,劉嬋可能是累積了多年的怨氣遇到了引火索,先不管真假,既然有百姓舉報就得派人去查,為此劉嬋親自就下令去徹查諸葛亮的所有財產。

然而孔明生前早料到有這麼一天,他早就準備好一份私人財物申報表,其簡單點講就是諸葛亮臨死前寫的情感文章,名為《亮·自表後主》,其中內容大概為,亮於成都種植有桑三百餘株,薄田有十五頃,所以子孫們的衣食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剩出來的。

這時,劉嬋看完這篇自表後主的情感文之後,三觀震撼仍然不肯信諸葛亮那麼清貧,於是再命人查抄諸葛府,裡裡外外一切都仔細翻找,結果真如文中所說僅有300桑樹跟15頃田而已,聽完彙報劉嬋可能三觀已毀,他萬萬想不到一朝蜀相竟能如此清廉,掌權這麼多年都在在全心效力朝廷,從不以公謀私榨取百姓一分錢財,為此劉嬋的情緒波動很大,一改往日的窩囊庸才形象,一下就暴怒起來還氣得把臺桌揭翻了。

關於劉嬋暴怒的原因,坊間有兩個說法,第一個是劉嬋可能常年質疑諸葛亮的人品,不信他真的那麼清廉,一切都是裝出來的。第二個就是得知諸葛丞相真乃兩袖清風一心為蜀國之後,劉嬋就氣自己竟聽信他人饞言,從而怪罪自己太過昏庸了。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貓眼觀史


公元228年,諸葛亮領兵西征,魏將張郃大敗馬謖於街亭,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張邈勸說諸葛亮不要殺馬謖:“秦國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餘國而稱伯;楚國誅殺子玉,不到兩代就衰落了”,結果不符合諸葛亮意願,被遣回成都。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劉禪穿素服為諸葛亮舉行三天的哀悼儀式。此時,李邈上書《丞相亮卒上疏》,劉禪直接將李邈關進大牢,並誅殺。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蜀志·楊戲傳》注引《華陽國志》

說李邈的事情,是想表明,如果諸葛亮時候有人說劉禪查諸葛亮遺產,下場不會比李邈好,為什麼?劉禪雖然可能不聰明,但還不蠢!

於情,諸葛亮身為相父;於理,寒了將士和百姓的心!

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以下幾件事:

  • 殺李邈,表明劉禪不允許任何人詆譭諸葛亮;

  • 廢除丞相職位,表明劉禪心中沒有人能和諸葛亮相提並論;

  • 同意為諸葛亮立廟,東西漢400年首例;

  • 提拔諸葛瞻,並把女兒嫁給諸葛瞻,表明劉禪心中一直有武侯的位子。


劉子魚


諸葛亮一生追隨劉備,忠心不二,為蜀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可是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劉禪居然派人去徹查諸葛亮的家產,更是氣得直拍桌子,這究竟是為何呢?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本來只是隆中一隱士,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出山相助,於茅廬之中三分天下,定天下局勢。

劉備有了諸葛亮確實如魚得水,聯吳抗曹,諸葛亮略施小計,殺得百萬曹軍片甲不回,更是奪得了荊州,作為戰略根據地。



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進入成都,以天府之國養精蓄銳,終於與東吳的孫權,北方的曹操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把阿斗交給了諸葛亮,從此君臣二人相依為命,諸葛亮為了統一天下六出祁山,最後病逝五丈原,一生真的是可歌可泣,鞠躬盡瘁。

但是,古來君臣之間總有間隙,諸葛亮和劉禪也不例外,隨著後期諸葛亮的地位越來越高,劉禪心裡自然不是滋味,加上劉禪身邊的太監黃皓從中做梗,劉禪後來也漸漸對諸葛亮心存芥蒂。



諸葛亮在世黃皓不敢作亂,諸葛亮病逝後黃皓便開始慫恿劉禪,說丞相位高權重,肯定有很多財產,一定要徹查。

於是劉禪便派黃皓去查諸葛的家產,可是諸葛亮一清二白,黃皓並沒有查出來什麼。

劉禪聽說諸葛亮傢什麼也沒有,十分生氣,氣憤自己聽信讒言,打擾了丞相,不該懷疑丞相的清白,於是憤怒之下大拍桌子!

所以,其實並不是因為諸葛亮有多少財產引得劉禪生氣,而是劉禪氣憤自己不該懷疑諸葛亮,這才有了這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