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摺疊世界

2020:摺疊世界


2020年的CES(國際電子消費展)上,再次掀起了摺疊屏風潮。並且,摺疊屏的應用,也從手機擴展到了PC端。

當地時間1月7日,聯想、戴爾、TCL、英特爾等廠商紛紛在CES上推出摺疊類的終端產品。

且看PC,聯想公佈了首款摺疊屏幕電腦ThinkPad X1 Fold,配備聯想與LG Display合作生產的摺疊式OLED顯示屏。展開時是13.3英寸的觸控平板,摺疊後是9.6英寸帶虛擬鍵盤的筆記本。該產品預計今年年中上市,起售價2499美元。


2020:摺疊世界

ThinkPad X1 Fold


戴爾也展示了概念產品Concept Ori,配備13.4英寸P-OLED屏幕;英特爾同樣帶來了概念PC——Horseshoe Bend,完全展開是17.3英寸的4:3的屏幕。


2020:摺疊世界

Concept Ori


再看手機,去年華為和三星正式發售摺疊屏手機以後,更多廠商在躍躍欲試。



例如,TCL在CES上展示了旗下首款摺疊屏手機,採用自家華星光電7.2英寸2K分辨率柔性OLED屏幕;聯想展示了近期發佈的摩托羅拉Razr可摺疊手機,比較獨特地選擇了上下內折的方式。


2020:摺疊世界

摩托羅拉Razr


眼下,摺疊屏產品增長迅速。隨著GalaxyFold、華為Mate X的上市,根據群智諮詢(Sigmaintell)保守預測,2019年全球可摺疊智能手機的銷售量約70萬部,預計2020年全球可摺疊智能終端的銷售量約400萬部,同比增長約為519%。

當然,業界也指出,摺疊屏的供應鏈尚未成熟,應用場景仍舊缺乏。但是在筆者看來,摺疊屏手機、PC等或許只是小應用,而隨著電池等關鍵技術的突破,摺疊屏將會在汽車、住宅、未來無處不在的屏幕世界中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2020:摺疊世界

摺疊世界起步

縱觀當下摺疊屏市場培育度,其實很像當年功能機和智能機的臨界點,但是這個轉變的過程很漫長,強大如手機上的安卓操作系統,其普及也經歷了十幾年。摺疊屏產品同樣需要時間,只有等到它全面應用的時候,消費者才習以為常。

現在的摺疊屏當然有缺陷,也太貴,群智諮詢數據顯示,目前“類書式”摺疊終端的物料成本約在700-800 美金左右。要解決這些難題,摺疊屏的歷史註定是很長的,技術的突破、整合需要日積月累。

但是不能否認,在材料方面,摺疊屏可以說是材料學的一個奇點,或者說材料應用學的一個重要商業化表現,直到2019年,摺疊屏才真正從實驗室走出來,進入到日常生活中。

從材料突破的角度看,包括強度型的材料(比如柔軟又韌性的OLED)、高儲能的電池(未來可能使用導電性極強的石墨烯材料)等等,這些材料決定了頂尖的C端硬件設備,或者工業設備發展方向,商業化水平都是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之上。



2020:摺疊世界

商業世界的神話,摩托羅拉、蘋果、諾基亞、華為,這些企業都是仰仗於材料的進步,而摺疊屏的出現,或許會迎來下一個C端大爆發的時代。摺疊屏會是大爆發中的一個點,其重要性甚至大於高精度電容屏的出現,摺疊屏和5G會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

再從商業化角度看,現在雖然摺疊屏成本高,但是僅僅手機而言,已經比當年大哥大時期好的多,當時,我們甚至不能想象大哥大可以人手一臺,現在我們願意去想象人手一臺設備,而摺疊屏手機現在也沒有走奢侈品路線,廠商希望量產、普及。

在全息投影的技術還沒有到來,顯像設備依然用屏幕的情況下,摺疊屏還是有市場需求,消費者也渴望C端的創新。從工程世界的角度講,這很酷。雖然供應鏈還等待成熟,但是摺疊屏技術趨勢已經來臨,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C端領域,首先在高端領域應用。


2020:摺疊世界


顯像新時代:便攜性VS實用性

而看好摺疊屏的發展,除了技術商用化進程之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需求問題,就是C端產品的便攜性和實用性。這兩者在發展的路上一直在相互競爭妥協。

對於手機等終端產品,我們既需要可擴展體積來增強操作性,增加生產力,又需要縮小體積來增加便捷性。原先是犧牲了一部分操作性,來提高便捷性,現在便捷性足夠後,希望提高操作性,就需要有新的技術,比如摺疊屏。

摺疊屏帶來的效率是倍增的。



現在大家的移動辦公需求非常大,而大部分應用,由於考慮操作效率的問題,把電腦應用移植到移動端應用時,成本很高,要設計兩套交互。而摺疊屏出現,可以消滅iPad品種,當然現在還無法達到。但是,如果屏幕足夠大,擴展出2-3折,一些複雜的數據處理系統,SaaS服務甚至都可以移植到手機端。


2020:摺疊世界


這便讓移動端的實用性大大增強,生產力的釋放更加洶湧。因為SaaS服務也好,APP設備也好,將會首次在一個設備上出現兩種交互的狀態,一個界面可以承載多個不同的應用狀態。從PC端搬運到移動端的時代會到來,手機操控的時代會到來。可以想象,將來手機能夠控制電腦,也能夠預先啟動汽車。在雲和5G的輔助下,所有的計算資源都在雲端,用手機操作屏幕就可以,到公司也只有屏幕。

僅從摺疊屏手機來看,我們希望手機功能更強大、又更便捷。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手機已經從口袋設備進入手持設備了,是可穿戴設備的一部分,其他設備都會跟它進行連接。回想一下,現在你將手機放在口袋裡的時間有多久?是很少的。那麼,在同等便捷性上可以擴展出更大的面積,就有很大需求。

在智能機出現之前,功能攜帶面積是可用面積的兩倍,一半是鍵盤。喬布斯來了之後,屏幕使用面積瞬間飛躍,直至近年來全面屏的出現,又將手機屏幕的面積最大化擴張。

接下來,4.5寸的屏幕我們想要享受9寸的面積,以後甚至15寸,全息投影技術若成熟,我們甚至可以享受20寸的視覺面積。在消滅便攜性的基礎上,往上無限擴大可用面積,這才是我們的征程。

摺疊屏到來後,我們稍微犧牲便捷性,是非常值得的。而且從消費者對於摺疊屏手機的反饋來看,大家還是願意嚐鮮。曾幾何時,很多人說不需要手機上網玩遊戲,現在大家對於新終端的接納程度高多了,技術的迭代也快多了。

因此,可變形的機械設備,需求還很大,我們希望摺疊手機、電腦、電視、甚至汽車,這是技術發展的長期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