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有這樣一段劇情,女主角明蘭因為字寫得太差,被學究罰抄書,一直暗戀明蘭的小公爺,趁機送給她兩支紫毫筆,希望她可以籍著好筆之力順利過關。

然而,小公爺贈筆的經過被如蘭看見,為了打壓墨蘭的氣焰,如蘭心直口快便說出此事,最後,明蘭為了平息兩位姐姐的怒火,不得不將兩支筆分贈給姐姐。

小公爺得知此事,當然很傷心,墨蘭衝著小公爺炫耀示好時,一句話卻暴露了自己的不學無術。

原來,墨蘭稱這紫毫為狼毫,如蘭也說是來自北境,這樣的說法,實在大錯特錯。

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狼毫不是狼毛做的


01 狼毫非紫毫,紫毫實是兔毛

經常看古裝劇的人,可能對狼毫這一說法,並不陌生,但大家真的瞭解狼毫嗎?

什麼是狼毫?

也許有人要說,狼毫嘛,肯定就是狼毛做的毛筆啊,這還用問?

錯!

狼毫並非用狼毛做的筆,這裡的狼,指的是黃鼠狼,而非草原出沒的野狼。所謂的狼毫筆,正是用黃鼠狼的尾毛製成,而且最好是寒冬時節獵捕,製作出的狼毫筆最為精良。

劇中墨蘭張嘴便吹捧小公爺所贈之筆是狼毫,無非誤認為狼毫出自猛獸野狼,獵捕不易,材料既珍貴,又極具男兒氣質。

如果這位墨蘭小姐事先得知,狼毫之狼,不過是黃鼠狼,恐怕就不會如此欣喜了。

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狼毫筆的確是古人常用的硬毫筆之一,比如乾隆曾有一隻琺琅鬥玉管狼毫提筆,採用掐絲琺琅工藝製作,珠光寶氣,極為華貴,現保存於故宮。

不過,唐宋時期,最流行的硬毫毛筆卻是兔毫,而兔毫分紫毫、白毫、花毫三種,其中最拔尖的,才被稱為紫毫,是取野兔脊背上一小撮毛製成。

唐代白居易曾作一首《紫毫筆》,寫到: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

宣州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

這首詩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兔毫的來歷,先是江南的一隻老兔,每到吃竹飲泉,將自己養得肥胖圓潤,一身溜光水滑的皮毛,最後卻被宣州人捉去做筆,千萬根兔毛中才揀出一根最好的,製成筆尖。

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02 兔毫起源考

其實,以兔毛制筆,古已有之。

相傳,毛筆是秦代大將蒙恬發明,但實際上,

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兔毫筆,考古人員從戰國楚墓中發掘出的毛筆,筆桿為竹製,筆頭正是兔毫。

《西京雜記》中記載:“天子所用筆,管用飾以錯寶,毛皆以秋兔之毫,並以雜金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

最初,人們製作毛筆的原料很多,有鵝毛、雞毛、羊毛、鹿毛、豬毛、狼毛、虎毛,甚至嬰兒的胎髮等,除了筆的基本用途,更具紀念意義。

唐代詩人齊衛《送胎髮筆寄仁公詩》中便寫道:“內為胎髮外秋毫,綠衣新裁管束牢”。

說明從唐代起,就有了胎發製作毛筆的習俗,寓意文途順暢,甚至還可作為嬰孩成年後定情禮物。

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啥都想送的小公爺


不過,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人們總結出兔毛才是最好的制筆原料,而兔毫又以秋冬為上品,取其健堅,春夏則不堪其用。

漢末蔡邕在《筆賦》中提到:“惟其翰之所生,於季冬之狡兔,性情亟以慓悍,體遄迅以聘步、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絲以纏束,形調摶以赴端,染元墨以定色、畫乾坤之陰陽、贊宓皇之洪勳。”

可見,秦漢以來,書法興起,文人墨客對毛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形成了獨特的制筆工藝,不少書法大家甚至自己動手,選毫造筆。

晉代王羲之在《筆經》中則寫道:“漢時諸郡獻兔毫,出鴻都,惟有趙國毫中用。趙國平原廣澤,無雜草木,惟有細草,是以兔毫長而銳。”

王羲之看來,好的兔毫是有出處的,這種兔必須產自平原廣澤、細草叢生的地方,才能確保兔毫的質量。不過,也有人認為,最好的兔毫要出自山地。

唐代韋續在《墨藪》中便提到:“筆取崇山絕仞中兔毛,八、九月收,筆頭長一寸,筆長五寸,鋒齊腰強者最妙。”

大概,在韋續看來,山地兔體格健壯,毛色也更為勁銳。

不過,同為唐代人,馮贄則在《雲仙雜記》中引用了一段他與筆工的對話,認為山兔皮毛易傷,製作的毛筆倒毛易禿。

“予守宣時問筆工:‘毫用何處兔?’答雲:‘陳、毫、宿數州客所販。宣自有兔毫,不堪用。’蓋兔居原田,則毫全,以出入無傷也,宣兔居山,出入為荊棘樹石所傷,毫例倒禿。”

由此看來,古代制筆工匠們,在長期的制筆工作中,已經總結出哪裡的兔毫更適合制筆。

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文章做得好,就得先有枝好筆!


03 宣筆為最

在馮贄與筆工的對話中,都提到宣州這一地方,馮贄正是在宣州做太守時,才關注到制筆兔毫的問題。

宣州與筆有什麼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唐宋時期,宣筆最為有名,為毛筆之冠,無數文化名人,求一宣筆而不得,宣筆更是作為御筆貢物,呈獻給皇帝。

據說,東晉書聖王羲之(王右軍),便並曾向宣州制筆名字陳氏求筆,還曾寫下求筆貼

邵博《聞見後錄》記載:“宣城陳氏,家傳右軍求筆貼,後世益以作筆名家,柳公權求筆,但遺以二枝,曰公權能書,當繼來索,不必卻之,果卻之,遂多易以常筆,曰前者右軍筆,公權固不能用也。”

宋代名臣歐陽修,與梅堯臣之間的友誼,也可以從一支筆說起。

梅堯臣老家正是宣城,因此他經常向朋友們義務推銷宣城特產:宣筆;更特別推薦拳頭品牌:諸葛筆。

所謂的諸葛筆,不是這種筆的名字,而是一個擅長制筆的世家:諸葛。

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我與宣州筆不得不說的故事


宣州有兩個最出名的制筆世家,一為陳家,二為諸葛家

,而諸葛家制筆工匠尤多,尤其後者影響極大,為制筆世家,普通的筆只需幾文錢,而諸葛家的紫毫,卻價比黃金,有價無市,一筆難求

梅堯臣在《次韻永叔試諸葛高筆戲書》中寫道:“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是以持獻公,不使物受屈。”

永叔正是歐陽修的表字,這裡說的,便是梅堯臣將自己認為最好的筆贈給歐陽修,認為好筆配文豪,才不至於使筆受委屈。

電視劇《知否》中,小公爺以宣筆贈明蘭,其實也是一種心心相惜、好筆配佳人之意。

據《清異錄》記載:“偽唐宜春王從謙,喜書札,學晉二王楷法,用宣城諸葛筆一支,酬以十金,勁妙甲當時,號為翹軒寶帚,士人往往呼為寶帚”。

南唐昭惠後也有一支“點青螺”,同樣是宣城諸葛氏所造。

可見,電視劇《知否》中,所說紫毫乃是宮中御品,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確有史據。

歐陽修起初並不喜歡宣筆,但用過幾次後,便愛上這種“一筆在手,橫行紙墨”的感覺,後來還以《聖俞惠宣州筆戲書》回應:

聖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筆。

宣人諸葛高,世業守不失。

緊心縛長毫,三副頗精密。

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師諸筆工,牌榜自稱述。

累累相國東,比若衣縫蝨。

但能裝管榻,有表曾無實。

價高乃費錢,用不過數日。

豈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

歐陽修在此詩中,將京師制筆與諸葛氏宣筆加以比較,認為宣筆經久耐用,硬軟兼顧,比那些有表無實的筆,強勝太多。

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讓梅州有了名字的男人,也讓宣筆廣告遍天下


04 五花八門的筆名

前面也提到,製作毛筆尖的原材料種類繁多,各種禽類、獸類的毛髮,都可用來制筆。而在很長時間內,人們都推薦免毫筆。

不過,在書寫過程中,人們也不斷總結出,純粹的免毫筆仍存在缺陷,便有了雜以其他毫毛作為改良

宋代葉夢得《石林避暑錄話》記載:“筆蓋出於宣州。自唐惟葛一姓,世代其業。治平、嘉祐間,得諸葛筆者,率以為珍元;熙寧後,世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變。”

嘉祐、治平、熙寧分別是宋代仁宗、英宗、神宗時的年號,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制筆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文人大夫們的需求,而不斷變化,流行的種類也各有不同,不時推陳出新。

我們可能聽說過雞距筆、鼠須筆等種類,但具體指的是什麼,非書法愛好者,可能就弄不明白了,這些其實就是兔毫加鹿毫、鼠須等製作而成的毛筆。

雞距筆,取其形如雞距之意,筆頭呈筍尖式,用鹿毫為柱心,麻紙裹柱根,兔毫為外披,這種筆的筆鋒短小犀利。唐詩人白居易《雞距筆賦》寫道:“足之健兮有雞足,毛之勁兮有兔毛。”可見雞距筆仍是取材兔毫。

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唐代雞距筆


鼠須筆,並非用老鼠鬍鬚製作,而是用花栗鼠,也就是松鼠的尾毛,再加上兔毫製成,傳說王羲之便是用鼠須筆寫下傳世之作《蘭亭序》,這鼠須筆其實也是一種兔毫筆。

黃庭堅也曾在《謝送宣城筆》寫道:“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

除了雞距筆、鼠須筆,諸葛家還擅長製作無心散卓筆,深受當時的文人追捧,蘇軾、黃庭堅等人,便多次提到這種筆。

黃庭堅在《筆說》記載:“宣城諸葛高系散卓筆,大概筆長寸半,藏一寸於管中。出其半,削管洪纖,與半寸相當,其憔心用栗鼠尾,不過三株耳,但要副毛得所,則剛柔隨人意,則最善筆也。”

不過,無心散卓筆工藝超卓,雖然名氣很大,價格昂貴,達到“一枝酬以十金”的天價,想要仿製卻非常困難,外人往往只得其形,卻不得其法。

蘇軾在《書杜君懿藏諸葛筆》中寫道:“散卓筆惟諸葛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如人學杜甫詩得其粗俗而已。”

從各種史料看來,宋代文人對於名筆的狂熱態度,造就了當時書法、繪畫等文學藝術的繁盛局面,也使得這些制筆名匠得到尊重和追捧。

然而,當金兵入侵,戰禍連年,名噪一時的宣筆也逐漸沒落,筆工們紛紛南遷,流落各地。

兩宋以後,宣筆的江湖地位不再,明清時湖筆崛起,成為宮廷皇室的最愛,而即使如此,在有關兩宋的小說、影視劇中,我們仍能領略其風采。

淺論用筆小道:《知否》墨蘭不學無術,小公爺送的紫毫,並非狼毫


宣筆承載著的文士之道、友愛之誼,經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