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幾年,一場疫情讓我讀懂了父親,拯救了我和父親的關係

有些話,適合爛在心裡

藏古西烈的《分手不做朋友》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有些話,適合爛在心裡;有些痛,適合無聲地忘記。

的確,人生漫漫,人海茫茫,有些話,爛在心裡,便是最好。

工作幾年,一場疫情讓我讀懂了父親,拯救了我和父親的關係


01

前幾天和朋友阿力閒聊,他說了一句讓我至今深有感觸的話。

他說:"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疫情在家裡呆了接近2個月,我不會發現自己竟然與父親越走越遠了。"

阿力說,小的時候,自己家裡一直都是燒柴火做飯的,家人都愛吃這樣的味道。就在今年年底,畢業出去工作了幾年回來的那天,自己的父親在廚房燒火做飯給自己接風洗塵,特意讓母親在旁邊打下手,自己來掌廚給兒子做個好菜。

沒想到,阿力到家進了廚房的第一句話就是:"什麼年代了,幾年沒回來,居然還這樣燒柴火,把廚房搞得烏煙瘴氣,到處是灰塵,就不能用電磁爐用燃氣來做飯嗎?"

話一出,阿力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哪裡不對勁了。

他在旁邊看著笨手笨腳的父親,動作還是那麼熟悉,只是不再像以前那麼利索了。

他心裡忽然一陣疼。

意識到自己的不對之後,吃飯時他特意坐靠近父親的位置。他悄悄從側臉認真一看,父親的兩鬢已經出現了些許白髮,人也滄桑了好多了,下意識地覺得父親這幾年老了很多。

那一刻,他心裡一陣的心疼,開始害怕父親老去。

那天之後,他還是連續觀察了父親好些天,父親還是那麼"厚著臉皮"的要給自己做飯,而且還是繼續堅持燒柴火的形式。

阿力問父親,為什麼家裡有電磁爐不用。

父親只是淡淡說了句:你小時候最愛吃這樣做的飯了,柴火做飯,健康,味香。

阿力心疼地看著自己的父親,深情注視著眼前的這個不再年輕的男人。

他意識到自己小時候特別愛吃父親做的飯,也就是在那個20多年來一如既往充滿煙火味的灶臺旁,他陪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童年。所以父親才會多年不忘兒子的胃口,才會不厭其煩地給兒子生火下廚。

這哪裡是什麼不懂得用燃氣電磁爐做飯?

這分明是一個年邁的父親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兒子內斂含蓄的愛啊。

一個人在大城市生活久了,即便吃遍了五湖四海的味道,但仔細想想,又有哪裡比得上家裡的灶臺有煙火氣呢?

那是一家人在一起享受溫馨時光的小屋子,是父母教會孩子生活第一課的地方啊。

曾幾何時,我們以為自己翅膀足夠硬了,可以飛得上高山了,也可以擺脫父母的嘮嘮叨叨沒完沒了的管教了,甚至還自以為是地開始對父母說教了。卻不曾想,世間再大,只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我們內心最有溫度最能獲得安寧的一角。

或許父母做事的方式有些粗魯,說話也有些糙,但請不必懷疑他們的初衷,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最好的都給了你,傾盡一生的努力去愛你。

遊子去的再遠,根還是在老家那裡;都市再繁華,卻只適合安放肉身;父母再不濟,終究是孩子內心的歸宿。

越長大越發現,作為子女,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即便在外工作很辛苦,但是如果可以,請和他們好好說話。

答應我,那些讓父母寒心的話,以後就少說或者別說了。

工作幾年,一場疫情讓我讀懂了父親,拯救了我和父親的關係


02

說一個身邊人真實的故事。

蕾蕾是我的大學朋友,大學畢業時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公司做策劃助理。不久認識了她的男朋友傑豪,也在公司的另外一個部門,兩人還是校友關係,也是她的學長。在一起工作半年多,傑豪和蕾蕾表白,兩人終於正式在一起了。

一次閨蜜聚會時,蕾蕾帶著男朋友過來和我們一起吃飯,也算目睹真人了。那次吃飯,看得出傑豪還是很大方很體貼的,事事謙讓著蕾蕾,很有涵養,性格也很溫和紳士,和蕾蕾確實很合適。

就在大家意料兩個人不久會結婚時,卻傳出了兩人已經分手的事實。

正如傑豪說的,一起同居之後的蕾蕾,卻好像變了個人,性格不再像以前一般的溫柔,也沒有那麼為他著想了,甚至事事要求完美。工作不順心時,蕾蕾回到家都會拿他開刷賭氣,甚至每次只要不開心都會提分手,事事不順心都會用分手威脅。

試問,在戀愛的過程中,哪有誰的感情會一路順風不會磕磕碰碰?即便是很親密的兩個人,一方有再多的耐心,如果不被珍惜,又有何意義呢?沒有誰願意一直心甘情願地做誰的情緒垃圾桶,如果有,可能是誰愛得更多罷了。

要知道,樹葉不是一天變黃的,人心不是一天變涼的。

一開始對方還是會體諒她工作的辛苦,也就願意順從她的小脾氣,但是這樣的次數多了,也就變得不那麼敏感在意了。

每次不順心提出來的分手,最後都變成了針扎自己的胸口。

正如塗磊說的:有的時候,人就是太幸福了,所以才會出事。就是相互在一起攙攙扶扶的往前走,步履蹣跚的才有可能走的更遠。

深情不及久伴,厚愛無需多言。

情侶也好,夫妻亦然,有些事,其實難得糊塗,有些話,更適合爛在心裡。說話時,給對方的臺階,其實也是給自己的機會,給對方的的尊重,其實也是給自己的體面。

遇一良人不易,願有人珍惜。

人活一世,有些事適合成為回憶,有些話適合爛在心裡。

工作幾年,一場疫情讓我讀懂了父親,拯救了我和父親的關係


03

在庸庸碌碌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是獨立而唯一的,不是所有的痛都需要他人懂,也不是所有的心思,都需要說出來。有的人終究會被遺忘,

有的話,只適合爛在心裡,不再提起,成為一個人的經歷。

人在夜晚的時候,總是很容易矯情,一不留神,那些矯情的話就直接吐了出去,天亮了就會追悔不及。但是清醒的時候,要記得儘量少幹兩件事: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擾別人的生活,二是靠別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所有那些看不見的生活背後,並不完全是我們所想象的那般,我們都是隻是別人生活的旁觀者。

學會不干擾別人的生活,也懂得不讓別人的評論影響自己。

只有這樣,才有機會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自由從容地過一生。

愛你的人,不是溫柔之人卻也會為你做盡溫柔的事。

如果只是泛泛之交,又何須對別人評頭論足,說盡自己心中的不滿呢?你的好意很可能在別人那裡是心機,你的不好卻也會被別人放大一百倍來回饋給你,值嗎?

不值。

生活不易,每個人都在砥礪前行。那些能夠說得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

步履匆匆,流水潺潺,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去掏心掏肺,有些事,就讓它過去,有些話,就讓它爛在心底。

我想,這是在複雜浮躁的社會里,對自己最好的保全方式。

加油,共勉。


工作幾年,一場疫情讓我讀懂了父親,拯救了我和父親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