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古代將軍訓話都是對著幾萬甚至幾十萬的人,後面的人能夠聽得到嗎?

開在荊棘裡的花--


在中國古代的電視劇之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古代將軍們“沙場點兵”的雄壯場面,在將軍的怒吼聲之中,數萬乃至於數十萬將士們都能夠響應將軍的口號一呼百應,不過看到這種情況,想必大家心中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古代並沒有傳音器,遠離將軍的士兵是怎樣聽到將軍口號的呢?退一步來說,在開戰之前,古代將軍們真的會對士兵們進行戰前動員嗎?

這就要從古代軍隊的信息傳遞方式說起了。實際上,在古代戰場之中,由於雙方士兵們都殺紅了眼,要想正確傳達消息,就得通過一些簡單易懂的方式,比如說旗語和鼓聲。通過將旗的移動和揮動,士兵們才能正確瞭解自己所處的戰場形勢,而通過擊鼓的聲音,士兵們也能夠正確瞭解到是應該進攻還是撤退,因此在古代戰爭之中,誰掌握了將旗和戰鼓,誰就掌握了戰場士兵的行動權。

比如在《三國演義》之中,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的時候,曾經順手砍倒了曹軍的兩面將旗,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這可能算不上什麼戰績,但是實際上,這相當於趙雲將曹軍的指揮系統徹底大亂,失去了將旗的指揮,曹軍的士兵自然會亂做一團,而趙雲才能有機會將劉備的夫人和阿斗救出來。

因此在古代,指揮數萬乃至數十萬軍隊的大將是沒有必要在戰前通過召見士兵的方式進行總動員的,在古代行軍打仗之前,將軍會在軍營之中派人張貼告示,明確這次戰役的獎懲條件,想必聲音來說,確切的白紙黑字更能讓士兵們安心。那麼有人可能就會不服氣了,難道古代大將們從不進行動員大會嗎?

其實在公示之後,古代大將們是有可能進行動員大會的,但是實際上,在每個方陣之前都有一排士兵,將軍會事先將口號傳達給最前排的士兵,因此在進行動員大會的時候,將軍所喊出的口號實際上都是事先約定好的,而此時每個方陣最前排的士兵們就會複述將軍的口號,這樣,全軍士兵們都能夠整齊劃一地喊出響亮的口號。而所謂的大將扯著嗓子在閱兵儀式上大喊的情況,只是現在電視劇所虛構的情節而已,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情況下,大將們是不會通過這樣愚蠢的方式和自己的士兵們取得聯繫的。


完顏翠花


人多了不好說,一萬人左右的話在沒有風和噪音的情況下應該還是可以的。以前我們學校做操時,偶爾會停電,導致喇叭不響。這時候有一位同學被選出來喊口令,兩千人做操都聽的很清楚,那是體操隊形,如果密集隊形的話萬人左右應該是可以的。


馮唐李廣


我是一位中職學校校長助理,常給學生演講,聽眾約五千學生、二百名教師。試過兩次,演講半途停電,我堅持在沒有擴音器也沒有手提喇叭的情況下講(喊)完,大約十來句話。我感覺學生基本聽得清楚我的話。環境在郊區,三面環山,一面是過境公路,距校約200米。但我喉嚨沙啞一週。供大家參考。


陽春張50010088290


其實這也不是不可能,幾萬人看起來好多,可是實際找一片空地,你站中間,這時候幾萬人也不會有鋪天蓋地的感覺,主要是散開了才會壯觀。不說古人,就我小時候村裡沒有電話廣播,住的還散,有事開會隊長找個地方喊幾嗓子,住幾里路在的人都能趕過來。還有個原因,古代社會不像現代社會這麼嘈雜,你半夜等所有人都回家了路上車也少了,你找個高點的樓上去後幾分鐘體驗下,叫幾個住的領進的同事看能不能聽得到你的叫喊


無知的文子


題主說的這個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幾萬人是一個什麼概念?建軍九十週年,朱日和閱兵,一萬多人,就是圖中的這個規模。

在這種場景下喊話,如果沒有大功率擴音器,站的稍微遠點就聽不清了。冷兵器時代那種條件,恐怕一場動員做完,幾個主將的嗓子全都喊啞了。

古代作戰,殺聲震天,沒那個條件去喊話,主要的通訊方式是旗語,根據旗幟的動作來決定下一步的動作。每一面旗幟代表著不同的將領,旗幟的大小代表著將領職務的高低。所以進入戰場時都要尋找並佔領制高點,一方面是觀察戰場態勢,另一方面就是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將旗,也就能指揮更多的人從而奪取戰場主動權。《三國演義》長坂坡特地提到趙雲曾經砍倒大旗兩面,很多人不以為然。其實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戰績,說明趙雲單槍匹馬摧毀了至少兩支部隊的司令部!冷兵器時代,失去了大旗就等於指揮機構被毀,沒有指揮士兵就只能各自為戰了,再精銳的部隊此時也成了散兵遊勇。

明清時期,戰場最高指揮旗是總兵旗(軍級),最低是千總旗(連級),中間可能還有副將(師級),參將(旅級),遊擊(團級),守備(營級),分別用不同的尺寸和顏色代表,合格的將領都要熟記旗幟(包含敵人)的含義。所以,戰前動員,主將佈置任務最多到千總一級,因為千總以下沒有資格打旗。

最重要的一點,有沒有全員喊話的必要性,我認為沒有。古代信息相當閉塞,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士兵與將領之間的見識程度相差天壤之別。現在我們跟普通士兵談保衛國家保衛人民,大家都能理解。要是古代,忠君節義報效朝廷這種話只能針對將領說,底層的士兵應該由千總告訴他們:“兄弟們,將爺說了,打勝仗後每人分兩畝地一頭牛!”這種更能激勵士卒。

所以,古代幾萬人的訓話是不可能存在的,沒那個必要更沒那個條件。


百勝刀王胡逸之


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在作戰之前,將軍會把幾萬幾十萬的大軍排成方陣,然後他站在方陣前,對著這些軍隊訓話,做戰前動員。

我們知道,古代是沒有任何擴音工具的,尤其是在曠野裡,又吹著風,說的話很容易就在空中消散了。也就是說,將軍在講的時候,或許前面的人可以聽見,但是後面的人肯定是聽不見的。聽不見,那就不白說了嗎?為什麼還要採用這種方式訓話呢?

有人可能會說,影視劇裡都是胡說八道的,古代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場景。

不過,我倒覺得,古代應該是有這種情況的,否則的話,“沙場點兵”這樣的典故,也不可能出現了。那麼,古代既然有沙場點兵,將軍必然要訓話,要宣傳,將軍是怎麼訓話的呢?

將軍要點兵訓話,一般採用的方式是築臺子。

築一個高臺,將軍站在高臺上,對著士兵喊話。這種情況在古代是常有的,比如劉邦準備封韓信為大將,就築了一個高臺,在高臺上做這件事,當然也包括訓話。

除了高臺外,將軍還可以站在城樓上,讓士兵們站在城外,將軍對著城外喊話,這樣也顯得氣勢雄壯。

不過,如果在野外,既沒有城樓,也來不及修高臺,那麼,將軍就會站在一塊高坡上。總之,只要站得高,聲音就傳得遠一些。

當然了,也有可能就算站在高處,聲音也傳不出去。畢竟野外太敞,聲音消散得很快。不過,很多時候,這就是一種形式,並不是將軍講的話,非得讓士兵聽見。只要把所有的士兵都列成方陣,排列整齊站在一起,鑼鼓喧天,鼓角相聞,旌旗獵獵,馬鳴蕭蕭,實際上就能夠讓士兵們感受到氣勢。只要士兵們感受到氣勢,他們的情緒就會被激盪起來,血就會沸騰,上戰場殺敵,就會特別有勁。

總之,古代將軍站在隊伍前面說話,目的是為了激勵士氣。

實際上,除了站在隊伍前面訓話這一種激勵士氣的方法以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這些方法,同樣可以起到鼓動和宣傳的作用。

《史記》裡講到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占卜的人讓陳勝吳廣要“卜之鬼神”。這種“卜之鬼神”,其實就是一種激勵宣傳的辦法。因為古人的認識水平有限,他們並不知道鬼神是不存在的。因此,一說到鬼神,他們就會相信。

所謂說“鬼神”,是說自己的這支軍隊,是得到了上天幫助的,是肯定能夠勝利的。古代有一部小說叫《封神演義》,《封神演義》是一部神魔小說,其實也是一部寓言式的小說。裡面所講的,就是周武王的軍隊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因此一定能夠打勝。

在宣傳自己的軍隊得到了上天幫助,一定能夠打勝仗的同時,也神話將領,神話將領是真龍天子,是會獲得江山的。這樣一種神話,也讓軍隊裡的士兵都能夠有一個統一的精神力量,因此在打仗的時候,才會捨生忘死,勇往直前。

除了用“鬼神”來激勵士兵以外,古代將軍還會用“公義”來激勵士兵。

什麼是“公義”呢?就是讓士兵覺得,自己做的是公道正義的事情。比如,周武王在伐紂的時候,就讓士兵們覺得,紂王無道,必須要把商朝的江山給推翻。因此,士兵們就打得特別起勁。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時候,就讓天下人明白,秦朝是“暴秦”,是沒落的腐朽的,是必須要被推翻的。

甚至於一些反叛作亂的將領,當他們在起兵的時候,也是要讓士兵們明白,他們進行的是正義的行為。比如安祿山造反的時候,就告訴士兵們,皇帝被楊國忠這樣的奸臣矇蔽了,我們必須站起來,必須振臂一呼“清君側”,把皇帝從危難困苦中解救出來。

士兵們有了這個“公義”,他們就覺得自己是在做崇高的事情,因此打起來才會很勇猛。

當然了,最有效的激勵宣傳的辦法,還是“共享富貴”“封妻廕子”。告訴士兵們,只要跟著將軍幹,將來就一定有立功的機會。只要立了功,將來就會獲得封賞,最終出將入相,流芳百世,封妻廕子,光耀門楣。

當將軍能夠採用如此這般的辦法宣傳的時候,他們就算不站在隊伍面前訓話,或者訓話的時候士兵們聽不見,也無所謂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古代出徵之前,皇帝或者將軍都會對出征的將士進行訓話,就像我們現在的百日誓師一樣。可古代沒有音響,底下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士兵,真的能聽見將軍說話嗎?

其實之所以在出徵前將軍要進行訓話,是為了鼓舞士氣。古代戰爭都是近距離的攻擊,面對面的廝殺。新兵可能會覺得膽怯,甚至會臨陣脫逃。而將軍的訓話,就相當於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大家淡定,我們肯定能贏!為了達到這個訓話的目的,古代人民想了很多的辦法。

首先,在訓話之前將軍就會讓人在軍營裡貼出告示,寫明出征的獎懲措施,比如攻上城樓賞多少錢、斬殺將領封什麼官、臨陣脫逃會怎麼處理之類的。激勵大家奮勇殺敵,以求加官進爵、出人頭地。而喊話的時候,將軍會選出十幾個聲音洪亮嗓門大的士兵,排成一排站在隊伍前面,充當人型擴音器。

將軍說一句,他們就大聲的重複一句。這樣後面的士兵就也能聽到將軍的訓話了。如果人數非常的多的話,還有傳令官和旗語的幫助,將指令一層層的傳達下去。而且訓話是為了鼓舞氣勢,一般將軍都是喊喊口號,激勵士氣,不可能長篇大論的講幾個小時。

前面的士兵一喊,後面的士兵也就聽到了。有些軍隊出征前還會喝一口酒,給自己壯膽。口號一喊,烈酒入口,整個軍隊士氣大振,必定所向披靡。祖先的智慧真是太厲害了。


潘彩蛋


古時候出征前統帥都會開個動員大會,搞的當然隆重,但內容都是宣揚反對舊制度舊朝廷,如周武王伐紂,罵紂王,搞的群情激奮,誓與商紂不共戴天。李自成起義,罵崇禎······。歷史就是這麼有意思,你要打別人,肯定要找出別人對你不住的地方。你可以說他們這麼做是為了人民,但更多的卻是找個藉口。最典型,‘努爾哈赤伐明七大恨’

那種大會,哪怕一萬人的會場,只要不說話,將軍的訓詞還是可傳蠻遠的。其中還一關鍵因素,每個小部隊的官,基本上站前面,以便保證將軍安全,也可聽訓話,再作傳達也是可能的。但為什麼又要萬人戰動員呢?那是為鼓舞士氣。這人啦,在孤立時,對於戰爭是恐懼的,只有經過上萬人集會才有膽量。他覺得這麼多人,誰能勝我。這就叫雄心壯志。

但是真正的幾萬人都能聽得到,那是電視上面演的。 實際上不是那樣的,很多話只講給小部分人聽。人稍多點,皇帝或統帥不會自己吼,太不體面了,是靠傳令官之類的代吼。人再多點,複雜指令要靠一級級官員往下傳話,指令簡單的,就靠旗,靠鼓或傳令人的肢體語言來表達了。


載城


我是老泰迪,我來回答!

大家都知道現代領導講話一般都會用到擴音器,用到話筒來傳達信息,來激勵員工!但是古代既沒有擴音器,又沒有話筒,將軍訓話怎樣才能普及全隊?且往下看!

激勵士氣,無關講話

事實上啊!古代的將軍訓話很多都是在打仗前為了激勵士兵的鬥志進行的,這也就意味著將軍才不管你士兵聽到了啥,我私下就讓你知道,只要打贏這一場仗,大官加官進爵,小官領賞。我只要在訓話的時候站在高層,讓你們看到我高高在上的威嚴之相,

只要把周圍的氛圍製造出來,什麼鑼鼓聲喧,什麼大聲吼叫,只要你們融入其中我的目的就達到了!你們的士氣也就起來了!

所以很多情況下,將軍在訓話的時候都不會在乎下面的小兵到底聽進去多少,或者到底有沒有聽到,激起你的士氣,我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一人喊話,兩側傳話

事實上歷史很少有成十萬,成百萬士兵集會講話,有講話的將軍也會用到這麼一種方式,就是說

我在上面講話,兩側專門會設置一排排士兵進行傳話,雖然這麼做會耗費一定的時間,但是能夠將信息傳達到每個人耳裡,這種方式還是比較聰明的

還有一種方式也是很類似這種兩側傳話,老泰迪很久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不知真假,講的是將軍在上面喊話,下面的人挑重點一層接一層的往下傳遞,這種方式有點笨拙,傳到後面信息是否會失真就有點不言而喻了!

【我是 ,請您關注我!】


老泰迪講歷史


沒有經歷過這種場面的人都只能猜想,"後面人聽不到"。那麼問題來了,就從來不開萬人會了嗎?恐怕沒那麼簡單,曹操82萬人馬下江南,未必是分開走的?

猜想古代,還不如聽老一代人說土改時的萬人會,就略知一二。中國解放初期,經常鎮壓地富反壞,槍斃人時為把聲勢搞大,就開萬人會。那時根本沒有電音喇叭,全部用的是手持鐵皮喇叭,臺上人講一句,臺下有人也拿著喇叭,轉傳一句。人多聲雜真正聽清楚的人,就是最近的人,再互相打聽。一場會開完,真正搞清坨的人也可能不多。但大方向,槍斃幾個人還得搞清楚,那就是互傳。

古代與當今的那種大會,只是人群性質不同,一個是軍隊,一個是老百姓,在紀律方面是有很大區別的。哪怕一萬人的會場,只要不說話,將軍的訓詞還是可傳蠻遠的。其中還一關鍵因素,每個小部隊的官,基本上站前面,以便保證將軍安全,也可聽訓話,再作傳達也是可能的。但為什麼又要萬人戰動員呢?那是為鼓舞士氣。這人啦,在孤立時,對於戰爭是恐懼的,只有經過上萬人集會才有膽量。他覺得這麼多人,誰能勝我。這就叫雄心壯志。

古代的將軍,不是現代戰爭,將軍都在室內指揮。那時士兵幾乎不作戰,只助威吶喊!全憑二軍主帥策馬交戰,敗將之後士兵也跟著逃跑。

古代戰爭全憑嗚鑼和擂鼓指揮戰鬥。不像現在有通訊設備。那時的人比現在聽話,長官的話說一不二,士兵也特別聽話。大概就是這種情況,至於歷史已經無從查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