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面竟有個“相通字”,用了這麼多年都沒發現

如今,錢對每個人都是非常的重要的。雖然也有很多人說錢不是萬能,但是要是你沒有錢的話那可真的就是萬萬不能了。不知道大家用了這麼久的人民幣了,有誰發現過上面的錯別字嗎?


第一、第二、第三套紙幣上印的主幣單位是繁體字“圓”,第四、五套紙幣上印的主幣單位是簡體字“圓”。第一套紙幣發行時沒有發行硬幣,第二套紙幣發行時只有1分、2分、5分面值的硬幣,第三套紙幣發行時才有1元的硬幣,上面的字是簡體字“圓”,第四套和第五套紙幣發行時1元硬幣上的字則為“元”。也就是說,這五套人民幣(含紙幣和硬幣)出現過“圓”、“圓”、“元”三種字。


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咬文嚼字》創始人兼主編郝銘鑑,早前曾指出:新版100元人民幣上的“圓”字是錯的,規範的用字應該是“元”。過去用“圓”是歷史造成的,因為過去有“銀圓”,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有法了,《中國人民銀行法》(1955年)第三章第十七條明確規定: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單位是角、分。


對此,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回應稱:“圓”字屬我國文字中的傳統漢字,有多種用法、包涵多種意思的文字,在《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典籍中,除了註釋其它用處外,其中註解為貨幣單位,與“元”在貨幣上同用同意,可互為通用。


其實這件事與我們國家的歷史有很大的淵源,清朝末年,銀行開始借鑑西方的貨幣制度,發行銀元,每一枚銀元代表一元,而上面用的正是“圓”字。這其中的原因還是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民間使用的是刀幣,之所以取名刀幣,就是因為形狀像刀。而銀元外形是個圓形,所以就叫“銀圓”。


而新中國成立之後,這種使用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所以這個字也並不能說是錯別字了,而是我國文化的傳承,由於中國人辦事都是特別的嚴謹的,就連一個不起眼的細節也都能夠考慮的非常清楚,經過多重的考察發現這個“圓”不但不是什麼錯別字,反而還有這歷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